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循行
【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灵枢》卷三·经脉第十
【译文】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的迎香穴,向上行到达鼻梁凹陷处。在这里,接纳了足太阳膀胱的经脉,该经脉的起点是眼大眦内缘的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交接后向下行,正对瞳孔垂直向下,进入上齿中,再从上齿出来绕口而行,左右足阳明之脉在这里对称而绕口,就形成了挟口之势并在下唇下的承浆穴两脉相交。然后各向后走,沿着腮后的下缘出于大迎穴,这个穴是在咬肌前有动脉搏动处。经络继续前行到达下颌角,即颊车穴,它的取法是咬物时咬肌突起的高点,松弛时又形成肌肉凹陷处。从这里上行,路过耳前,再经过客主人穴,即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到达额角,折转向内,沿发际而行,到达额颅。额为前额骨,颅为头盖骨。经文并未讲明所到的终点,但其路径为循发际,所以到达之点应在督脉神庭穴稍下方的发际线上。神庭穴是在发际内0.5寸,而不在发际线上。所见如何,请学者正之。它的支脉从大迎前下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内侧,实为气舍穴,再横行至缺盆中与乳头直对的缺盆穴,下膈,到达本经所属的胃腑,再络绕于脾脏。它的直行经脉从缺盆穴下乳内,继续下行挟脐入气街,即气冲穴。另一条支脉起于胃口,沿腹内下行,达于气街,与直行经脉在此汇合。汇合后向下行到髀关穴,至于伏兔上,即股四头肌之上,实为股直肌肌腹中的伏兔穴。再向下行入于膝膑之中,再向下沿小腿外侧前缘下达于足背,向前入中趾内侧。又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的足三里穴分别而出,下入于中趾外侧。最后一条短的支脉从足背冲阳穴分别而出入大趾间,达于大趾的顶端,在此处与足太阴脾经相连接。
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示意图见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