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写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译文】
黄帝向岐伯发问:用针刺治病的事情肯定有方法有准则,到底是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岐伯回答说:以天地运行为法则,配合日月星辰光芒的观察。黄帝说:我想立刻聆听这些法则。岐伯说:凡是进行针刺治疗一定要观察日月星辰、四季八方的气息,观察明白了才可以针刺。因为天气温暖,日光晴明则人的血液润泽,卫气运行于体表,所以血流畅通,卫气周行滑利。天气寒凉,日光阴暗,则血液滞涩,卫气沉降。月魄初生,血气刚刚充盈,卫气循行刚刚正常。时至月满则血气充实,肌肉坚挺。时至月亏则肌肉减弱,卫气内沉,体表不固,腠理空虚。所以必须据天时而调气血。所以天寒的时候不要针刺;天温之时不必担心气血凝滞,是针刺的最佳时机;月初生气血刚刚正常,正气还未达盛壮之时,不要采用泻法;月满之时气血正旺,不要采用补法;月廓空虚残月、月晦之时就不要再行针刺了。这就叫作据时而治,因时而调养气血。依据天地运行的时序判断当时气血是盛是虚,观察日月星辰亮度确定针刺是宜、是忌、是补、是泻。施针者必须凝神定志,正立待时才能观察准确不致误刺。违背天时,日月方生而用泻法致成脏虚;月满而用补法造成血气漫溢,脉络瘀血停留,称为重实;月廓空虚而治称为乱经。这些错误做法造成阴阳错位,正邪难分,邪气潜沉停留,卫外气虚,脏腑功能紊乱,疾病因之发生。黄帝发问说:星辰八正预候什么事情?岐伯回答说:星辰制约日月运行,通过观察日月在星辰间的位置而测知日月运行的度数。八正就是八方,四方加四隅,可以观察八方风邪乘虚侵袭人体的情况。四时是分别春夏秋冬的不同气象。依时调节寒温,避免贼风虚邪乘虚伤人。如果身体气血正虚又逢八方虚邪所侵,两虚相加,邪深至骨。再向里则伤及五脏。只有通达天地,顺应四时,深谙针理的医生候气施救才能祛除邪气,不伤正气。所以说天道变化应当避忌的事情不可不深知。
【注】
用针之服,服,解为事,从事、使用。淖液,润泽,濡润。凝泣,泣即濇字,简写为涩。月郭,郭即廓字。
【原文】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译文】
黄帝说:很好,取法于日月星辰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我想听听效法往古的事情。岐伯说效法往古者一定要先学透针经。凡法古者必验之于今。于今有验者,法古有成;未验者应再研习。所谓验于今者应先考察日之阴晴,月之盈虚,以测知气血浮沉,对身体进行调解。观察效果,会立即观察明白的。法古有成者能观其冥冥。所谓冥冥是气血营卫的运行不表现于外,只有高明的医生能知道。当然也是依据日光的寒温,月盈月虚,四时气候变化,相互参考而测知。只有达到能测知普通人看不见的身体状况的人,才能洞达更深邃的气血阴阳的变化,才有可能把针经传于后世。这就是医生之间的差异。普通的医生因气血运行不见于外,所以他也就什么也看不见。眼睛看不见,口尝也辨别不了滋味,所以对这些普通的医生来说确实是暗之又暗的。反过来能洞视普通医生看不见的阴阳气血变化的高明医生真是仿佛如神。
虚邪与正邪的区别在于,虚邪是非正常的贼风邪气,其伤人病为重;正邪本是四时正常温凉寒热之气,本不伤人,由于自身劳力汗出,腠理开张,因而风气入侵而为病,病气为轻。不了解病源之别就分不清邪气的性质。所说莫见其形,是说看不清邪气之形。
高明的医生治病,病在初发的萌芽之时,按三部九候察其脉象,虽病症未现,据其脉动异常已洞见病之发生,及时治之。这绝非普通医生所能做到。而知识欠缺的粗劣医生只能在病已成甚至正气已为病之所伤达于衰败之时才去治疗。之所以这样是三部九候脉象异常却茫然不知,等到病症悉见,正气衰败才知是病。谙熟三部九候的高明医生仅据脉象就已预见病之所在而及时治疗,等于是守住了门户,令邪无门可入。这是不待病情出现就已预见了邪气的形态。
【原文】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了补泻的论述,但尚未深明其意。岐伯说:泻法必遵循方的原则。所谓方,指泻法必须在身体正气方盛的时候,月廓方满的时候,日光方温的时候,身体气血方定而尚未紊乱的时候才可用泻法。针刺泻法具体操作是在病人吸气刹那进针,等到再次吸气时捻转针柄催气,而在呼气刹那缓缓出针。泻法要达到催动真气运行。针刺行补法应遵循圆的原则。圆是通行、移动之意,应使正气畅通,移至病所。针刺必然达营分,即达于分肉,抵于经脉。具体操作是病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所说方圆不是指针而言,而是用针方法。经文所说补泻方法是至今仍在常用的呼吸补泻法。善于调养神气的人,一定要了解人的身体状况,概括称身体肥瘦。了解营卫气血的虚实。人的精力、精神统称之为神,其物质基础是气血。所以一定要认真谨慎地调养气血。
黄帝说:论述太高妙啦。您把人体与阴阳四时虚实变化相对应,这些事情对于普通人说来都是冥冥杳杳难于掌握的,除了夫子慧眼可见,别人谁能办到。夫子多次谈到形与神,那么您所说的形与神怎样理解呢?黄帝发问的形与神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形体与精神,那样浅显的问题没有发问的必要。所问的形与神是三部九候脉诊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精微心智感受体会。岐伯的回答请读者用心揣度。岐伯回答说:请让我先说说形。形乎形目冥冥。这是说这个形是用眼睛看不见的,视之本无形,意会却有象。询问病人所苦,探寻病在何经,这时对病情如有所见。这只是高明医生的心会,表面上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这是正邪内在之形。黄帝问:神是什么呢?岐伯答:现在让我来解释神。神乎神耳不闻。意思是说这个神是无声无息的,耳朵听不见,但高明的医生目光敏锐,心智聪明,普通人视而不见,而高明的医生慧眼独具,已经看清了邪正的内在表现。所看清的东西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在他人看来一片昏暗如在黑夜,什么也看不见。而这位高明医生却视之昭然。如风吹云散,洞见九霄。所以称为神。所谓形与神都是通过三部九候诊察的体味。形与神蕴于三部九候之中。而三部九候的知识并没有细写到九针之论里,这个知识需要专门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