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与草棉
中国早先没有棉花,当然也没有棉花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云:“绵,联微也,从系,从帛。”可见,是指蚕丝之聚合,亦即“丝绵”。其中并未有棉字,而只有“绵”字。古代指的棉,有木棉和草棉之分,然文献多有混称。从汉晋的记载来看,在战国时代,蜀地至少生产了两种布,其一种为木棉布。如《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缀白叠,阑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永昌)……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李贤注引《广志》云:“梧桐有白者,剽国(缅甸)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 至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里云:“永昌郡,古哀牢国……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是指梧桐木产地的永昌郡,即指今云南省西部。可见5世纪前木棉产地主要在今华南和西南一带,各种典籍对其记述较多。关于棉的形态,据《吴录·地理志》说:“交趾定安县有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名‘毛布’。”《遵义府志》记有:“武侯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采。”是指多年生棉。自宋代以降,棉种大量传入内地,人们开始对草棉和木棉的区别有所认识,宋代袁文《甕牖闲评》中有一段记述:“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花,为木绵也。”说明“棉”字在当时是一个新字,系将“木绵”两字合在一起去其“系”而成,其意指木绵,但比木绵简练,且与蚕产的“绵”已有所区分。
从棉花的引进到棉字的出现,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元初《王祯农书》记述:“夫木棉为物……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这里尚将“绵”和“棉”两字混用。直到明代,“棉”字也不及“绵”字流行。许多地方绵既作“丝绵之意,又作绵花或木绵”之用。而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木绵树、古贝木、梧桐木、橦树、古终藤、娑罗木等,指的都是木棉。有些古文献中记述的“吉贝”或“白叠”,是马来语、梵语的音译,多指草棉,但也与木棉树相混用,称为棉布。因此,公元5世纪以前文献中所指的棉是多年生木棉。这些记载证明了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是最早利用木棉进行纺织的地区之一(图1-3、图1-4)。据史书记载,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大量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元代初期黄道婆把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入上海松江地区,并改进了擀、弹、纺、织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且生产较精美的棉布,推动了国内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有“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明代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及全国,致使棉织品逐渐取代丝、麻、毛织品,开始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
图1-3 水族手摇纺车
图1-4 水族织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