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灵枢》经别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译文】
黄帝向天师岐伯发问说:我听说人体与自然界相应,脏腑之间脏为内腑为外,五脏与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位东南西北中相应。六腑与六律相应。律为阳吕为阴,合为十二,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相合。这是五脏六腑与应天地自然相应的规律。而十二经脉是人的生命基础,同时也是发生疾病的管道,当然也是凭借治病之所,也是疾病赖以驱除从而身体由此康复的途径。学习医疗从这开始,精研纯熟十二经也是上等医生毕生之事。粗浅的人认为阴阳之经十二而已,何难之有,达到高度的人才明白十二经如浩瀚宇宙,毕生学不完。我想向您请教十二经离合出入之事。岐伯恭谨地说问得太高深了。此事粗浅的人一听了之,高深的人才悉心研究,受用终身。让我现在就细述这件事。
【注】
本篇篇名为经别,《灵枢》经脉篇末所述十二经之别与此不同。本篇所述经别实为十二正经另外走行的支脉,故经文称之为正。这十二条别出的正经行走路线深长,在互为表里的脏腑间联络贯通,形成六合,这正是脏腑相为表里的生理基础。同时扩大了本经在身体上的敷布范围,从而使该经上的腧穴治疗范围扩大。
《灵枢》经脉篇所述之别为: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以上15个穴称十五络穴,是十五络从十二经及任督二脉上发出的起始点。十五络可用于刺络泄血,而十五络穴已在上卷经穴主病歌的释文中叙述。六律,六律六吕之省称。律吕共12种。古人截取由长到短12根竹筒,内盛灰,埋地下,观察何时某筒灰吹起以定时令。后以之作为音律的高低标准。律吕由低到高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十二辰,十二地支的通称,从子到亥为十二辰。另一解为月朔,日月交会,一年十二次。十二节,二十四节气中有节有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月有两气。月初称节,月中称气。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在月初,称十二节。十二经水,指古时十二条河流,水名分别为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即长江)、河(即黄河)、济、漳。十二时,古时一昼夜时辰数。公历一昼夜为二十四时,二时为古一时,现在时故称小时。但据考证一昼夜十二时是西汉汉武帝太初年,即公元前104年改历法定昼夜为十二时。此前一昼夜为十时。可见这段经文成文于太初改历之后。也左证《黄帝内经》始于战国,书成于西汉的说法。
【原文】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之正,即另外走行的正经,从膝腘窝离开本经主干,其中一条在尻下5寸的承扶穴别出,入于肛门,向腹内属络于膀胱,散络于肾,沿脊背,在与心相对的位置入散于心。其直行者从脊背向上走行达于后颈部,再合于该经的主干,成为一条经脉。足少阴肾经另外走行的正经,达到腘窝处从主干上别出,而合于足太阳膀胱经与之共同走行,向上达于肾,在第十四椎处向腹壁走行与带脉相合。其一条直行的,向上联于舌根,再向后颈部走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这是十二经中相表里脏腑经脉通过别出的正经脏腑相合,这是第一合。凡是阴经主干外称之为别的,均是该经的正经,无非另外走行而已。
足少阳胆经从主干上别出的正经绕髀部,进入阴毛丛生的阴阜,合于足厥阴经。另外一条别行的经脉在季胁部向内沿胸壁内侧达于胆腑,散络于胆上,再上于肝,上膈贯于心,从心向上到咽部,再出到面颊,下颌部,散络于面部,联于目系,在外眦汇合足少阳胆经主干。足厥阴肝经在足背上从该经主干上别出的正经,上达于阴毛处,合于足少阳胆经,并与足少阳胆经别出的正经共同走行。这是十二经中互为表里的脏腑之经的第二个相合。
足阳明胃经从主干上别出的正经达到髋关节,向腹内走行,达于本腑,再散络于脾,向上通达于心,再向上沿咽部,出于口唇,上鼻梁,达面颊,缠结目系,合于足阳明胃经主干。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上达髋关节时合于足阳明胃经,与该经别行的正经一起走行,上结咽部,贯达于舌中。这是十二经脏腑相表里经脉的第三个相合。
手太阳小肠别行的正经由上向下行走,从背部肩关节别出之后入腋部,联于心,而进入本经所属的小肠。手少阴心经离开主干别行的正经,从腋内极泉向下走到足少阳胆经渊腋穴,进入胸内,属络于心,向上达到喉咙,出到颜面,合到目内眦。这是十二经中脏腑互为表里两经通过别出正经的第四组相合。
手少阳三焦离开主干另外走行的正经,在身体最高处指天的巅顶分别而出,进入缺盆,入胸腹,联络于上中下三焦,达于该经的本腑,散络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络别行的正经在渊腋穴下3寸处进入胸中,也历络于上中下三焦,再转向上沿喉咙,上出耳后,在完骨之下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这是十二经中互为表里的脏腑之经第五组相合。
手阳明大肠别行之正经从手上行至胸、乳部,再向上到达肩髃穴,从那里达于脊柱骨,转向下抵于本腑大肠,转而向上属络于肺,再向上沿喉咙,出于缺盆,汇合于阳明经的主干。手太阴肺别行之正经在渊腋穴处走行于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之前,转入胸内达于本脏肺,散于心,向上出缺盆,沿喉咙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合。这是十二经中相表里脏腑经脉通过别行正经相合的第六组。
【注】
第六组相合“手太阴之正……入走肺,散之太阳”,《灵枢经白话解》经文为“入走肺,散之大阳(肠)”,语译为:“入走肺脏,散行至于大肠。”商务印书馆1955年4月校订重印《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注释·黄帝灵枢经》经文均为“散之太阳”。张志聪注:“入走肺,当心处,散之太阳。”《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经文:“阳中之太阳心也。”即心有太阳之称。笔者直译为“散于心”,应是妥当的,并非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