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灵枢》九针十二原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译文】
黄帝向天师岐伯发问说道,天下万民像我的孩子一样,虽生养百姓,但向他们收赋税。我可怜他们有时生活不能自给,而又接连生病。我希望他们不使用实际上是有毒的药物治病,不用粗糙的砭石,而希望用小巧的针疏通他们的经脉,调和气血,畅通营气,使其在经脉中顺利出入交会。让这种治疗方法传给后世就必须制定出明白可遵循的方法,从而长久不湮灭,历久不衰。这种疗法容易掌握,不容易忘记,就得有纲有纪,章法分明。掌握这种疗法就能辨别疾病在表在里,运用起来怎样开始怎样结束,有条不紊。何种病用何种针,其形态要清楚,要适应所治的疾病。这就要先制定一部针经。我想听听这方面的事情。
【注】
而属有疾病,属:接连。
【原文】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暏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髪,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写之时以针为之。写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蝱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以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译文】
岐伯回答说,请让我按次序分别叙述,让微针及用微针治病这件事有纲有纪,从一开始,至九结束。我来陈述其方法和旨要。使用小针即微针的要领说起来并不难,但深入掌握却是很难的。粗劣的下工所掌握的只是表面上的事情,精研其道的上工掌握的是其深奥的精髓,可称之为神。运用微针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所以首先在于能了解病邪侵入人体及经治疗离开人体的门户。不能看清楚疾病,怎么会知道疾病侵入的源头?不知其源头向何处用针?使用小针治病的精微之处在于施针的迟速。这件事可以用开弓放箭做比喻。初学乍练者也知道放箭要守住弓弩的机关,高明的射手掌握的是放箭的时机。抓住这个飞动的时机是离不开对弓弩的控制的。而控制放箭的时机必须毫不分神,不差毫厘。这个迅疾的时机到来是不可预知的,一旦过去也是无法追上的。所以明白掌握这一时机者不可能把弓弩挂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去发射,而不会控制开弓时机者干脆发不了箭。虽以弓弩作比,针刺驱邪毕竟不是开弓射物中的而已。要遵循补泻原则,气之盛不可用补法,气之虚不可用泻法。必须明辨虚实才能正确施针。
治病必须了解人体气机盛衰往来,首要的是掌握气机运行的周期与时间。这对初学者说来更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事情。确实玄妙!但高明者却是掌握的。正气渐衰是逆,正气来复是顺。清楚掌握逆顺,按章施治,收到好疗效是不用问的。如果正气渐衰属逆的时候你去泻邪,不但邪不得去,反而会使正气更虚。相反采用追回渐衰正气,运用补法,渐衰的正气哪能不变实呢!掌握气机盛衰,迎随补泻,用心智去调剂,微针之道就全在其中了。也就是说用针的法则是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正气虚用补法使之变实,亢盛满溢用泻法使之变平,郁滞壅塞疏通排出,邪气旺盛用泻法使之变虚最终消除,这实际是治病的总原则。而用一根针如何实现变实变虚的目的?概括地说缓进、留针、疾出针,会使正气得补而变实;速刺、缓出针、开放针孔,可使邪气变虚。这个实与虚对于不谙针道的人说来,摸不着看不见。要求他明察施针先后的时机,当然就没头没脑,有无不知,进行补虚泻实,其结果是得是失就很难说。泻实致虚,补虚致实,精准选用九针治疗,效果至为高妙。补与泻用针去实现要遵照以下方法。泻是把针迅速刺到一定深度,缓缓出针,达到表皮时开放针孔出针,让邪气得以泄出。如果按压针孔出针,这叫内蕴,血不得散,邪气不得出,是错误做法。补要随经气运行方向,针在指上持之,而施针者意念像要超越经气运行,边行针边按压经络,推动经气运行。进针时一定要准确刺入经络,要像蚊蝱叮血那样不差分毫。进针后留针致气,要有耐心。不轻易出针,好像挽留客人一样,尽量使其多停留;也像远行还家,安然居处,什么时候针下得气,认为正气得补,才可轻巧果断出针。左手紧密配合右手,右手出针左手迅即按闭针孔,气不外泄,中气变实。要注意不要留有瘀血,如有瘀血停留立即以刺络泄血法排出瘀血。右手持针的要求,必须牢固。进针时要正指直刺不可左右歪斜。精神要异常专注,完全在病人身上,对其经脉要审视分明,不差分毫。不允许刺针有差错。准备下针时一定要把自己神气调动起来,看清患者经络血脉营卫运行,精神不允许分散,全神贯注于疾病情况。针刺的是经络,体表还有血脉,这种血脉刺络泄血时才用。血脉——即血络,容易分辨。它有时也横居在经络腧穴上,但看得清楚,用手也能摸到。而经络即使走行于体表,也是在分肉之间,是摸不到看不到的,只能以意认知。
【注】
机之动不离其空,空即控字。粗之,
同暗。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这是一个有韵的句子,据其韵及文意,间字应为问字。宛陈则除之,宛同郁,郁滞;陈,久旧,陈旧杂质郁积。言实与虚,言为发语词,无义,词语为实与虚。必持内之,内,同纳。排阳得针,阳为表皮,排为开放针孔,得针为出针,即达到表皮时开放针孔出针。内温,温为蕴字,即造成血瘀气积的不良后果。如蚊蝱止,止为之字,之、止古写相类,传抄者误将之写成止。语意为像蚊、蝱叮血那样不差分毫。令左属右,属,音zhǔ,连接,转义为配合。属意病者,神属勿去,属为专注。悬阳,悬为提升,阳为神气,即提起神气。及与两卫,卫气护表,肌肉护卫内脏,为两卫,实应指营卫之气。与前句必在悬阳连起来可译为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注意力,同时注意病者的营卫气血状况。翻译古文必须知道古人遣词言简意赅,不可机械按词而译。经文引大要曰,大要似为一部古书,但已无资料可查。
【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写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写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牦,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蟁蝱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写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大深则邪气反沈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译文】
九针镵、员、、锋、铍、员利、毫、长、大,译文略。
从气之在脉至针害毕矣这段经文,前言三气在上、在中、在下,中言针刺陷脉、中脉、太深,后言皮、肉、筋脉,层次分明,概念清晰。邪气、浊气为病气,清气为人体真气,即运行经脉之中的营卫之气。病邪初犯仅在皮毛肌表时,此时称为邪气,要从九针中选取合适针型浅刺,过皮而已。如邪犯较深,已达肌层,称为浊气,可选相应针型,刺中经络,致气以祛邪。针刺不可太深,刺过经脉伤及真气反而引邪入内,称为病益,即加重疾病。所以说皮、肉、筋脉是浅深不同的层次,邪气犯人也是由浅入深的。九针形状不同,人身体不同层次,邪气侵犯不同阶段,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针型,千万不要所用针型不当,刺针浅深不妥,补泻相反,致使邪实更实,气虚更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这就叫作甚病,即促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在已经造成进一步发展情况下,再错上加错地针五脏之脉,必死无疑。此时针刺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六腑之脉也不可,会使病人更加羸弱。削夺阴气致死,削夺阳气致狂。所谓狂并非癫狂之狂,而是病重神昏谵语之意。懂得这些,误针的危害就全明白了。
针刺后没有出现得气反应,那就不要拘泥行针次数,继续施针,直至得气感出现。一旦出现了就停止,不要再针了。九针形态不同,各有所适应的病症。不同病症,针法不同,选用合适的针是针刺治疗重要的事情。针刺治疗得气了才有效。得气而产生疗效就像风吹云散突见天日一样,病人是能明显感觉到的。选择合适的针,针刺则得气,做到这两点,那就真正掌握针刺的要领了。
【注】
镵(chán),锐也,镵针头大末尖,形如箭头。(dī),
针体粗锋钝,多用于治疗血脉病,亦为歃血器。铍(pī),铍针体长,两面有刃,形如宝剑。员,应即圆字,员针尖端如卵形,用于按摩不致损伤肌肉。员利针者大如牦,牦(máo),指牦牛尾或马尾,长毛之意。大针者尖如梃,梃(ǐtng),劲直的杖棒。蟁(wén),蚊字的古写。针大深则邪气反沈,大即太字,大深即太深,沈即沉字。取三脉者恇,恇(kuāng),虚弱貌。九针尺寸应属秦汉制,一尺折合27.65厘米,一寸为2.765厘米,按此比例可算出九针实际长度。
【原文】
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大渊,大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大冲,大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者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处于胸腹之内,它的真气会营养全身,贯输四肢百骸,达于体表,由内达外是在什么位置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自己的经脉运行周身,每条经脉上各有5个重要腧穴。五五二十五个腧穴。五脏中,心外尚有包络,经脉单独走行,因心与包络本为一体,故未单独计算。六腑亦各有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6个重要腧穴,六六三十六个腧穴。脏腑共发出12条经脉,从12条经脉又别出15条络脉,合为27条经隧,贯通循环起来,如环无端,自然经络之气都会经过五输穴的。依据经气在这五个腧穴运行状况分别称这些穴位为井、荥、输、经、合。经气由内达表所出之处为井,经气如泉水初出向外流动为荥,经气向下灌注,由表入深为输,经气如渠水畅通流淌之处为经,经气如川流汇于湖海为合。脏有五输,腑有六输,这是脏腑气机出入的重要孔穴,实际上周身筋脉溪谷关节相交有365处。这365处并非只是皮肉筋骨之交,而是真气,即黄帝所言脏腑之气游行出入之所。这就是针经确定并命名的针刺、艾灸穴位。脏腑之气正是从这里由内达表,由表达里。针经正是运用这些孔穴刺灸而治病。用这些穴位补真气祛外邪,保命全神。所以经文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即可一言以蔽之;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即不懂这个道理他就学不懂针经,不懂针经又去针刺,其祸患肯定是无穷的。
观察病人气色及两眼的情况就能知道他身体是变虚还是在恢复。把所观察到的联系起来分析,弄清其中变化,就能掌握他的邪正情况。针刺时,右手持针,左手扶持,使刺针准确而不歪斜。针下得气就出针。
凡是用针治疗前必须先诊脉,依据脉气的虚实决定治疗。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反补其外,这叫重竭,重竭病人必死,死亡时是安静的。治疗错误的做法是与气机相反地针刺了腋下和胸部穴位。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反补其内,叫作逆厥,逆厥也会造成病人死亡,死亡时躁动不安,那是因为错误地针刺了四肢末梢穴位。祛邪用泻法,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要开放针孔,令邪气外出。如果针法不当,中邪而反留针,邪未排出,正气反受伤,称为精泄。中邪出针但未开放针孔,邪气不得外泄而郁滞于内称致气。精泄则造成病越发沉重,促使病人羸弱;致气则发为痈肿疮疡。
上述经文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误刺造成重竭,原因是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误刺造成逆厥,原因是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这两项误刺笔者尚未揣度明白。但事关生死,应继续推敲。下篇经文《小针解》对此有解释,请仔细研读。
五脏有与之相表里的六腑。六腑有12个原穴,12个原穴达于肘、膝这4个大而转枢最频的四关。取四关之穴可以治疗五脏疾患,五脏有病应当针刺十二原穴。十二原的重要地位在于五脏通过它秉持周身365个真气出入之所的营卫状况。五脏有病经针刺邪气排出也应通过十二原,内在疾病情况也在十二原有所反应。 十二原各有隶属的脏腑,本脏本腑疾病情况会在各自的原穴反映出来。清晰地掌握脏腑原穴,观察原穴的反应就能知道五脏所受何害,受害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字面上看经文表述六腑原穴的作用,其实后面经文又明述了五脏原穴的名称;经文说十二原出于四关,但原穴位于腕、踝附近,只有合穴才达于肘、膝,出于四关。据此两点,经文原穴应是脏腑井、荥、输、原、经、合的概称。
阳中之少阴是肺,它的原穴是太渊,太渊左右各一,共有两穴。阳中之太阳是心,它的原穴是大陵,大陵左右各一,共有两穴。阴中之少阳是肝,它的原穴是太冲,太冲左右各一,共有两穴。阴中之至阴是脾,它的原穴是太白,太白左右各一,共有两穴。阴中之太阴是肾,它的原穴是太溪,太溪左右各一,共有两穴。膏之原穴为鸠尾,即尾翳穴,鸠尾仅一穴。肓之原穴叫脖胦,即气海穴,气海穴也仅一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这段经文也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点,搁置十二经对于五脏所出经络的命名,而以膈为界,称胸为阳,腹为阴。对心肺肝脾肾用有层次的阴阳名称重新表述。在表述心时,未列心俞神门为原,而列心包之俞大陵为原,系因心与包络一体之故。第二点称肺为阳中之少阴,称肝为阴中之少阳。我认为应是传抄时将阴、阳二字误写。肺为阳中之少阳,肝为阴中之少阴于理更顺。
腹胀在足三阳经上选穴针刺,飧泻在足三阴经上选穴针刺。
五脏有病好比身上扎刺,好比为污物所染,好比绳子打了结,好比水道被堵塞。扎刺尽管时间久尚可以拔出,污染虽久也可以洗去,结打久了仍可以解开,堵塞久了也可以通开。有人说病久了就不能治了,这种说法不正确。精明于用微针治病的人别说治疗一般疾病,就算病程已久的病都好比拔刺、洗污、解结、通淤一样针到病除。那种说病久就不能治的人,只能说明他并没有掌握先进而神妙的微针之术。
针刺热性病,刺法如用手试探滚开的水,浅刺快出,不留针。刺寒而清冷的病,其针法如人恋家而不想离开,要留针致气以祛寒。下焦有阳热之症,针刺足三里,大胆针刺,不会有问题,邪气排除才停止,不排除重新施针。邪气侵犯上焦并向内里侵犯,取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侵犯上焦而邪在体表者针刺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注】
膏肓,二字往往连称,往往注为心之下膈之上。但膏肓并非一体。心下微脂为膏,胸腹间横膈为肓。详见《汉语大字典》。腋与膺,膺(yīng),即胸。腋与膺指腋下胸上穴位。脖胦(yāng),本指肚脐,此处肓之原穴实为气海穴。飧泻,又名水谷利,所泻完谷不化。今夫,发语词,无义。正行无殆,殆(dài),通怠,懈惰;亦为危险,如百战不殆。此处可解为正常进行,不会有问题,或大胆去做,不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