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
第十九篇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写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写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写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写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译文】
黄帝发问说:我听针法说有余要泻,不足要补,什么情况为有余,什么情况为不足?岐伯回答说:有余有5种情况,不足也有5种情况。黄帝您想问什么呢?黄帝说:我都想听。岐伯说: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不足,但这10种有余不足气脉的盛虚大小是不一致的,有差别的。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16个部位、365个神气出入交会处,身体复杂,所发生的疾病也各有各样,应皆有虚有实,现在天师您却说有余不足各仅有五,那么这5种有余不足发生在哪里?岐伯说:均发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人身体形成,志意开通,内连接骨髓、五脏,外显身形。五脏与周身气血通达的道路是经隧。在经隧中运行的气血不和,各类疾病就发生了,所以一定要守护好经隧。
黄帝问:神有余不足是什么状况?岐伯说:心藏神,属火,其志为喜。神有余则喜笑不休。心属火,肺属金,肺其志为悲,火本克金,神气不足金来反侮,故神不足则悲。如邪犯之初尚未与经隧中血气相合,五脏尚安定,邪仅在身形之表,身觉寒冷,腠理收缩,毫毛竖起,邪气未得入于经络,这种情况称神伤之微。黄帝问:补泻怎么做?岐伯说:神有余在小络脉上刺络出血,不要深刺,不要深到分肉之间以免刺伤大经,这样神气就会归于正常。神气不足要找到空虚的小络脉先用手推按,待脉中气增用补法针刺,通利经气,出针时要按闭针孔,不要出血,不要泄气,仅使经气畅通,神气归于正常。黄帝问:神伤之微怎样针刺?岐伯说:以较长时间的按摩为主,进针时不要扩大针孔,导引气血达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得以恢复了。
黄帝说:好。气有余不足是什么情况?岐伯说:气有余咳嗽、气喘,胸高憋气。气不足则少气,呼吸气微。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合并,五脏尚属安定,病症仅表现在皮肤上,称为肺气微伤。黄帝问:怎样补泻呢?岐伯说:气有余要在肺经上用泻法,但手法要轻,不要刺伤了经脉,不要出血,不要让经气外泄。这正如本篇经文开篇所说五脏有余不足之间其气不等也。气不足时要补肺经,补时操作要很认真,不要使经气外泄。黄帝问:轻微泄邪法怎样操作?岐伯说:针刺时要配合较长时间按摩,将施针时要做一个心理疗法,对患者说,我要深刺啦,患者听到这话必然紧张,肌肉收缩,精气内伏,邪气无法下潜,从而由腠理而外泄。
黄帝说:太好啦,我再听听血有余不足的情况。岐伯说:肝藏血,其志为怒,血有余实为肝有余,肝气盛则怒。肾主水其志为恐,肝肾同源,肝虚及肾则恐。邪犯之初尚未与气血相合则五脏尚属安定。如细小脉络水气郁滞,经中之血不能敷布畅通,则经中有留血。黄帝问:怎样进行补泻?岐伯说:血有余则找到瘀血的脉络刺络出血以泄其邪。不足的则在其经脉施以补法,较长时间留针待到经脉充盈后出针,按闭针孔,不使血出。黄帝问:刺留血怎么做?岐伯说:找到瘀血脉络针刺令出血,不让恶血流入经脉造成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余不足是什么情况?岐伯说:形之脏为脾,脾主运化,邪盛于脾,气化失权则脘腹胀满。脾属土,膀胱为水脏,土克水,膀胱气化失常则排尿不畅。脾主四肢,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合,五脏尚属安定,因脾主肌肉,仅有肌肉蠕动情况称为微风。黄帝问:补泻怎么做?岐伯回答说:脾胃相表里,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胃主受纳水谷,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用胃经治疗。有余者泻胃经,不足者补胃络。黄帝问:刺微怎么做?岐伯说:可针刺分肉之间,但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使卫气恢复则邪气萧索而退。
黄帝说:解释得太好啦,志有余不足怎么样呢?岐伯回答说:志有余则腹胀飧泄。飧泄为泻下完谷,腹胀飧泄皆为脾失运化之症。脾之运化赖肾中元阳温煦,犹如釜中谷物之熟赖釜下火之燃烧。所谓志有余实为邪有余,伤及命门真火而致脾失健运。志不足系元阳已虚故四末不温而厥冷。如邪尚未与气血相合,五脏尚属安定。肾主骨生髓,骨节有动即为邪气犯肾之象。黄帝问:如何进行补泻?岐伯回答说:志有余则泻然谷,志不足则补复溜,筋血者三字为衍文,此为先贤王冰所注,应无误。黄帝又问:刺未并如何做?岐伯说:针刺时不要刺肾脏之经,而是刺邪所在之处,即骨节有动之处,邪就能立刻转虚,这显然是后世所称阿是穴的取法。
【注】
白气微泄,白气即肺气,肺属金,主西方,在五色为白。
【原文】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译文】
黄帝说:太好啦,虚实的症状表现我知道了,但虚实是怎样形成的我还不明白。岐伯说:邪气与气血相并造成阴阳不调,卫气乱于脉外,营血乱于经隧。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各有其循行规律的。规律被打乱血气就脱离了本来的走行路径,平衡被打破就出现偏盛偏衰状态。血并于阴则阴盛,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阳盛则狂。血并于阳则血实于外,而生外热;气并于阴则气实于内,而生内热。内热盛则称炅中。血并于上瘀血扰神则心烦,气并于下则气郁善怒。血并于下,下焦蓄血则善忘,气并于上,乱气扰神则心绪烦乱。末句之注为清代著作家张隐庵之意。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这样造成血气离开原本的位置,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岐伯说:血与气都喜温暖怕寒凉,寒则涩,气血流通受阻;遇温则运行流利,过流利也会造成气血丧失。气之所并则气盛,气盛则血虚;血之所并为血盛,血盛则气虚。有盛必有虚,这就是经文所说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实为自然之大法,天地之正道。
黄帝说:人的基本物质就是血与气,可是先生您说血并为虚,气并还是虚,难道没有实吗?岐伯说:是实是虚就看是有是无,有则为实,无则为虚。前文所谈气并而盛则血虚,血并而盛则气虚是气血失于调和,属于因实而虚的情况,也有因实而实的情况。络脉、孙脉输气血于经,血与气相并则为实,实之甚者,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称为大厥,是气逆而致暴死之症。如届时气能下走,尚可生还,如气不能下走,上冲之实逆得不到缓解生还无望。
黄帝又问:实因何而实,虚因何而虚,致实致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岐伯回答说:阴经与阳经都有输穴和会穴,阳气注于阴,阴满溢则向外敷布以充养形体,阴阳互根而平调,三部九候之脉无偏盛偏虚,均匀一致,这种情况就是健康的平人。此段经文并没有回答黄帝所问,平人句后应有脱文。
【注】
炅中,内热之症。大厥,血瘀于头而暴死之病,应为今天的脑出血,即出血性脑中风之病。
【原文】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译文】
世间万物一阴一阳而已。阴阳是个相对的概念。人身体表与脏腑,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邪气亦分阴阳,风雨寒暑来自体外,为阳;喜怒不节,饮食所伤源于体内,为阴。所以经文说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问:风雨之邪侵袭人体是什么情况?岐伯回答说:风雨伤人先侵犯皮肤,传到经络分布体表的是最细小的脉络,再从这里传到络脉,充满络脉之后,邪气深入侵犯到大的经脉。当邪气与气血相合,交争于分肉腠理之间,在脉象上就有反应,表现出脉象坚实。当脉呈坚而浮大时,就表明是外来实邪束表,此时正气未虚,正是邪正交争之时。按诊分辨虚实,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此时按之则痛,显系实证。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怎么样呢?岐伯回答说:寒湿侵犯人体皮肤松弛,但肌肉坚紧,造成营血在经脉中流动滞涩,卫气护表的功能消失,这是表虚病症。既是虚病,就有虚证的表现,皮肤松弛多皴,喜温喜按,按之快然而舒。
黄帝说:好!那么阴生实证情况如何?岐伯说:喜怒失于节制,阴气上逆,上逆则上实,上实必下虚,下虚则阳气消散,这是阴实的病症。黄帝又问:阴生虚证是什么情况?岐伯说:过喜则耗气而气下,过悲而伤气则气消,如此酿成虚证。
黄帝再问:古经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经文我是看了,但形成的原理我不明白。岐伯说:卫气是人体防御外邪侵袭的阳气,出于上焦,循行经脉之外,温暖皮肤分肉。假令寒气外袭,表卫不固,上焦不通,寒气独留于外,人则形寒而战栗。这就是阳虚生外寒。
黄帝问:阴虚生内热是怎么回事?岐伯说:过度疲乏劳累,造成形劳体衰,饮食营养不足,上焦化生卫气功能受阻,脾胃运化功能阻滞,郁而化热,热气熏于胸中,这就是阴虚生内热的病理机制。
黄帝说:阳盛生外热是怎么发生的?岐伯说:上焦气化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开合不畅而闭塞,卫气不得畅行而郁滞,郁而生热,这就是阳盛生外热原理。
黄帝进一步问阴盛生内寒的情况。岐伯说:如果人体阳气素虚寒气内积,上逆冲胸,胸阳不振,温气消索,寒气留滞,血行凝涩。渐致经脉不通,其脉坚硬而涩,这就是中寒的病理。
【注】
聂辟,正气虚,皮肤松弛多皴之象。经文“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令应为今字。玄府,即汗孔。脉盛大以涩,在此应理解为脉象坚硬不柔和并有涩象。脉坚硬为寒凝之脉,寒而血流不畅则呈涩脉。
【原文】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写奈何?岐伯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揺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译文】
黄帝说:阴与阳失于常态,气与血关系逆乱,疾病已形成,怎样进行针刺治疗?岐伯回答说:要在经络上进行针刺。经络内有营气,外有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病取营,气病取卫,取营要刺中经络,取卫针达分肉而已。当然施针时要依据病人形体高矮胖瘦,年老年少状况以及四时寒温决定用针多少,针刺浅深。黄帝说:血气逆乱,疾病已成,阴阳失于常态怎样实行补与泻呢?岐伯说:泻实要在邪气盛而正未虚时针刺,吸气时进针,针与气同入,揺大针孔,如同开门开窗,呼气时出针,针与病人呼气同时出,精气不受损伤,邪气却得以排出,外门不闭以利邪气泄出,揺大针孔等于扫清排出邪气的道路,这种针法称为大泻。而且出针时以指甲循经切压渐至出针孔,以利邪气泄净。黄帝问:补虚怎样做?岐伯说:持针不急于进针,等待病者精神稳定下来,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气出针入。注意不要针孔开大,而是要针孔四塞,使精气没有孔隙溢出。等到针下有得气感时迅速出针,须在病人吸气刹那出针,气入针出。使邪热不得复还而按闭针孔,闭塞其门,邪气消散而精气得以保存。在施针当时要转动针柄以催气,近气不走失,远气催之而来,使针下得气,这种针法叫作追赶真气以补的做法。上述补泻手法后世称为呼吸补泻法,经文多次细述显见其重要,从古沿用至今仍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黄帝说:老师您说虚实有10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以及从五脏发出的五脉。可是十二正经都能生病,而老师您却只说五脏。十二经脉与周身365节相连络,节有病必传及于经脉,而经脉之病都有虚有实,十二经脉虚实与五脏虚实怎么结合?岐伯说:虽只说五脏,但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十二经脉出于五脏六腑,说五脏五经,实即说脏腑十二经。疾病也不尽出现在脏腑经络上,应据病发生的部位随处而调。病发生于经脉就调其营,病有血瘀可调络脉,泄络出血可通瘀泄热。病在气可调卫,刺于分肉之间。有的病只发生在肉不关气血,就只在局部的分肉针刺。病在筋就调筋,病在骨就调骨。经文这段叙述实为现今阿是穴取穴法。普通针法力弱时可用燔针劫刺,而燔针劫刺往往用于病症急剧者。病在骨还可用焠针、药熨。如病现麻木,不知所病,针刺阴跷、阳跷效果更好。如身有疼痛,九候脉象并无变化,可交经缪刺。如某侧经脉有病却牵连对侧疼痛,可用巨针深刺。针刺治病前要仔细三部九候诊脉,查清阴阳虚实,病之所在,对症施针,知此者针道备知也!
【注】
阴与阳并,血气以并,并,为失于常态,逆乱之意。必切而出,大气乃屈,此处大气指邪气。365节,《素问》气穴论所言气穴365,为365个针刺穴位。而《素问》针解篇所言365节气,张志聪注:节之交365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本篇所论之365节与张志聪注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