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灵枢》终始

第四篇 《灵枢》终始

【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写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写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写之则五藏气坏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写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少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写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写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写,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写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写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已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写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译文】

大凡针刺的法度奥妙,都包含在终始这一篇章之中,透彻地掌握终始所述法度,五脏是其纲纪,必须先掌握五脏的生理病理。但是针刺之道、终始之论都离不开阴阳,可以说均由阴阳所确定。脏属阴,腑属阳,通于四肢者为阳,连于五脏者为阴。脏腑所属的手足三阴三阳经各有其走行方向,针刺泻法须迎着经气所来的方向施针,补法则顺着经气所去的方向施针,此为针刺手法中的迎随补泻。知道迎随才能调和经气,泻实补虚令经气转平。但调和经气之道,必须洞明阴阳之学。把针刺之道、终始之篇、阴阳之学传留后世,传承的人必须忠诚不贰,用敬畏之心严谨去做就兴盛,怠慢马虎必衰亡,要歃血立盟,忠心传承。如果不具医德,以此行私,必遭天谴。

不违背盟誓,能够严谨遵奉天道,那就让我向你详述终始之意。终始涉及事情虽多,其中经脉是纲领性重要之事。如按寸口、人迎就可知该人阴阳有余、不足,是平还是不平,说明掌握了刺针、终始、阴阳的天道。所说的平人是没有病的人,他的脉口人迎的脉象同四季气候变化相应,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脉之上下往来平调无异常。六经之脉,既无涩滞又无疾数。腹内体表,躯干四末寒温协调。形体与气血相适应。具有以上身体平调情况的就是健康的平人。如果气虚到一定程度,寸口人迎之脉均虚,与正常脉象幅度明显不相称,这种情况是阴阳俱虚,针刺治疗左右为难,补阳则阴气衰竭,泻阴则阳气与之俱脱。这种情况只能口服甘味药将养,不可急欲求功投以峻剂。也不可以用灸法。如果在短时间未见效就用泻法,则造成五脏真气衰败。

人迎在颈,属足阳明胃经,可候六腑之阳气。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而又快数,叫作溢阳,溢阳是外格,为六阳盛极,阳不入阴之象。

寸口在腕,属手太阴肺经,可候五脏之阴气。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厥阴心包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同时又有急数之象,则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而且急数,名叫溢阴,溢阴为内关,系阴气盛极于内与阳气离绝不通,阴阳离绝,精气乃竭,已成死症。人迎脉与寸口脉都盛于平人脉象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已是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离绝之期,命在旦夕而已。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时,可针刺泻双侧之足少阳,补某一侧足厥阴即可。每日施针一次。施针时边切按人迎寸口脉,取穴宜少。足厥阴肝经因补而经气上升,足少阳胆经因泻而阳气下降,阴阳气和,人迎寸口两脉平调就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时,针刺泻双侧足太阳,补某一侧足少阴。隔日施针一次。施针时边切按人迎寸口脉,取穴宜少,足少阴因补而经气上升,足太阳因泻而阳气下降,阴阳气和,人迎寸口两脉平调就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病在足阳明胃时,针刺泻双侧足阳明,补某一侧足太阴,一天可施针两次。施针时边切按人迎寸口脉,取穴宜少。足太阴脾经因补而经气上升,足阳明胃经因泻而阳气下降,阴阳气和,人迎寸口脉平调就停止。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病在足厥阴肝经,针刺泻某一侧足厥阴肝经,而补双侧足少阳胆经,边施针边切按寸口人迎脉,取穴宜少,足少阳胆经因补而阳气上升,足厥阴肝经因泻而阴气下降,阴阳气和,两脉趋于平调就停止施针,每日施针一次即可。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病在足少阴肾经,针刺泻某一侧足少阴,而补双侧足太阳,施针时边施针边切按寸口人迎脉,取穴宜少,足太阳膀胱经因补而阳气上升,足少阴肾经因泻而阴气下降,阴阳气和,两脉渐趋平调就停止施针,隔日施针一次即可。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针刺泻某一侧足太阴,而补双侧足阳明,施针时边施针边切按寸口人迎脉,取穴宜少,足阳明经因补而阳气上升,足太阴经因泻而阴气下降,阴阳气和,两脉趋于平调就停止施针,每日可施针两次,原因是这两经谷气充足,旺盛于他经。

如果人迎、寸口脉同时盛大,超过平人正常脉3倍以上,这叫阴阳俱溢,气机亢盛,壅塞不通,血脉闭塞,伤及五脏。此时理应疏泄,反用灸法,火入油锅,变为他病,祸患丛生。

针刺治病气调而止。阴虚则补阴,阳盛则泻阳,阴阳平调则身体健壮,声音洪亮,耳聪目明。如果损不足而益有余,则血气不行而害生矣!

【注】

①经文: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此段经文极言切按寸口人迎脉象之重要。自《难经》倡诊脉独取寸口,后世三部九候不用,诊按人迎寸口亦稀见。本人认为经文对人迎寸口脉象论述异常清晰,补泻之法明白不二,这样言之凿凿必有其理。领会这段经文,在临床上观察体验,或可在诊疗上有惊人贡献。②人迎寸口脉一盛二盛三盛,译文指比对方脉大一倍二倍三倍,这是遵从《灵枢经·白话解》的译法。按经文直译应为较正常时大一倍二倍三倍。细研经文,在此文前先详述不病平人人迎寸口应四时的正常情况,两种译法实质无异。③人迎寸口脉盛,针刺泻二补一,补二泻一,二、一何指?《白话解》注为取二穴一穴或取穴数量的倍数关系。二、一此译造成全句难译,注者已书明此事。本人之译,二指左右二经,一指其中一经。此译与《九针十二原》对原穴之述暗合。

这段经文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本人斗胆作译确属不知深浅,既望先贤鉴谅,亦望方家指迷,不致贻误后学。

【原文】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写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沈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写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写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写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牗,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燋而终矣。

【译文】

所说的气至而有效者,即针刺而针下出现得气感就是有效了。用什么证明这一判断?那就要遵从前段经文要求,凡刺之时要对人迎寸口脉象切而验之。用泻法时脉变虚了,脉的幅度与针刺前相同,但力度已不像原来那样坚硬,而是变柔和了,所以说已有效了。假如针刺后脉的大小和针刺前一样,软硬度也依然如故,那是病邪尚未消除。补则益实,是说针刺施以补法时,脉的力度变充实,虽然幅度与以前相同,但不像之前那样按之空虚无力,所以说已经有效。假如针刺后脉的幅度也与以前一样,力度也与以前一样,一切如故,即使病者自觉有快感,实际上病邪未消除。针刺时一定要切按人迎寸口脉象来观察,判断针刺效果。施针补法脉象变充实,施以泻法脉转柔和,尽管施针当时疼痛并未立即变化,但病邪一定衰减消除。

正确运用微针治病,前提是通晓十二经脉,知道病在何经,然后才能传承微针之法终始之道。阴阳不能交通,虚实不能平调,发生在哪经就在该经上选穴施针。

针刺治疗三刺至谷气是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是正确掌握针刺浅深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描述。当邪留不去侵入气血,阴阳变位,气机不顺,脉与四时节令不相应,病邪留而不去浸润扩散,这种情况都可以用针刺将病邪排除的。而具体施针时要依据邪气侵入的深浅而掌握针刺深度,遵循三刺之法。邪犯表浅则浅刺,使犯表之邪——阳邪排除;邪犯稍深,针刺也稍深,排除侵犯稍深的邪气——阴邪。阴阳邪已排除就可刺之更深,并留针,待针下出现得气感,这就叫谷气至。此时停止施针,出针要迅速按闭针孔。这第三刺针下有得气感就判定谷气至,并非武断之言,而是在针刺同时切按人迎寸口脉,依据脉象变化得出的结论。通过三刺之法,有泻有补,原本气虚无力之脉转为充实,原本坚硬之脉转为柔和,这就说明谷气已至。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经针刺治疗在脉象上尚未发生变化,但是原有疾病的症状却已消除,这种情况可被认为是邪气独去。一般说来,经针刺治疗观察其脉象,用补法,脉象转充实;用泻法,脉象变柔和,即便针刺当时疼痛症状没有应针而减,实际上病邪已在衰减、消除。

针刺补泻也有先后问题。阴盛阳虚并存,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达到阴阳平和。如阴虚阳盛俱现,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达到阴阳平衡,既先补后泻之意。上述情况系指虚象明显,经不起先泻之法,只好先补后泻,扶正以祛邪。

经文三脉动于大指之间,又明言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显然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经。三脉之动应指足阳明之原穴冲阳、足厥阴之俞太冲、足少阴之荥然谷,三穴绕足大趾,均有脉动。这三经哪经有病需针刺治疗,应分别按本经上述之一的穴位,按其脉,如脉动坚实而疾数,抓紧用泻法,如脉动无力而迟缓用补法。如果补泻手法用反了,病就更重了。

须刺胸上腧穴,当然要刺胸部,须刺背部的腧穴要刺背部。但胸背针刺只能平刺、斜刺,不可直刺,避免刺伤内脏。肩膊有病就在肩膊上取穴,该处取穴相对安全。重舌,可用铍针刺舌系带根部出血,但不直接刺舌系带。手能屈不能伸病在筋,能伸不能屈病在骨。治疗时要治法分明,不可混淆。

经文补须一方实至无使邪气得入应有错简,应为补须一方实,泻须一方虚。即补法须达到所治之经的脉象由虚转实,泻法应使所治之经的脉象由坚硬转为柔和。邪入脉中脉象紧急快数,正常的谷气脉从容和缓。如果脉象坚实就要深刺,疾刺疾出,不按针孔,泄出邪气。如果脉来虚弱,就浅刺留针,针下得气再出针并迅速按闭针孔,不使精气泄出,以养脉气。此段经文文义前文已详尽论述。

各种疼痛发生,切验脉象,均有坚实之感。病发生在腰以上,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选穴针刺;发生在腰以下的取穴于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针刺治疗有一种常用的取穴法,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头取足,病在腰取腘,此法即本篇经文远道刺。病发生在头部会觉头部有沉重感,病发生在手,抬臂困难,病发生在足部,两脚沉重行路不便。可以根据症状判断疾病所在从而选穴治疗。疾病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这种相关即因四季气候不同,也与天地运转引起人体气机相应变化有关。春病表浅病在皮毛,夏病在皮肤,秋病在分肉,冬病则深在筋骨。针刺治疗手法要与之相适应。肥人皮肉较厚,瘦人皮肉较薄,同时治疗施针浅深有别。治肥人时针法如秋冬,治瘦人针法如春夏。上述经文告诉施针者治病时必须把季节因素、人体素质考虑进去。

疼痛的病属阴。疼痛之症用手按不到病处属阴,针刺应深。病发生在人体上部属阳,病发生在人体下部属阴。诊病必须先别阴阳。有痒的症状病属阳,往往是皮肤病,针刺时浅刺而已。疾病发生有先后,治疗也要与之相应。病先起于阴者先治阴后治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阳后治阴。

经文针刺热厥寒厥均用留针之法,留针则为补法,显然热厥寒厥均属因虚致厥,故均用补法。至于反为寒,反为热,只是感觉上的寒热非真寒真热。治热厥热去脉静身凉则称寒,治寒厥寒去转温则称热。热盛伤阴,治热厥须两补阴经一补阳经;寒盛伤阳,治寒厥须两补阳经一补阴经。患病已久,邪入则深,正气已伤,针刺时须深刺久留针。浅则难达病所,久留则正气来复,隔日治疗一次。十二经左右相通,邪犯既久,淫泆扩散,要查清邪气的左右轻重。邪淫血络视可见,按可察,须刺络出血泄除郁陈。能辨清上述诸多情况针刺的法度奥妙就都在其中了。

在针刺治疗前要仔细观察病人形体和气机状态。如果形体并未消瘦,但是气脉不足,脉来虚数,甚至有四末不温的状况,就采取交经缪刺之法,可以积聚正气,疏通郁塞。

经文对施针者及接受针刺者都提出要求,并细述针刺禁忌。针刺治疗要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施针者要守在病人身旁深居不出,关好门窗,不被室外交谈议论干扰,精神注意力全在病人身上及所施的针上。正式下针前还须做些缓解病人紧张状态的假动作。可以先轻刺,浅刺,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病人精神稳定了才停止,在其不注意的情况下果断施针。

针刺有如下禁忌。刚合过房不要针刺,刚针刺完不要合房;刚喝醉了酒不要针刺,刚针刺完不要多饮酒;刚刚遇事发怒暂不针刺,刚针刺完避免发怒;刚做完重活身体疲劳不要针刺,刚针刺完不要立即去干重活;刚吃饱饭不要针刺,刚针刺完不要立即吃饭胀饱;正在饥饿状态不要立即针刺,刚针刺完也不要忍饥处于饥饿状态;正处干渴状态不要立即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要处于干渴状态;大惊大恐待精神平静后才可施针;乘车而来休息一顿饭工夫再针刺;外出返回要坐下休息约走10里地(公制为5千米)时间才可针刺。以上12种情况正处在脉气散乱,营卫运行不顺,经气逆乱之时。在这种情况下针刺,本来是阳病也会阳入于阴,本来是阴病也会阴出于阳,这促使邪气复生。知识粗浅的人违反上述禁忌为病人施针只能徒然伤害他人身体,造成病人形体衰败,耗损脑髓,津液停滞,营养脱失,出现失气状态。上述10种禁忌经文列为十二,知有此事足矣。实际针灸医疗中严肃认真,时机不妥不可粗心妄为,选择合适时机精心施治以取得最佳疗效。

经文列出十二经脉气绝的症状,令施针者掌握。如不知此,病人本已临终犹去针刺,徒劳而无益。微针之道,终始之章,至此为终。手足太阳经气绝,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面无血色,皮肤枯槁,汗出如油,油汗一出,生命停止。手足少阳气绝耳聋,所有关节均痿废松弛,眼通于脑的脉络阻绝,目虽睁而不见物,不过一天半则命终,临终面色青白。手足阳明气绝,口眼不自主抽动,惊恐谵语,皮肤色黄,手足两经脉气盛大而躁动,则气绝。手足少阴气绝面色暗黑,牙齿变长,污垢,腹胀,上下阻塞不通而亡。手足厥阴气绝咽干,胸腹发热,心烦、遗尿,甚至舌短卷屈,阴囊上缩,命终。手足太阴气绝腹胀不通,呼吸困难,嗳气呕逆,上下阻塞不通,毛发焦枯而亡。

【注】

原文: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齐同剂,即针刺选穴多少,针刺浅深等剂量。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谨守勿内之内,为男女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