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三、经穴、主病歌

十四穴足厥阴经,大敦趾甲外应,

亦有取之在三毛,行间赤白趾缝中,

太冲跖骨基底前,商丘解溪定中封,

蠡沟内踝上五寸,中都七寸取分明,

膝关内辅骨下缘,一寸横对阴陵泉,

曲泉屈膝纹上陷,阴包直上四寸连,

五里三寸对气冲,气冲二寸对阴廉,

急脉阴器二寸五,章门十一肋骨端,

期门乳下末肋下,或曰乳下二肋间。

※ ※ ※

针灸大敦疝病清,救急止漏与调经,

行间失眠病小溲,肝经诸病取太冲,

神志脏躁癫狂痫,痹痛抽搐发惊风,

中封踝疾肌内取,小溲不利夜遗精,

蠡沟遗精经不调,中都调经止漏崩,

膝关曲泉关生育,泻利腹痛章门应,

积聚呕吐不欲食,期门实热满肝经,

积聚胁肋痛不解,一针血室热可清。

【释义】

足厥阴肝经有14个腧穴(图91~图96)。大敦穴在足趾甲根外1分处。另外一个取法是大趾背第一节三毛处。行间穴是在第一、第二趾趾蹼赤白肉际上。太冲穴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中封穴在足太阴脾经商丘与足阳明胃经解溪两穴连线中点。该点在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内缘的陷窝中。内踝尖上5寸是蠡沟穴,上7寸是中都穴。在小腿上,足太阴脾经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蠡沟、中都两穴在足太阴脾经之前,在足胫骨内缘之上。中都穴下一个穴是膝关,已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在内辅骨下缘,其前是阴陵泉穴,与阴陵泉穴平行相对,两穴相距1寸。曲泉穴在膝关节内侧,屈膝时横纹头上方陷窝中。阴包穴在大腿内侧中线上,股骨内上髁上4寸。与足阳明胃经气冲穴直上相对,距气冲穴3寸是足五里穴,2寸是阴廉穴。急脉穴距阴器2.5寸,在气冲穴外下的腹股沟上。急脉下一个腧穴是章门穴,该穴在第十一肋骨的末端。本经最后一个穴期门,在乳头垂直下方最末一肋的下缘。另外一个说法是乳头直下第二个肋间,与《针灸学》(第2版、第3版)取穴一致,即乳中线第六肋间隙。

图91

图92

图93

图94

图95

图96

【注】

针刺、艾灸大敦穴可以治疗疝气病。该穴是井穴,有急救之功,并有止漏调经的作用。行间穴可治疗失眠症,并有治疗排尿方面的作用。本经所有疾病均可选用太冲穴治疗,该穴并有安神定志之功,用以治疗脏躁、癫疾、狂证、痫证、高热抽搐、小儿惊风以及麻痹疼痛诸多症候。中封穴治疗足踝疾患以及小便不利、滑精梦遗之症。蠡沟穴亦可止遗并有调经之效。中都穴尤长于调经止崩中漏下。膝关、曲泉两穴是种子安胎要穴。章门穴在腹上,常用于治疗胃肠疾患,诸如腹痛、泻利之症。期门为肝之募穴,善清肝经实热,用治热入血室之症以及气结血瘀之积聚、肝郁不舒之胁肋胀痛。惟用针宜平刺,切不可达于胸内膜,施针者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