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六十七穴膀胱经,眦内一分取睛明,
直上眉头是攒竹,眉冲五分对神庭,
神庭寸半是曲差,五处寸半平上星,
承光通天到络却,一寸五分向后行,
玉枕寸三对脑户,天柱寸三哑门平。
背对八椎穴独无,内侧一椎向下数,
大杼风门与肺俞,厥阴心督到膈俞,
肝胆脾胃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
小肠膀胱到中膂,二十一下白环俞。
上髎距中约一寸,横行直对小肠俞,
一指相隔定八髎,会阳五分对闾骨。
外侧二椎向下量,附分魄户到膏肓,
神堂入膈关,魂门之下取阳纲,
意舍胃仓到肓门,志室位于十四旁,
二十一旁是秩边,十九椎旁是胞肓。
承扶臀皱襞中央,委中腘里屈腿量,
二穴中间是殷门,浮郄一寸下委阳,
委阳一寸委中外,承筋五寸二合阳,
承山腨肠分肉寻,飞扬七寸对昆仑,
跗阳昆仑上三寸,昆仑外踝后五分,
踝下五分是申脉,昆仑寸半到仆参,
申脉五分到金门,骨下稍前京骨寻,
束骨通谷隔本节,小趾甲根取至阴。
※ ※ ※
眼疾睛明到五处,头痛攒竹至天柱,
眼疾尤需取睛明,攒竹斜眉棱楚,
眉冲曲差鼻中病,癫痫可以取五处,
通天眩晕鼻中塞,喉疾眼疾取天柱,
天柱项强不自如,喘咳大杼到膈俞,
大杼风门感风寒,解表清热风可疏,
肺俞泄热治劳瘵,喘咳发烧胸不舒,
心痛厥阴到督俞,神志心神取心俞,
七椎之旁血之会,吐衄呕恶取膈俞,
肝俞以下到三焦,腹胀痛而在背腰,
肝俞胆俞胁肋痛,肝治目疾胆黄消,
脾俞腹痛与泄泻,水肿痰疾疗效高,
胃俞胃痛呕难食,完谷水肿痢三焦,
生育小溲腰骶痛,肾俞起始八髎终,
气海痔疾大肠秘,肾经百病肾俞灵,
泻利关元大小肠,小肠遗尿和遗精,
膀胱遗尿与癃闭,疝痛痢疾中膂应,
生育腰髋取白环,会阳腰骶带下完,
诸俞可以相对参,心肾肺胃胆隔肝,
附分痛肩背,发汗可以散风寒,
膏肓虚劳与劳瘵,喘咳附分到膈关,
魂门起始肓门终,胃疼吐泻与胁疼,
意舍腹痛肓门秘,魂门腰背病肝经,
腰髋志室到秩边,胞肓痔疾大便艰,
秩边腰疼下肢病,股膝承扶委中间,
大小便难取承扶,痔疾臀骶痛不堪,
下肢委阳与委中,委阳淋济溲不通,
吐泻霍乱委中取,风寒肾虚腰背轻,
膝胫合阳跗阳间,转筋合阳到承山,
合阳崩漏承筋痔,承山痔疾目赤眩,
头痛目眩飞扬取,腰背之症亦可痊,
跗阳以下到至阴,头痛眩晕俱可针,
足踝疼痛与癫痫,昆仑以下到至阴,
昆仑难产衣不下,腰脚疼痛与转筋,
申脉阳痫腰脚痛,足跟疼痛取仆参,
头项强痛取束骨,头痛目眩通谷针,
遗精癃闭正胎位,救急甲根取至阴。
【释义】
足太阳膀胱经(图47~图54)除与他经交会、穴位共属者外,属于本经的穴位有67个,起始的第一个穴位是睛明穴,在内眦外1分的大眼角上。这个穴针刺时要让过眼球。在实际针灸医疗中,有内外睛明之分。上面所说为外睛明,内睛明就在大眼角内的泪囊上。内外睛明进针宜浅,禁提插捣揺,禁艾灸。由睛明穴直上,眉头上是攒竹穴。攒竹穴再直上入发际5分是眉冲穴,该穴与督脉的神庭穴平行相对,神庭穴在头面正中线上入发际5分。由眉冲穴平行向外是曲差穴,曲差穴距神庭穴1.5寸。由曲差穴向上5分是五处穴,五处穴入发际1寸,也在距正中线1.5寸的位置,该穴与督脉的上星穴平行相对。由五处穴再向上,也是距离正中线1.5寸的那条线,还有承光、通天、络却3穴。这3个穴之间的相隔距离均同于五处穴到承光穴的1.5寸的距离,即以1.5寸的等距上行。络却穴前行是玉枕穴,玉枕穴距正中线1.3寸,与督脉脑户穴平行相对。玉枕穴再向前是天柱穴,天柱穴距正中线也是1.3寸,与督脉哑门穴平行相对。
图47
图48
图49
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经脉挟脊下行。内侧一条距正中线1.5寸,外侧一条距正中线3寸。内侧一条有20个穴位,外侧一条有14个穴位。这些穴位的特点是与相应椎体下缘相对。而到第八胸椎下内外两条经络上均无与之相对的穴位。这一点应细究,既然该位置无经穴,针刺时也不要在此处贸然施针,该处经穴阙如必有其理。为便于记忆,取穴准确,笔者把胸、腰、骶椎连续起来,由第一胸椎向下数到骶椎末,共21个椎体。四节骶椎虽已一体,但也分而计数。歌诀把穴位连续排列,即七椎下和九椎下连续排列,应知内侧线膈俞穴平对于七椎下,肝俞穴平对于九椎下。外侧线膈关穴平对于七椎下,魂门穴平对于九椎下。
图50
图51
内侧线从平行相对第一胸椎下开始,这20个穴分别是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白环俞以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骶孔。取穴方法是食、中、环、小四指间约相隔一指排列开,在上面之指与小肠俞穴平对,约1寸距离,四指渐斜,末指平对白环俞穴,约距中线8分,指下有空虚感,下针时针可入骶孔。下髎穴下是会阳穴。会阳穴在尾骨端旁开0.5寸处。
外侧线第一个穴平行相对于第二胸椎下,这14个穴分别是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志室平行相对第十四椎下,该穴下的胞肓穴平对第十九椎下,即第二骶椎下,也就是第二骶孔。它下面的秩边穴平对第二十一椎下,即平对第四骶孔,与内侧线白环俞穴在一个并行线上。
大腿上5个穴,承扶穴在大腿后,臀皱襞即臀横纹中央。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承扶与委中连线,中点是殷门穴。委中穴向外平开1寸,当腘窝靠外侧筋腱,即股二头肌肌腱内缘是委阳穴。委阳穴上1寸是浮郄穴。
图52
图53
小腿上的6个穴位,合阳穴在委中直下2寸处。直下5寸是承筋穴。承山穴在腨肠分肉上,即腓肠肌两肌分叉处。飞扬穴在由昆仑穴直上7寸处。跗阳穴在昆仑穴直上3寸处。昆仑穴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深处。
脚上穴位,昆仑穴下1.5寸是仆参穴。外踝尖下5分,即踝尖之下凹陷处是申脉穴。申脉穴前下5分是金门穴。第五跖骨粗隆下稍前是京骨穴。小趾根节后的跖趾关节后是束骨穴,前是通谷穴。京骨、束骨、足通谷3穴均在赤白肉际上。小趾外侧甲根旁1分处是至阴穴。在此处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图54
【注】
睛明到五处这5个穴是治疗眼病最常用的穴位。攒竹到天柱等头部穴位均可治疗头痛,而睛明穴是眼科不可或缺的穴位。攒竹穴可治疗口眼斜、眉棱骨疼。鼻腔疾病眉冲、曲差穴效果良好。五处穴可以治疗癫痫。头晕目眩,鼻塞不通,通天穴有立竿见影之效。喉病、眼病均可选取天柱穴。天柱穴还可以就近取穴治疗背痛项强之症。上起大杼下至膈俞,其穴在背,前通于胸,均可治疗咳嗽气喘之疾。大杼、风门,固卫解表,均可用治外感之疾,风寒、风热均可用之。肺俞是肺脏在本经之上的户牗,一扇窗子,自然可以通过该穴调理肺脏,凡邪伤肺脏喘咳发烧、胸膺不适以及阴虚化热灼伤肺络之劳瘵均可选用本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而治之。心痛之病有虚有实。心肌供血不足出现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为实证,心脏神经官能症为虚证。厥阴俞、心俞、督俞均有治疗功能。但笔者建议心肌梗死发病当时,即心中疼痛半小时不缓解,用救心丹、硝酸甘油仍不见效的,应急呼120急救中心,不要自信施针。至于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抑郁脏躁心俞是必选之穴。第七胸椎之旁的膈俞穴是血之会穴,吐衄、呕恶诸多血症,补泻得法,膈俞皆有奇效。肝、胆、脾、胃、三焦五俞治疗腰、背、脘腹疼痛胀满诸症应手而解。肝胆气郁乳胁胀痛必用肝俞、胆俞治之。肝开窍于目,眼目疾患肝俞正治,黄疸之疾必取胆俞。腹痛、腹胀、水肿、泄泻必用脾俞。胃脘胀痛、呕吐厌食之疾正是胃俞治疗范围。完谷不化、水肿、下利可用三焦俞治之。肾俞以下直至八髎,位处腰骶,掌控下元,凡生育、月事、男子阳强阳痿、腰骶诸疾均可选而用之。气海俞治疗痔疾,大肠俞治疗便秘,而肾俞一穴肾经诸症皆可治之,凡用皆灵。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对泻痢之病尤有特效。遗精、遗尿小肠俞在所必取。膀胱为病遗尿、癃闭,膀胱俞之疗效不言自明。中膂俞对疝痛、痢疾效如桴鼓。生育之疾、腰髋之病白环俞疗效斐然。会阳一穴对腰骶之患、妇女带下之疾,所用必效。背部诸俞的应用应据脏腑理论,相互参照,灵活使用。不拘泥于某俞治某脏之疾,脏腑有表里,五脏相关联,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
背部外侧一条经脉上,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诸穴可以治疗肩背疼痛并有固卫解表、发散风寒之功。膏肓穴补虚强阴可治疗虚劳及阴虚日久、化生内热、灼伤肺络之劳瘵。附分到膈关诸穴均有止咳定喘之功。魂门下至肓门5穴,均可用于胃痛吐泻、胁肋胀痛之病。其中意舍尤长于治疗腹痛,肓门尤常用于通便。肝藏魂,魂门除治疗腰背疾患外,尤其善治肝经肝脏之病。志室、胞肓、秩边3穴治疗腰髋之病,胞肓善治痔疾、大便秘结之症。秩边则偏于治疗腰疼和下肢疾患。
位于大腿上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5穴就近局部取穴治疗股、膝上疾患。而承扶穴尤常用于治疗大小便不畅、痔漏、臀骶之疾。委阳、委中穴犹可治疗下肢疾患。委阳穴对癃闭、尿失禁效果尤显。委中穴的特殊作用是止吐泻,治霍乱,助阳强肾,祛风寒,强腰膝。
合阳至跗阳小腿上5穴,自然可治疗膝胫部疾患,而合阳、承筋、承山穴对下肢肌肉痉挛即转筋疗效尤著。合阳穴又善调经止崩漏,承筋穴常用于治疗痔疾。承山穴也用治痔疾,并能明目治疗结膜炎、眼缘炎等眼部疾患。飞扬穴既可治疗腰背疾患,又可远程取穴治疗头痛目眩之疾。
跗阳、昆仑以及足上7穴治疗足踝之疾疗效不言而喻。这些穴又均能治疗头痛目眩之疾,并均有治疗癫痫的作用。昆仑穴的独特功效可治疗难产、胞衣不下。束骨穴善治头项强痛。治疗遗精、癃闭、纠正胎位是至阴穴的特点,治疗昏迷抽搐的至阴穴与其他井穴作用相同。
足太阳膀胱经在眼与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接,在诸阳之会入络于脑,出而挟髓督下行,终交于生命之根的肾脏。五脏六腑皆于其行处与之交通。其腑虽仅膀胱,传化之府,泻而不藏,但位处人之下元,受命门龙雷之火的温煦,其盛衰牵连五脏,动于六腑,实阴阳出入之枢机,补泻转输之橐龠。此经此穴务须谙熟于心,应之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