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灵枢》营卫生会

第九篇 《灵枢》营卫生会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幷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向岐伯发问说:人怎样获得精气,阴阳怎样会合,什么样精气称为营,什么样精气称为卫,营气是怎样产生的,卫气怎样与它会合,老年与壮年气脉不相同了,阴阳经脉位置不同,我想了解两者之间相会合的情况。岐伯回答说:人的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入胃,经消化产生精气,该精微之气上传到肺,肺如华盖,将精气敷布到五脏六腑,五脏六腑都得到精气的滋养。清净者称营气,浑浊者为卫气,营走行于经脉之中,卫则运行于经脉之外。营运周流不息,每昼夜营运五十周身,营卫相会一次,并不停顿,行于阴经、行于阳经,连贯运行,如环无端。为了叙述方便会说它起于何处止于何处,而营卫运行毫不止息是找不到起止之处的。营气运行状况已在前文《营气》篇中详述。卫气运行与营气不同,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昼夜各行二十五度。古人昼兴夜寝,平旦卫气达于足太阳膀胱经,气至于目,则睁目清醒起而劳作,日入卫气入于手太阴,劳作止而夜息。所以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昼为阳夜为阴,日中阳气隆盛,称为重阳,日西而阳衰,日入而阳尽,阳尽则阴受气,卫气转行阴经。夜半阴气隆盛,称为重阴,夜半后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卫气转行阳经。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度,夜行阴经二十五度,夜半营卫之行相交会,万民都在熟睡,称为合阴。营卫循环不已,与天地运行节奏一致。

至于老年人夜间难以入睡,青壮年白天不需要睡觉的道理,岐伯解释说:青壮年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畅通,营卫运行正常,所以白天精明夜间安睡。而人到老年气血已衰,肌肉干枯,气道艰涩,五脏之气不顺,营气衰少,卫气也向内争夺营养,所以白天不精明,夜间又难入睡。

黄帝说:营卫运行我知道了,那么营卫之气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经文卫出下焦历代医家多有质疑,认为下乃上字之误,笔者赞成此说。古文上为,上短下长,下为,上长下短,极易误写,所以卫出于上焦为是。下段经文三焦之所出,所述上焦所出者就是卫气。黄帝说:我想听听上中下三焦都生成什么。岐伯回答说:上焦生成之气出于胃上口,沿咽向上,然后向下,穿过膈肌,散布胸中,向体表走行达于腋下,沿手太阴经,转入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上到舌,再下转足阳明胃经从而与运行于经隧内的营气在经隧外与之俱行。白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度,夜间行于阴经二十五度。这种运行法与运行于经隧内营气循行不同。营气循行在营气篇已详述。经隧内外二气运行五十周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此段经文所叙出于胃上口,终与营行会于手太阴者正是卫气。经文佐证卫出上焦。

黄帝说:人发烧,进食时间很短,显然食物还没有被吸收,汗却出来了,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上半身,这并没有按卫气运行的正常途径而汗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是外伤于风邪,造成表卫不固,腠理开张,卫气散乱,不循常道。而卫气特点是慓悍滑疾,见开便出。所以称这种汗出为漏泄。

黄帝说:以上所说是卫气出于上焦的情况,我还想听听中焦产生什么。岐伯回答说:中焦在上焦下面,相当于胃所在的位置,肠胃在中焦,分别糟粕,蒸腾津液,上注于肺脉,化生血液,供养全身。对于维持生命活动没有比血更珍贵的物质。血与营本为一物,营为其气,血为其质。也就是说血是有形物质,营是无形功能。

黄帝问:血与气名称不同实为一物,为什么这样说。岐伯回答说:营卫确实重要,称之为精气,但它是血的功能表现,没有血就谈不上营卫,所以血是神气。血枯则无汗,汗竭则证实血已竭,血与营卫就是这种关系。同样是血产生的功能,阴阳属性有别,营行脉中为阴,卫行脉外为阳。阳气竭人必死,阴气竭人亦死,人死不能复生,故俗语说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说:我想听听下焦产生什么。岐伯回答说:回肠以下就是下焦,大肠、膀胱都在下焦。人饮食摄入水谷均入于胃。经脾胃腐熟,卫气从上焦而出,营血从中焦而出。精微化生供养全身后,剩余的水与糟粕则转入下焦。在大肠中泌别水与糟粕,水入膀胱排出体外为尿,糟粕排出体外为便。便尿由下焦而出。

黄帝说:人喝酒,酒在饮食后到胃,未等饮食消化而尿先下,这是为什么?岐伯答道:酒是蒸熟的谷物化生的津液,质清轻而性悍烈,所以虽然在谷食之后入胃,却先于谷食而出。黄帝说阐述得太好了。我听说上焦如雾露,中焦如腐沤,下焦如沟渎,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