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第十七篇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写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译文】

黄帝向岐伯发问说:我已经听了九针九篇的论述,您又在此基础上发挥成81篇宏论,我也领会了经旨。经文论述十二经左右对称而相连,经气有盛衰,左右相倾移,出现气血不平的病态。这时可交经缪刺,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用补泻荥输来调整气血平衡。这种气相逆乱是病自内生,营卫之行偏差,虚实失于常态,并非邪从外来入经络所致。我想听听邪犯经络病人有什么表现,怎么治疗?岐伯回答说:圣人论述人的生理病理,一定会和天地运行规律相联系。日月周天有28宿的度数,地上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温地和经水顺畅波澜不惊;天寒地冻经水凝结成冰,即使未成冰也水流涩滞;天暑地热则水流泛溢;遇有突然风起则波涛汹涌,浪高水起。邪气侵入经脉也有类同现象。天寒血流滞涩,暑热气行过急,当此之时虚邪趁势而入,客于经脉,脉动则气血失于常态而涌起,很像经水遇风而波涌之态。邪入经脉,随气血而走,虽则循循然恍如气血之行,但邪非正气,致使脉象时大时小。大的时候就是邪气的表现,小的时候是邪气潜伏。尽管邪行无常,在阴在阳难于掌控,三部九候细心体察还是能够发现的。一旦发现及时用泻法阻断其去路,且勿蹉跎到邪气旺盛时才去治疗。泻的手法是吸气时进针,不让邪气忤逆猖獗。进针后留针,不让邪气布散。待病人再吸气时转针催气,以达到针下有得气感的效果。须出针时要等病人呼气,并呼气快结束时出针,开放针孔,邪气随之出尽。这就是呼吸补泻的泻法。黄帝问:正气不足需补,补法怎么作?岐伯说:在针刺前仔细循经取穴,在此过程以指扪按经络本身就是催气过程。并进一步以指切、推、弹、抓,使经气充盈,视经气已畅通才施针。这个进针前的预备过程等于是催动经气又闭上门户不让真气外泄。待到病人呼气将结束时进针,进针后留针时间要长,以待得气感出现。施针者心要静下来,如等待一位贵客,即使太阳落山了也没注意到,还在等待。得气感出现注意不要扩大针孔,要护住真气不要外泄。等到病人吸气的时候出针,要按闭针孔不使真气外泄,使气血运行各守其道,各在其处。等于把门推严,令神气内存,真气留内,这就是补法。

【注】

卒风暴起,突然暴风骤起。卒,突然。内针,内为纳字,即针刺进针。大气皆出,邪气全部排出,大气指邪气。适而自护,收缩针孔不使真气外泄。适为括字,收紧之意。推阖其门,阖为、合,关严门之意。大气留止,此处大气指正气、真气,止为之字,全句为真气留之而不外泄。

【原文】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写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大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髪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髪,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帝曰:善。然真邪已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

【译文】

黄帝问:怎样等待抓住邪气到来最佳时机,从而适时而治呢?岐伯说:外邪侵犯都有由表及里的过程,由皮毛而入络,由络入经,再合于血脉。邪侵较深会因血脉寒温而因寒化寒,因温化温。初入血脉寒温未得之时则扰动经脉,卒风吹水涌波而起。尽管时来时去而不常在,前段经文明言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是可以通过诊察三部九候脉象而发现邪气到来的。一经发现按而施针,采用泻法。当然也要分辨是否是邪气过盛的脉象,如确属邪气过盛就无逢其冲,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经脉中循行之气是人身的真气,如邪伤已深真气太虚,就不会出现风吹水涌的反应,到那时候气就有难度了,可能会其来不可逢。所以说诊病治病均宜早,不要疏忽等待,病轻时也不要掉以轻心。否则候邪不审,正气耗伤再去泻邪,真气脱失难复,邪气重至,病情更重,可谓大势已去其往不可追了。《灵枢》九针十二原曾用开弓放箭比喻微针施针之不差毫发,在此经文又用了开弓放箭来比喻审候邪气,邪至必须及时施针,莫前莫后,不差毫发才能准确泻邪而不伤正。

黄帝再问关于补泻的问题,岐伯回答说:我们现在所谈系外邪入经之事,所以或补或泻均以攻邪为目的。泻法出针要迅速果断,开放针孔,排除瘀血,真气才得以恢复。这种情况是用于外邪刚刚侵入,尚未致真气虚衰而与经气纠合,在经中行无定处,可通过治疗推它则前、引它则后,即邪未胶着,针刺反应敏感。趁邪气尚未鼎盛可逆而刺之,即迎着邪气果断用泻法,手法如前述。需说明的是一般泻法为速刺,快进快出,不留针。而此类外邪多为风邪,虽是泻法须进针后留针温血,针下有得气感才出针泄邪。黄帝说:很好。可是邪犯较深,真邪已合,不像新客之邪较易发现,较易控制,不能风吹波起,而是波陇不起,该怎么办呢?岐伯说:到那时候就得仔细诊按三部九候之脉,细心体察各部盛虚而调。审察上下左右脉象变化分析病在何脏,而在该处审候病邪变化。如果不掌握三部九候诊脉知识,难免天地不别,阴阳不分,即使有大的病变将发生而茫然不知,当然就无法禁止。盲目而治必然诛罚无过,徒伤正气,这种人叫作大惑,现代语为庸医、糊涂虫。以实为虚,以邪为真,不仅治不好病,反而损伤经气,助长邪气,营卫逆乱,病邪胶着,给病人造成灾殃。这种没有三部九候知识的人为医怎么会长久呢!此外四时更替、五行生克、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的知识也必须掌握,缺乏这些知识也会庸医杀人。

【注】

不可挂以髪者,髪为误字,应为发字,发为发机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