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头重脊强背反张,督有二十八金刚,
生育小溲神志病,补督解表体复康,
上齿龈缝取龈交,兑端位于唇吻梢,
三分人中定水沟,鼻头高处取素髎,
发际五分是神庭,发际一寸乃上星,
囟会上星隔一寸,一寸五分向后行,
前顶百会到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应,
风府五分到哑门,哑门发际五分程,
大椎正当一椎上,尾闾骨端取长强,
椎下还有十二穴,陶一身三五道详,
台六阳七筋缩九, 十中十一脊中藏,
悬枢命门十三四, 二十一腰十六阳。
※ ※ ※
大椎以下治腰疼,腰脊大椎到脊中,
阳关腰俞偏腰骶,长强遗精与肠风,
痔漏脱肛取长强,腰俞治痿调月经,
身柱阳关上下痿,命门阳痿和遗精,
抽搐癫痫取筋缩,至阳黄疸灵台疔,
心神当须取神道,陶道大椎能劫疟,
大椎可已癫狂痫,振阳强身治感冒,
暴喑聋哑哑门应,头痛风府到神庭,
风府疏风定神志,百会脱肛垂子宫,
神志心神眼目眩,鼻病素髎与上星,
神志腰疼发脏躁,救急水沟最有效,
兑端吻强牙齿痛,牙痛牙疳取龈交。
【释义】
督脉经络主病因书简残缺,难据经典,后世观察往往有头重眩晕、脊背强直、角弓反张之症。后者为神昏抽搐之征象,病症不为不重。但本经起于元阳之根,上抵元神之海,经行一身之脊梁,并髓而行,经上腧穴力可扛鼎,岂非金刚力士也!罹有生育、排尿、神志方面症状以及外感疾患,补泻得当其效难量。
督脉由下上行,出于临床取穴定准穴位实际做法,歌诀腧穴顺序由上向下,与经行相反,取便而已,望知悉(图103~图106)。
龈交穴在上齿龈上,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兑端在上唇正中尖端,唇红与皮肤交接处。人中的上1/3与下2/3相交处为水沟穴。鼻头高处正中点是素髎穴。督脉走在人体正中线上。前4穴均在面正中线上,头部腧穴则处在头正中线上。神庭穴入前发际5分。上星穴入前发际1寸。上星穴上1寸是囟会穴。从囟会开始向后发际方向,每隔1.5寸有1个腧穴,分别是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风府穴距后发际1寸。距后发际线与风府穴各5分是哑门穴。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下,第一胸椎上的椎间隙。长强穴在尾闾骨与肛门连线中点。大椎穴与长强穴之间尚有12个腧穴。仍由上向下反经行方向去数,分别是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陶道在一椎下,身柱在三椎下,神道在五椎下,灵台在六椎下,至阳在七椎下,筋缩在九椎下,中枢在十椎下,脊中在十一椎下,悬枢在十三椎下,命门在十四椎下,腰阳关在十六椎下,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上文椎体顺序是从第一胸椎开始向下排列,腰椎、骶椎接续。
【注】
图103
图104
图105
图106
大椎以下直至长强,腰背穴位均可治疗腰疼。腰脊病痛尤以脊中到大椎背部胸椎下的穴位疗效更佳。而腰阳关、腰俞对腰骶部病患就近取穴疗效更直接。长强穴则常用治疗痔漏、脱肛、遗精、肠风下血。腰俞一穴又治痿躄与月经不调。身柱治上肢痿软,阳关穴治下肢痿软。命门穴有补肾壮阳之功,可治疗男子遗精、阳痿。对经穴的功能应举一反三,即能治男子遗精阳痿,当然也可治女子性冷淡及子宫卵巢方面疾患。筋缩之名,顾名思义,自然可治抽搐癫痫,推而广之,手足震颤,面肌痉挛,帕金森病岂能无效。至阳穴可治黄疸。灵台穴可截疔疮。心神疾患可取神道穴。陶道、大椎的特殊功能是截疟,治疗疟疾。大椎穴又可治疗癫、狂、痫。该穴是补督强身要穴,感冒发烧,身体羸弱均可取之。突然喑哑、耳聋可取哑门穴。但此穴虽有功能,最好不用。穴下近生命中枢的延髓,别说用针,即使开玩笑,以手作刀砍头,虽皮肉无伤亦有致死先例。所治疾患又非无他穴可选,冒此风险所为何来!头痛之症从风府到神庭头上诸穴皆可治之。风府一穴既可疏风解表,又可安神定志。此穴进针亦应审慎。百会穴以上治下,可治疗脱肛、子宫下垂。百会功能广泛,诸如心神不宁、头痛眩晕,不一而足。鼻中之病可取素髎、上星。水沟穴是救急最常用穴位,以针以指均有效验,群众皆会应用。治疗腰痛也有奇效。脏躁发作,遇神遇鬼,本穴为孙真人十三鬼穴之首,果断下针,往往一针即效。
十四经经气周流图
十四经逐经接续,如环无端,经隧中经气周流不息,生命存在,运行不止,生命停止,运行终止,经隧消失。参阅下卷《灵枢》营气篇。
注:此图据《灵枢》卷三,经脉第十经络循行绘制
手足三阴经三阳经走行方向
【原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三阴三阳经走行歌
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
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