一、梁平蓝印花布
在四川和重庆,蓝印花布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民间大众衣着等生活用布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纺织和印花工艺的结晶。从当地手工艺发展的情况来看,蓝印花布的工艺与当地流行的皮影、梁平木版印花纸和木版年画一样,都是平面镂刻装饰,几种工艺形式相互影响,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蓝印花布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批量化的机印花布所取代,从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梁平在历史上是重庆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梁山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记载,“葛布,棉布,邑产最多而佳”“油纸:柏林漕,平井铺(屏锦)所造独多”又“蓝癜(靛)通志,蓝有三种皆可作癜,水治噎膈见广五行志”[2]。可见,该地盛产制作蓝印花布所需的原材料——葛布、棉布、蓝靛。丰富的原材料为当地蓝印花布手工艺作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时间长。因此,梁平传承下来的数家蓝印花布作坊,凭手工在特制的油纸版上镂空成各种图案样板。在印制时,将镂版覆盖在手工纺织的棉、麻、葛布上,刮豆粉和石灰合成的防染糊晾干,再放进本地特产的土靛液中浸泡,即印出蓝底白花的布料。花纹样式有“喜鹊闹梅”“双凤朝阳”“松鹤延龄”“福寿多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象朴素、粗犷、简洁、明快、夸张,地域特色浓郁。清末到民国时期,梁平城镇、农村家庭都能见到蓝印花被套、蚊帐、床单、帐帘、枕套、枕巾等;妇女儿童常穿蓝印花布衣裤,孩子头戴印花帽,背孩子的背带及挎包都是蓝印花布。富裕人家还挂蓝印花门帘,铺桌布等。其花布纹样吸收了湖南、湖北等纹样的精髓,包括剪纸、皮影等同类民间艺术的优秀图形,品种较多(图6-2,图6-3)。
图6-2 蓝印花布凤穿牡丹
图6-3 梁平蓝印花布
由于花版是通过镂刻制作图案,因此多用“断刀”制点形成虚线,形态高度概括、提炼形成规律化造型,粗细、曲直层次变化丰富,节奏韵律感强,极具表现力,呈现蓝底白花、白底蓝花、蓝白相衬、虚实并存的和谐之美。《梁山县志》两个版本均有明确记载:渝东和湘鄂西一带的梁平、垫江、忠县、开县、利川、恩施等地是蓝印花布的主产地,是历史上使用蓝印花布最为频繁的地区。
梁平从事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的刘勇带我们考察了梁平一些染坊老街,环境改造明显,已难见其原貌。礼让镇老街民国时期就有11家染坊生产制作蓝印花布,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作坊的字号也以姓氏为号,临街的房屋作为承接来料加工的铺面,铺面后是染色加工布料的作坊。袁驿镇的刷坊街尚在,据说刷坊街因当年家家户户刷黄裱纸卖年画为生而得名,如今这条老街年久失修显得破败与萧条。以下内容根据刘勇有关蓝印花布田野调查的历史记录加以整理。
据梁平蓝印花布老艺人——杨家染坊的创办人杨君华(85岁)回忆,1947年梁平蓝印花布为兴盛期,县城内有48家染坊,作坊遍及城乡。染坊店大多是前店后厂,既卖产品,也卖原材料。那年头,印染销售基本上形成了一条龙。有专门为染坊服务的“背儿匠”,一次能背40~50块布,或走乡串户,或沿街叫卖,相当于流动售货摊。最有名的李家大染坊是梁平当地最大、规模最齐整的染坊,当地很多染坊都是到李家大染坊购买雕花纸板。1936年由李兴顺(1879—1966)创建,位于梁平县兴隆街385号。李兴顺早年在当地黄家大染坊当学徒,后远赴湖南、湖北学习印染、绘画、设计、雕刻等全套印染工艺,博采众长。其印染制品深受同行和群众的好评。李家大染坊鼎盛时期(1945~1949年)聘有几十个工人,三大套染坊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有9口大染缸,一天18个染工师傅分两班轮换印染,一班9人。铺、被、布的印染几十床甚至上百床,有印花的,有只染布匹的,生意非常好。李兴顺膝下有6个孩子,其中只有二儿子李耀富继承了衣钵,会刻板、印染,但不会画稿。后来李耀富收过梁兴田和杨文发两个徒弟。
杨家染坊位于梁平北正街200号,由杨君相、杨君华两兄弟在1947年创办,是家庭式经营,加上两个工人才五六个人,只有一口染缸,一场染103~104块布,每个布四丈八尺长,一个月可染2000多块布,被子100多床,月收入几十石谷子,规模较小。染房主要承接来料加工,对乡民自产自纺的“乡布”进行印染,生意非常红火。但染房不会设计、刻板。如果乡民要求印制花纹图案,则染房会到李兴顺家要些“花样”。
蓝家染坊位于梁平礼让镇老云路77号,由蓝茂荣(1905~2008)于1945年创办,专门承接布匹印染,技术精湛,在礼让镇7家染坊中首屈一指。1947~1949年间生意最为红火。由于产量高,梁平蓝印花布闻名西南,成为西南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品的供货地。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梁平民间蓝印花布遍及城乡,星罗棋布,以县城、仁贤、云龙、回龙、屏锦、袁驿等为主要产地。从清末一直延续下来的李家大染坊、杨家染坊和蓝家染坊等于1952年合并到街道企业,归于供销社。1958年全县印染行业进入集体所有制,在县城北正街成立了梁平印染社,将11家染坊合并为公私合营的一家染坊。这段时期,染色开始使用国外引进的瑞士靛蓝。瑞士靛又叫块块靛,一块一块的,用厅子盒装。瑞士靛不像土靛,土靛至少要印染3次,或者4次才能基本达到要求,而瑞士靛是一次性染成。既节约成本,又减少了劳动力。那时候也有土靛与洋靛混用的情况。1963年后,土靛已基本绝迹。私人不允许种植蓝芝草了(也不允许私营),作坊不得不全盘购买化学靛染色。
20世纪60年代,蓝家染坊的蓝茂荣之子蓝定志(1930年生)印染技术过硬,被分配到礼让镇综合社染坊部门搞技术。据蓝定志老人回忆:1961~1964年是礼让镇综合社染坊的生产和销售蓝印花布最为兴盛的阶段,但随着机织布和化工染料的普及,梁平印染社生意萧条,印染人员转到梁平县针织厂当工人,用机器代替手工印染花布。梁平的蓝印花布作坊、厂房,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时代风气渐渐开放,廉价、花哨的流水线产品席卷中国的城市、集镇、农村……小农经济模式被替代,传统生活方式急剧改变,蓝印花布被市场逐渐淘汰,最终导致作坊停产,蓝印花布淡出民间生活。[3]
1981年,李如滨出版的《四川民间蓝印花布图案》[4]中收录的42幅图案,梁平就选了21幅,可见其产地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重庆蓝印花布之所以兴旺繁荣在梁平,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尤其是湖南移民所掌握的手工艺向巴渝地区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重庆梁平聚宝村的谭家院子实地考察时,见到靛蓝染布的染池遗址,染池建在青瓦平房的后面,面积并不大,约有4个平方米,1米深,池的一面呈弧形(图6-4)。从村落的建筑结构看与湖南一带的建筑相似,据村民讲,这个村的谭氏家族是湖南移民过来的,印证了梁平蓝印花布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关联。
图6-4 梁平谭家院子的蓝靛池
此外,蓝印花布传入梁平后,离不开当地丰富的布料、染料等原材料条件。随着不同作坊之间的竞争不断促进了手工艺的进步,原材料条件与手工艺条件相辅相成,加之与雕版印刷有关的梁平木版年画和梁平皮影雕刻制作彼此影响,为梁平蓝印花布的产生及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梁平文化管理部门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现在也有民间传承人在恢复蓝印花布作坊,梁平的蓝印花布也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