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三、经穴、主病歌

足上赤白胫骨后,二十一穴脾经流,

隐白一分甲根求,大都节前太白后,

太白公孙隔一寸,内踝前陷取商丘,

踝上三寸三阴交,地机八寸漏谷六,

内辅骨下阴陵泉,血海二寸膝上廉,

箕门血海隔六寸,冲门耻骨上边缘,

冲门七分到府舍,大横腹结一寸三,

神阙四寸到大横,大横腹哀三寸程,

中庭六寸到食窦,天溪胸乡到周荣,

四穴相隔一寸六,腋下大包六寸行。

※ ※ ※

太白以下止泻利,隐白止漏能救急,

公孙之下胃腹痛,胃痛尤以公孙奇,

呕吐隐白到商丘,商丘黄疸腹胀急,

三阴交能治失眠,生育月经小溲疾,

腹胀肠鸣取漏谷,月事血海到地机,

水肿地机阴陵泉,箕门陵泉癃闭医,

腹痛泻利取腹穴,疝痛冲门到腹结,

腹结尤能通便秘,胸穴止痛在胸胁,

喘咳天溪到周荣,穴之所在病所劫。

【释义】

图30

取穴的第一前提是找准经络走行。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之三阴经都起于足,从足走腹。在下肢循行阶段,均走内侧阴面。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于后。足太阴脾经(图30~图35)足上5穴从隐白到商丘均在足内侧赤白肉际上;小腿上4穴从三阴交到阴陵泉均在小腿内侧前缘,实为紧贴胫骨后缘。隐白穴在趾内侧距甲根1分的位置。大都穴在趾根节与跖骨形成的关节前,太白穴在该关节后,太白向上1寸是公孙穴,再向上内踝前缘凹陷处是商丘穴。内踝骨顶端上3寸(即患者手五指并拢,食、中、环、小四指的距离,又称“一夫”)为三阴交穴,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穴位,一穴控3经,为治疗妇科疾病不可或缺的穴位。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指下针感、针灸反应、治疗配方施治者要潜心体味,充分发挥其治病健身的作用。沿着前面所述本经走行,踝尖上6寸是漏谷穴,上8寸是地机穴。达于胫骨粗隆下,古称内辅骨下,是阴陵泉穴,这也是阴经的重要穴位,务请重视。血海穴在髌骨内缘上2寸,血海穴再向上6寸是箕门穴,该穴在血海与冲门穴的连线上。冲门穴在腹股沟外侧,耻骨联合上缘,从腹中线向外旁开三寸半。冲门穴向外斜上7分是府舍穴。府舍、腹结、大横、腹哀这4个穴位在脐旁4寸的一条竖线上,大横穴平行与脐中心即任脉的神阙穴相对,大横下1.3寸是腹结穴,大横上3寸是腹哀穴。由腹哀穴向内斜上,在胸骨柄与剑突根部,解剖学称胸剑联合的位置抵达胸腹正中线,这个位置是任脉的中庭穴,本经在此与任脉沟通。脾经统血,任主胞胎,经血旺盛,血养胞胎,终究离不开脾统血的功能。治疗生育、经血之病,除取冲、任穴外,当合本经腧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汇后,横行向外,达于侧胸部,在距胸部中线6寸的位置再垂直上行,由下向上共4个穴,分别是食窦、天溪、胸乡、周荣。每两个穴相距1.6寸,实为一根肋骨之隔。食窦穴与中庭穴平行相对,在第五肋间,天溪穴在第四肋间,胸乡穴在第三肋间,周荣穴在第二肋间,该穴平行与胸骨角相对。本经达到周荣穴后,转向外下,在腋下6寸的腋中线上,实为第六肋间,达于大包穴。本经由此穴内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交接。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注】

隐白、大都、太白穴均有止泻功能,用于腹泻、下利等病。隐白穴可调经止崩漏下血,并用于昏迷抽搐的急救。隐白到公孙穴对胃痛、腹痛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中公孙穴效果更加神奇。当然穴位的疗效与施针者的手法是密切相关的。隐白到商丘穴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实为行气降逆、调理胃肠气机的作用。胃肠气机以下行为顺,并不限于降逆止呕,凡胃肠气机不顺的各种病症均可选用上述穴位。商丘穴对消除黄疸有独到之处。三阴交穴可治疗失眠、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不育、胎动早产、尿频尿急、癃闭不通诸症。据笔者观察人在60~70岁这一老龄段,尤其是女性,往往出现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失眠、咽中异物感、潮热汗出、周身不适,非止一处,莫名所苦,疑虑罹病,反复到医院检查,往往无明确诊断,但个人却仍难释怀。这一系列症状多为精神障碍。这一症候群笔者命名为二更症。如果针灸治疗,必用三阴交穴。脾胃主消化,为后天之本,脾脏统血,所以本经腧穴均有调理胃肠、调经、治疗血分病的功能,不限上述所列诸穴。腹胀肠鸣可取漏谷穴,月事、血分病可选地机穴。地机、阴陵泉治疗水肿,箕门、阴陵泉可治疗癃闭,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即属此症。疝症可就近选取冲门、府舍、腹结。但只是缓解症状,根治仍需外科手术。通便腹结穴首选。胸痛等胸部疾患及咳嗽喘促等病可选用本经位于胸壁上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