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灵枢》官针
【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写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写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写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写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鍉针于井荥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针,写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译文】
用针刺之法治病,选择社会上统一规格的针具是最好的。九种针具各有相应的作用,各有适应的疾病。九针形态不同各有相应的使用方法。针具选择不适当,病就得不到改变,表浅的病针刺过深损伤了正常组织,皮肉就会形成痈肿。病在深处针刺表浅,未达病所,不仅病邪不能消除,会使皮肤发生疮疡而溃脓。不是大病而使用大针,正气消耗太过,反而会使疾病加重。病重却用小针,邪气不得宣泄,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是没按照社会统一规定的标准选取合适类型的针具,大了耗伤正气,小了达不到治疗效果。下面再谈谈正确用针的方法。病在皮肉表浅处游走不定可用镵针刺病痛处,浅刺而已,以泻其热。若皮肤色白并非热象则不可用此法。如病稍深达于分肉间则以尖端如卵形的员针揩摩分肉肌腱,祛邪又不伤肌肉。病在络脉较顽固麻痹之症可用尖端三棱的锋针刺络出血。如病已深久,脉气已不足,需用补法提升正气,可以不刺入皮肤的针按压相应经络上的五输穴等重要腧穴,使气血流通,补气而不伤正。脓疡之症脓已形成时用剑形铍针切开排脓。如痹证突然发作,麻木疼痛剧烈,用员利针深刺。如痹证经久不愈,用细而锐的毫针,徐徐进针较久留针,致气以祛邪。如病在深处,其他针够不到,就只有用长针直达病所。如关节肿胀积水就用大针放出关节积液。如果病在五脏,就不是其他功能单一的针所能生效,要用锋针取相应某脏的经脉,用该经上的五输穴治疗。五输穴各有五行属性,据五行生克理论,不同季节选用不同腧穴予以治疗。是补是泻,据邪正虚实而定。经文言泻非单指泻法,而是兼含补泻之意。
【原文】
凡刺有九,曰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写刺,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揺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译文】
刺法有9种,以应对9种不同病情。第一种刺法叫作输刺。输刺是针刺十二正经的井、荥、输、原、经、合以及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脏腑之俞。第二种刺法叫作远道刺,今天称为远端取穴,病在上而取之下,病在下而取之上,针刺六腑所属阳经井、荥、输、原、经、合。第三种刺法称经刺,是在病患所属十四经的某经上选穴施针。第四种刺法称络刺,是在看得见,以指也能摸到的血络上针刺放血之法。第五种刺法称分刺,是用员针在肌肉分间进行揩摩,但不伤及肌肉。第六种刺法称大泻刺,是痈肿脓已成用铍针切开排脓之法。第七种刺法称毛刺,是针刺皮表,不进入肌肉层,治疗皮肤局部麻痹的针刺法。第八种刺法称巨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今称交经缪刺,或称缪刺。第九种刺法称焠刺,今称燔针,将针烧热而刺,或刺后将针烧热,用治寒性痹痛。
凡刺有十二节,节为法度之意,即在9种针法之下,还有12种具体操作方法。十二是自然界的一个常数,年有十二月,六律六吕合为十二,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是指这十二种具体操作方法正应经之十二之数。暗指这十二种操作方法并非人为硬性规定,实是符合人体经气运行微针治病的规律的。方法之一叫作偶刺,用手找到病痛正对前胸、后背的位置后,前胸、后背各施一针。针必须斜刺而不可直刺,以免刺伤内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心痹,即今之心绞痛,实际也包括胃痛。方法之二叫报刺,用于治疗上下游走、痛无定处之症,用手按压痛处,痛点在哪里就在哪里下针,实为天应穴。刺后不立即出针,用左手按压继续寻找痛处,出针后在另一痛点再刺一针。方法之三叫恢刺,在病处直下一针,然后提针向两旁斜刺,再提针前后提插,以舒缓筋腱结聚,用治筋痹之症。方法之四叫作齐刺,先在病处直下一针,然后在两旁再各下一针。因共下三针,也称作三刺,用于寒痹越过表皮向下侵袭,但尚未太深的情况。方法五称扬刺,先在病处下一针,然后四旁各下一针,五针均浅刺,适于寒邪袭表有扩大趋势的情况。方法六叫作直针刺,将皮肤用手提起下针,刺皮而不伤肉,用于寒邪尚在皮表阶段。方法七叫输刺,即速刺法,不多施针,进针较深,快进快出,以泄邪热,用于邪热旺盛情况。方法八叫短刺,用治骨痹,进针后摇动针柄,令针达于骨面,并上下提插,揩摩于骨面,很类似当今小针刀的理念。方法九叫浮刺,针不直刺而是斜刺进针,并进针表浅,用于寒邪致肌肉挛急之症。方法十叫作阴刺,用治寒厥。寒厥一症应是四末厥冷,经文指出必取足踝后少阴,显指太溪穴,又说左右率刺之。左右指何处?是指左右太溪,还是太溪所处之左右,即足少阴之太溪,足太阳之昆仑?率取之即都取之之意,宁理解为左右太溪左右昆仑皆取,应未越出治疗原则。方法十一叫傍针刺,直刺一针斜刺一针,用治痹症日久之症。方法十二称赞刺,速进速出,在局部多施针放血,用治痈肿以刺血泻毒。
【原文】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愼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译文】
《灵枢》经文中经络、血脉均称为脉。脉之所居深不见者,不仅指所居深,肉眼不见,指下不见也称不见,故此段经文所指为经络。此种情况针刺应缓进针,并留针较久致谷气,即经气充盈方出针,须立即按闭针孔。如脉浅可见,指下亦能感知,显指血脉,为应指动脉或较明显的静脉,须将其推离下针处,方可下针,才不致伤及血脉而出血伤精,达到只排出邪气的目的。
经文三刺者谷气出是指先浅刺只刺过皮肤而已,排出表浅的邪气。第二步穿过皮肤达到肌肉层则停止,不要再深到分肉之间,以排出侵犯较深的邪气,即阴气。最后再向下刺达分肉之间,已中脏腑所属的经络体表走行部分,针可催动经络中运行的营卫之气即谷气,针下会有得气之感。这就是所说的三刺而谷气出的含义。经文所说年之所加是指运气中客主加临之说。每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气候情况,春多风,初夏热,盛夏火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谁都知道,这是主气。预测60年气候周期的运气学中又有逐年轮转的客气,客气加于主气之上才形成当年的实际气候特点。这一实际气候影响人的健康,影响疾病发生。各年的实际气象可以用运气学预知。不懂运气学,不掌握客主加临,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状况。所以说不知年之所加,你就不能预知风寒暑湿燥火的盛衰,也就弄不清正邪虚实因何发生的变化,就不能当医生。也就是说人与天地相应,必须天地人三才俱知才能当好医生。
有5种与五脏相应的针刺法,第一种叫半刺。浅刺而速出针,不伤到皮下之肉,类似在皮表拔毛,其作用是祛除仅犯表皮的邪气。肺主皮毛,这种针法与肺相应。第二种叫豹文刺。前后左右下针刺而中脉。这里所说的脉指血络,非指经络。这是刺络泄血的针法。心主血脉,此法与心相应。第三种叫关刺。是在关节上针刺牵引关节的筋腱的针法,刺筋而不出血,用于筋痹,即筋腱麻痹不灵活的病症。肝主宗筋,此法与肝相应。这种刺法也称渊刺、凯刺。第四种叫合谷刺。这种针刺法并不是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上施针,而是指针刺深度达于分肉,刺后提针向左右各斜刺一针,针成“个”字,有如鸡爪践地之形,用治肌痹,即肌肉麻痹之症。脾主肌肉,此法与脾相应。第五种叫输刺,直入直出,深达于骨,速刺法,排除深达于骨的邪气。按照之前的针刺法则,出针时定要开放针孔,开门揖盗,以令邪出。用治骨痹。肾主骨,此法与肾相应。
【注】
关刺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渊(yuān),渊,深也,称渊刺似应指刺在筋上,应于关节,刺浅而应深之意。岂(kǎi),即凯字,凯有多义,在此指和缓,《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薪”。针刺而不出血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