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灵枢》卫气行

第十篇 《灵枢》卫气行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外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译文】

黄帝对岐伯说:我想听听卫气怎样走行的,从哪里出,在哪里入。伯高回答说:一年有12个月,每天有12个时辰。从子到午连线为经线,从卯到酉连线为纬线。周天有二十八处星宿,这28个星宿绕天一周,相距大致均等,好像日月运行休憩之所,故称为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形似青龙;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在天空形成的图案似龟身蛇首的玄武;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在天空形成似白虎的图案;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构成一只火红凤鸟图案。由房宿运行到毕宿属阳,由昴宿至心宿属阴。阳为白昼,阴为夜晚。卫气一日一夜在身体运行50周。白天行于阳经25周,夜晚行于五脏25周。平旦行阴结束,卫气出于足太阳经目内眦,人则清醒目张,卫气上行于头,再转向下抵后颈部,沿足太阳经,经背部下到足小趾之端。它一条散行路线从目锐眦别出,下到手太阳小肠经,下到手小指外侧。另一条散行路线也是从目锐眦别出,下到足少阳胆经下至足无名趾之端。从该处向上沿手少阳经至达手无名指之端。此段经文有错简、漏简,不按字直译。另一支别行路线上到耳前,合于面部承泣与颊车之间的颔脉注入足阳明胃经,下行到足背,抵于二趾厉兑穴。另一散行路线从耳下入手阳明大肠经,入食指端,再入掌中。再由抵足阳明胃经路线转入足心,经足少阴肾经出内踝,重新由目内眦转出于足太阳膀胱经。重复以上路线。运行手足太阳、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六阳经后,经足少阴肾经转回六阳经,这是阳经一周的路径。白昼行25周。

【原文】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当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释文】

这段经文是把日行于二十八宿与卫气行于人身相对应。日行一舍,即由此至彼相邻两宿间的距离。卫气在人身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所谓一周即由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于头,行手足太阳、手足少阳、手足阳明三阳尽,转入足少阴重出于目,此为一周。所谓十分身之八,即未满一周,仅为一周的8/10。当时卫气尚在手足阳明,距转入足少阴尚有身之二,即身2/10的距离。卫气昼行于阳一周所行之经已如上述。阳尽入阴开始时是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卫气昼夜之行井然有序。日行28宿一周天,卫气行50周于周身。以一周又十分身之八这个用28除50周身所得之数迭加,足可以测知昼夜任何时刻卫气所在某经某脏位置。这就为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提供了卫气行的凭据。

但是用一周与十分身之八迭加测知卫气所在必须知道卫气开始运行之点才能办到。这一点在哪里?这一点是哪个时间点?《营卫生会》篇对卫气行的初始点说得很明确: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平旦就是卫气出于目,目张,上行于头,行手足太阳、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再由足少阴转出于目为一周的初始点。由平旦以一周与身之八迭加就会测知昼夜间任何时候卫气所在之点。卫气行为何始于平旦?一昼夜终于子而始于子。子时理应为滴漏测时的初刻之时,是一天之始。但此时阴气隆盛,万民皆卧。平旦才是夜与日交替之际,是白昼的开始,是卫气出于目之时。按现代计时平旦是凌晨三点钟,按古代计时是寅时初刻。

【原文】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释义】

本段经文是将日行28宿、卫气行身50周、滴漏计时水下百刻相对应,以便针刺时依时测知卫行在阳在阴,所行何经何脏,达到谨候其时,逢时而刺,不致失时反候。卫气每行一周,行于阳的顺序是先手足太阳,中手足少阳,后手足阳明,末经足少阴入目;行于阴的顺序是肾、心、肺、肝、脾。夜行五脏一周与昼行六阳经一周的行身尺寸与历时一致。据日行何宿,滴漏水下刻数,计算卫行周数及余数推断卫气已在何经何脏。日行28宿,卫行于身50周,水下百刻,则知卫行一周,百刻之漏水下2刻。水下每刻折合现代时钟14.4分,即14分24秒。水下2刻则为28分48秒。也就是说每28分48秒,卫气行身一周。从平旦的凌晨3点零分起将28分48秒迭加,可测出卫气所行位置,逢时而刺,就可收到良好效果。

春夏秋冬昼夜长短有别,据时测卫应予增减。

【注】

经文末“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bā),整齐之意。文意为卫气之行与天地之行一致,虽然复杂,其实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