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纺织的历史

第一章 西南地区纺织的历史

“男耕女织”是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描述,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

人类最初以树叶兽皮为衣,用于蔽体和保暖,故有“黄帝以上,羽皮草木以御寒”的说法。[1]纺织品发明出来以后,继而代之,成为衣着的主要材料。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绸就作为上层社会衣饰的主要材料。史载有“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2]所谓帛指的就是丝织品,是巴蜀向中原王朝贡赋之一。在四川东部的丘陵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区。据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盛产“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等物品[3]。说明生活在重庆的巴族家庭手工业已较为发达,以农耕养殖及桑、蚕、麻、纻等手工纺织作为纳贡,已有了专门从事种植和纺织的农户,纺织业在当时是一项非常普遍的手工业。巴族所织的布似乎相当有名,所以下至秦汉,统治者仍然决定以布代赋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云:“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4]《说文解字》曰“(幏)南郡蛮夷賨布也”,又“賨,南蛮赋也”。这种民族之所以名为“賨”,就是因为他们向封建王朝上的赋税称为“賨”,以布代赋称为“賨布”。当时三峡地区家家农妇皆能操持,所产之布,主要指麻、纻[5]、葛等植物纤维的织品,故有《小尔雅》记述为:“麻纻葛曰布。”除自给自足之外,也作为交赋之用。

西南地区最早就有“白叠”“栏杆布”的文献记载。范晔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云:“哀牢人[6]——土地沃美宜五谷、桑蚕,知染彩,文绣、罽毲、白叠、栏杆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在云南滇池地区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汉代青铜纺轮、青铜纺织器具、青铜贮贝器等,在贮贝器的顶盖上有一组席地而坐的女奴隶,在操作一种手脚并用的最原始、构造最简单的踞织机,又称“腰机”。即把布形线头一端拴在固定的木头上,另一头系于腰部,双手用木刀引纬而织。这种踞织工艺,在古老的东巴文和地方志中均有记述。[7]西南少数民族如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等至今尚有沿用。传统的手工织机类型除踞织机外,还有水平木架织机、斜织机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