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篇

第十八篇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篇

【原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译文】

本篇篇名刺热,即论述针刺治疗发热性疾病。该热从何而来?弄清病源才能理解诸热所表现的症状,才能明白针刺之理。王冰注曰:寒薄生热,身故热焉。张志聪谓:诸热谓表之三阳与里之五脏内外之热交争也。病症中有五脏内热的表现,又有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的风寒袭表症状,结合先贤之论此篇所述热病应为五志过极化生内热,复感风寒之邪,内外交争表里同病。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热煎津液也。腹痛、胁满痛皆肝经所过之处的反应。身热者五脏热病皆然,内郁外邪所化。肝藏魂,热盛扰神,重则狂言及惊。肝主筋,热盛筋腱瘛则手足躁。热随经脉上冲于头则头痛眩晕,肝阳上亢之象。庚辛日属金,金克木也,故病势转甚。遇肝木本气当令甲乙日则肝气转旺,祛邪外出,大汗出热随汗解。如热伤太过,气机逆乱,遇庚辛日金克木断则死。针刺治疗选用足厥阴肝经及与之表里的足少阳胆经。

心热病者,心之志为喜,心病则不乐。心病气郁,郁久化热则数日乃热。邪热交争,攻冲于心则烦闷心痛。上攻于头则头痛面赤。汗为心液,热煎津枯则无汗。心在五行属火,脾胃在五行属土,火生土,母病及子则善呕。壬癸日属水,水克火则病情转重。丙丁属火,本脏当令,心气转旺,汗出热退而愈。若心气过伤,气机败乱壬癸日水盛火熄则死。治疗可针刺手少阴心经及与之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

脾热病者,脾主肌肉,脾病则肌肉无力,乏力头重。脾失运化则腹满泄泻。脾脉连心,脾病移热于心则心烦。脾与胃相表里,脾病及胃,胃经所过之处出现病症则颊痛、颔痛。脾病热气泛滥,土泛侮水,肾为所伤则腰痛不可俯仰。脾病肝侮则颜青欲呕。甲乙属木,甲乙日木来克土,病势因而转重。戊己化土,为本脏当令之日,脾气转旺,汗出热退而愈。如脾伤太过邪气横逆,再遇甲乙木日,木伐土崩则死。治当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扶正祛邪。

肺热病者,肺主皮毛,风寒外侵则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风寒束表邪在卫分头痛是必有症状,汗出表不解则汗出而仍恶寒。风寒束表,邪不得泄则身热头痛。邪热交蒸伤及肺络则喘咳。舌上黄者热移大肠也。肺为华盖,居胸中,前为胸膺后则为背,肺脏为病胸膺背痛不得太息。丙丁为火,肺在五行属金,丙丁日火烁金,故病势转甚。庚辛为金,本脏当令,肺气转旺,汗出热退而愈。如肺气虚甚,邪热横逆,火灼金销,死于丙丁之日。治疗可针刺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也可刺络泄血,热随血泄而愈。

肾热病者,内外交蒸而身热。腰为肾之府,肾病则腰痛。胫酸,足下热为肾经走行部位的病症反应。胫寒且酸为内热炽盛外现假寒之症。苦渴数饮为内热伤津,饮水自救之象。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病移热于膀胱则项背疼痛而眩晕。肾为作强之官,肾病体虚,难于作强则疲惫,精神淡漠不欲言。肾属水,戊己日属土,土克水则病情转重。壬癸属水,壬癸日本脏当令,肾气转旺,汗出热退而愈。如肾气衰竭,气机逆乱戊己日土湮水竭则死。针刺治疗取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热病汗出热退均在本脏五行当令之日。

肝属木,旺于东方,故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属火,旺在南方,故心热病者颜先赤;脾属土,旺于中央,故脾热病者鼻先赤;肺属金,旺于西方,故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属水,旺于北方,故肾热病者颐先赤。病症未显之前赤色先见,据其所发部位判断热发何脏,及时施针,这是治未病的办法。

如果热病症状尚未显现而如上述所言赤色在面部应先起的部位先起,此为顺,在应刺之经而刺,则到本脏当令的旺日汗出热退而病愈。如未在应刺之经而刺,判病失误,针刺相反则伤正而助邪,使愈期迁延,须到第三个本脏当令旺日才能病愈。如此时又行误刺,则为重逆。经文有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重逆者向愈无望,必死无疑,庸医真可杀人。热病应由汗解者,针刺时机应与本脏旺日结合起来。时至本脏旺日,又针刺得法,一定在该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而愈。

治疗各发热病,在针刺前让患者先喝冰冷的水再行针刺,衣服要单薄,病人要有凉感,居处也要凉爽,使身体感凉。在这样条件下合理针刺方易见效,身凉而愈。在那么早的时代我们祖先已明确提出物理降温疗法,令人赞叹难已。

【注】

头痛员员,员员,眩晕状。澹澹然,疲惫而精神淡漠。出血如大豆,出血如珠状。

【原文】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译文】

发热病之初就显现胸胁痛,手足躁动,要泻足少阳补足太阴。这一条经文所述病症与肝热病有不同。肝热病也有胸胁痛手足躁,但病从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起,病重时出现狂言及惊,是热郁肝脏之病。而本段经文所述为热郁胆腑,木盛而克伐脾土致脾气虚衰。故针刺泻足少阳胆经,同时补足太阴脾经,抑木扶土致气机平调。如邪热盛,症状重可在59个具有特殊退热作用穴位中选穴清热。

发热病先从手臂疼痛开始,可在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阴肺经选穴治疗,汗出病退。原因是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肺与大肠相表里,两经一来一往皆循行臂上,两经同时选穴治疗阴阳两补,邪随汗出而止。

热病从头部开始,是热在足太阳膀胱经,可在该经的项背部选穴针刺,热随汗出而解。《素问》白话解注明天柱、大杼两穴。上段经文刺手阳明太阴也列出商阳、列缺两穴,笔者意见不必穴位过于拘泥,选穴不失其经均会有效。

如果发热从下肢足胫开始,可在足阳明胃经选穴针刺,热随汗解,足三里作用斐然,而上廉、下廉、条口、丰隆亦皆有效。

如果发热性疾病先从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开始,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为作强之官,上述症状显系肾经之病,故从足少阴经选穴治之,如热尚未退可从59个专主退热的穴位中选穴治之。

发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开始,足少阳胆经过胸胁,肝胆相表里,眩晕之症属肝胆。而昏冒难支为作强失权,系肾虚之症。治当刺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要细辨虚实,应泻则泻,应补则补。

太阳脉色荣于颧骨,属于发热性疾病,按《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邪在卫分,尚未入里与营血相交,应由汗而解,须待时治疗,卫气转旺,汗出则病已。如未待汗出而厥阴之脉却争而相见,厥阴本伤寒传经之未,却邪仍在卫则争见,说明不仅三阳俱病,阴经之脾肾亦衰,病期不会过于3日则殒命。

少阳之脉荣于颊前,亦属发热之病,邪仍在阳经,尚未传里,仍未与营气相交,仍可由汗而解,待汗出之时邪退病愈。如未愈,按传经规律应传之于脾,脾脉未见,少阴脉却争见,说明脾气已竭,已是阳尽阴竭,死期也不会超过3日。

经文“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与上下文难以衔接,应为错简所致,暂不作解。

热病气穴以下一节经文,是在胸椎下专为泄热而取穴,实在督脉上行针,除第四椎下督脉无穴名,三椎之下为身柱,五椎之下为神道,六椎之下为灵台,七椎之下为至阳,骶骨上为八髎。督脉穴位名称,功能各有具体含义,而在此只泄热而已。三椎之下专泄胸中热,四椎之下专泄膈中热,五椎之下专泄肝脏之热,六椎之下专泄脾脏之热,七椎之下专泄肾脏之热。泻营血之热在骶骨上选穴针刺。后颈部向上三椎应是第五颈椎下,亦有泄热作用。

下段经文为面部诊病定位知识。有异于正常面色的病气之色出现于颊部,上逆颧骨之下,为大瘕泄;病气见于下颊车为腹满之症;病气见于颧骨后为胁痛;病气见于颊之上为病在膈上。

【注】

《灵枢》热病篇五十九刺,系59个治热病的重要穴位,《灵枢》白话解诠释穴位如下。

两手内外各三

外:少泽、关冲、商阳。左右共6穴。

内:少商、中冲、少冲。左右共6穴。

五指间四

后溪、中渚、三间、少府。左右共8穴。

五趾间四

束骨、临泣、陷谷、太白。左右共8穴。

头距中寸半

五处、承光、通天。左右共6穴。

头距中3寸

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共10穴。

耳前后

听会、完骨。左右共4穴。

口下

承浆。1穴。

项中

哑门。1穴。

百会、囟会、神庭、风府。4穴。

颌下

廉泉。1穴

风池。左右共2穴。

天柱。左右共2穴。

【注】

气穴,即穴位。大瘕泄,痢疾,或如痢疾状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