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三、经穴、主病歌

四十四穴胆经齐,侠瘿马刀耳目疾,

头痛髀骨胸胁痛,泄泻口苦太息急,

外眦五分瞳子髎,听会取之耳前凹,

上关骨上对下关,耳前曲鬓平耳梢,

头维曲鬓四等分,颔厌悬颅悬厘循,

率角发际一寸半,平取天冲对耳轮,

天冲完骨分三段,浮白之下乃窍阴,

四分完骨入发际,三寸神庭是本神,

一寸阳白眉上取,临泣头维神庭匀,

目窗正营与承灵,取之一寸零五分,

脑户横行对脑空,脑空直下风池应,

肌外风池对风府,肩井大椎肩髃中,

渊腋腋下量三寸,辄筋渊腋一寸平,

期门寸半对日月,京门十二肋端征,

腋下带脉横对脐,五枢前下维道清,

髂前上棘前上缘,二穴五分取分明,

髂前上棘转子高,中点稍前取居髎,

髂嵴转子坐骨结,环跳取之三点交,

垂手中指按风市,中渎膝上五寸遥,

膝关节外取阳关,腓骨头下阳陵泉,

外踝七寸阳交取,横行外丘骨后缘,

光明外踝上五寸,阳辅四寸悬钟三,

外踝前陷乃丘墟,临泣跖骨歧骨前,

地五会在本节后,侠溪趾根窍阴端。

※ ※ ※

头疼头穴效称奇,听会耳疾何须提,

牙痛斜下颌脱,瞳子髎治眼中疾,

斜牙疼取上关,眼疾率角含厌间,

耳病完骨到天冲,阳白斜眼疾痊,

眼疾尤当取临泣,鼻之配穴紧相连,

目窗正营与承灵,风池眼疾癫狂痫,

风池外风内风清,肩井惟当审慎行,

乳痈瘰疬痛肩背,胁痛渊腋京门中,

胆之募穴胆经病,日月口苦呕吐频,

京门本是肾之募,肾经诸病利腹疼,

腰里带脉痛在腰,赤白带下经不调,

腰髋五枢维道取,下肢近处痿痹消,

居髎痹痛下肢痿,下肢百病环跳高,

风市偏枯行动难,膝部疾患取阳关,

胆道蚘虫胸胁痛,筋脉必取阳陵泉,

古来外邱狂犬咬,光明断乳眼疾痊,

骨髓病可取悬钟,丘虚之下眼病应,

地五会上胸胁痛,侠溪窍阴耳鸣聋,

丘虚亦可治蚘厥,地五会可治乳痈,

窍阴无名甲根外,救急喉痹语无声。

【释义】

图79

足少阳胆经共44个腧穴(图79~图89)。所治疾病《灵枢》已列述,诸如侠瘿、马刀、耳目疾病、头痛、腿骨及胸胁疼痛、腹泻、口苦、常常叹息等症。凡本经腧穴对上述疾病均应有疗效。取穴时既不失穴又不失经,手法妥当才能如愿以偿地达到治疗效果。正对外眼角与之相隔0.5寸处是瞳子髎穴。听会穴在耳屏下张口凹陷处。上关穴古称客主人,在颧骨弓上,与颧骨弓下窝足阳明胃经的下关穴,一骨相隔,上下相对。曲鬓穴在耳前鬓角毛发后缘耳屏侧的发际上,与耳尖平行相对。由曲鬓穴与足阳明胃经的头维穴画一条与鬓角前发际线弯度一致一条线,将其四等分,在中间3个等分点上,由上到下分别是颔厌、悬颅、悬厘。率角穴,亦称率谷,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率角穴横行与本经下一个穴位天冲平行相对。天冲穴垂直向下正对耳根后缘,也可以说天冲向下正对耳廓后缘。天冲与率角相隔0.5寸。本经的完骨穴在耳后乳突后下凹陷处,进入发际4分的位置。把天冲与完骨连线,分成三等分,中间两个分割点,从上向下分别是浮白穴、头窍阴穴。本神穴在发际内5分,平行与督脉神庭穴相对,两穴相隔3寸。阳白穴在眉上,目正视时,该穴直下正对瞳孔,距眉上缘1寸。阳白的下一个穴位是头临泣。如果将督脉的神庭穴与足阳明胃经的头维穴画一条连接线,其中点就是头临泣穴。由头临泣穴向上,距头正中线的距离不改变,每隔1.5寸是一个穴位,第一个是目窗,第二个是正营,第三个是承灵。仍在这条线上,承灵穴下一个穴是脑空,该穴与督脉的脑户穴平行相对。脑空穴直下,当枕骨下肌腱外的凹陷深处是风池穴。这个凹陷是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枕骨所形成。风池穴平行与督脉的风府穴相对。肩井穴在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穴和督脉的大椎穴连线中点。渊腋穴已到胸壁上,在腋窝下3寸,腋中线上第四肋间。渊腋向前1寸,仍在第四肋间是辄筋穴。日月穴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该穴直上1.5寸,即相隔一肋的第六肋间是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腋窝下方第十二肋末端是京门穴。京门穴前下,直上正对第十一肋末端,平行与脐相对是带脉。髂前上棘前0.5寸是五枢穴,五枢前下0.5寸是维道。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点,微微向前一点点是居髎穴。髂前上棘、大转子最高点、坐骨结节,三点的中心点是环跳穴。直立,垂手按股外中线,中指尖所摸到的位置是风市穴。中渎穴在风市穴直下2寸,膝上,即腘横纹上5寸。膝关节外侧与股二头肌肌腱末端形成的陷窝中是阳关穴。膝关节下,与腓骨小头前下形成的陷窝中心是阳陵泉穴。外踝骨高点直上7寸腓骨后缘进针是阳交穴。水平向前1寸胫骨后缘是外丘穴。外丘穴直下踝骨高点上5寸是光明穴。上4寸是阳辅穴。上3寸是悬钟穴。外踝前陷窝中心,即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是丘墟穴。足第四、五跖骨分叉前是足临泣穴。小趾无名趾根节后是地五会穴,侠溪穴在第四、五趾趾蹼赤白肉际上。足无名趾甲根外1分是足窍阴穴。

图80

图81

图82

图83

图84

图85

图86

图87

图88

【注】

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分布于头、颈、胸、腹、下肢及足上。除均能治疗本经本腑疾患外,邻近取穴治疗穴位所在及邻近肢体疾病是针灸治疗学的共性功能,论述未到也应自明。头疼一症多为胆火肝郁,选用本经头上穴位往往效如桴鼓。听会一穴治疗耳疾效不待言。治疗牙疼、口眼㖞斜、下颌骨脱臼亦常用此穴。眼中疾患选用瞳子髎穴是无争无议之事。上关穴治疗噼牙疼亦毋庸置疑。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角均是治疗眼病的常用穴位。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治疗耳病亦是不可或缺之穴。阳白一穴治疗口眼斜、眼科疾病其效尤著。眼科疾患头临泣穴在所必取。目窗、正营、承灵穴治疗鼻中疾患其效斐然。风池穴是治疗眼病、头痛、外感、癫、狂、痫诸多疾病选用最频繁的穴位之一。针刺时针尖指向对侧眼睛,下面是颅骨,异常安全而有效。肩井穴下面是肺尖,针刺应斜刺、平刺,一定要掌握垂直进针的深度,万勿刺到肺尖,以免发生气胸,宜慎之又慎。渊腋到京门的胸部穴位对乳痈、瘰疬、胸胁疼痛确有疗效,但进针务须沿胸轴方向,切勿直刺。下面是肺脏、肝脏、脾脏,岂可不慎!日月穴在乳下第七肋间,右胸壁内是肝脏,左胸壁内几近心尖,该穴虽为胆之募穴,泛治胆经诸病,如施针笔者避之唯恐不及。京门是肾之募穴,肾经诸病以及下利、腹痛均有疗效。带脉是治疗女性疾病的重要穴位,腰腹疼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等病均有超乎他穴的治疗作用。下肢上的穴位对穴下、邻近部位麻木疼痛、痿软无力等症状有治疗作用,这也是所有经络腧穴的共同功能。五枢、维道自然是腰髋疾患必选之穴。居髎穴统管下肢,而下肢治百病的环跳穴的作用更是首屈一指。风市穴善治偏枯。膝部疾患首选阳关穴。阳陵泉为筋之会穴,肌肉筋腱之患在所必取,并可治疗胆道蛔虫症。该病农村多发,蛔虫钻入胆道,疼痛发作如摘肝、摘胆,届时此穴万勿忘记。外丘穴的特殊功能是治疗狂犬病。光明穴顾名思义,可以治疗各类眼病,并有断乳之功。悬钟穴可治疗骨髓疾患。丘墟以下足上诸穴远程取穴均可治疗眼病。丘墟、临泣、地五会这3个穴用于治胸胁疼痛;侠溪、足窍阴穴可治耳鸣、耳聋;丘墟穴也有治疗胆道蛔虫之功;地五会穴又有治疗乳痈作用;而足窍阴穴是十二井穴之一,有急救之功并可治疗喉痹甚者语声难出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