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穴、主病歌
二十七穴肾经连,趾掌分间取涌泉,
然谷公孙隔一寸,然谷赤白骨下缘,
踝后肌前取太溪,直下一寸是水泉,
二穴中间取大钟,大钟跟腱紧相连,
踝下照海四分求,太溪二寸到复溜,
复溜五分平交信,屈膝阴谷筋里搜,
太溪阴谷连一线,太溪五寸筑宾候,
腹穴距中仅五分,胸穴距中为二寸,
胸腹穴距同任脉,肓俞商曲二寸寻,
横骨大赫向上数,气穴四满到中注,
肓俞商曲到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入,
步廊神封到灵墟,神藏彧中到俞府。
※ ※ ※
肓俞以下穴十六,病主生育与小溲,
照海以下治喉痹,涌泉眩晕与急救,
然谷下消照海痫,本经诸病太溪求,
大钟水泉足跟疼,局部阴谷下复溜,
交信调经复溜汗,筑宾可已癫狂痫,
遗精阳痿取阴谷,肠病横骨肓俞间,
胃肠商曲到幽门,腹痛可以取近缘,
通谷幽门关饮食,胸穴胸痛喘咳蠲。
【释义】
足少阴肾经共有27个腧穴,足上有6个(图57~图63)。这6个穴的顺序是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涌泉穴在足底大趾鱼际与其他四趾鱼际的分叉处。然谷穴在足内缘赤白肉际上。大趾跖趾关节与内踝之间有一高骨,解剖学称舟骨粗隆,该骨前下即是然谷穴。然谷穴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均在足内缘赤白肉际上,公孙在前,然谷在后,两穴相隔1寸。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凹陷深处是太溪穴。太溪穴直下1寸是水泉穴。两穴中点紧贴跟腱内缘是大钟穴。照海穴在内踝直下凹陷处,距内踝高点4分。小腿上4个穴位为复溜、交信、阴谷、筑宾,太溪穴直上2寸是复溜穴。复溜穴向胫骨方向平行5分,紧贴胫骨内侧后缘下针是交信穴。屈膝时腘窝内外侧各有筋腱绷起,中间形成腘窝,靠外侧是股二头肌肌腱,靠内侧是半膜肌腱和半腱肌腱。内侧这两根肌腱中间与腘窝中心点相平的位置是阴谷穴。筑宾在太溪、阴谷连线上,太溪上5寸是筑宾穴。
图57
图58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足少阴肾经由下肢进入腹部后,经络距人体正中线5分上行,进入胸部则距正中线2寸直线向上。腹部穴与穴的距离是1寸,胸部穴与穴的距离为1.6寸,即相隔一根肋骨。任脉在胸腹上的穴距就是如此,本经与之相同。惟本经肓俞与商曲两穴的距离为2寸。胸腹上的穴位由下向上顺序是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横骨紧靠耻骨上缘,步廊穴在第五肋间隙,俞府穴已达锁骨下缘。
图63
【注】
与脐相对的肓俞穴以下腹部6个穴以及下肢、脚上的穴位,共16个穴位,具有相同的功效,对月经、生育、排尿方面疾患有治疗作用。照海以下足上的穴位均能清咽利喉,治疗咽喉肿痛不通的喉痹。涌泉是井穴,具有急救之功,并可用于眩晕症的治疗。然谷穴治疗消渴属下消者,照海穴可治疗癫痫。而本经本腑所发生的任何病症,均可用太溪穴治疗。大钟、水泉两穴就近取穴可治疗足跟痛。如果没有挫伤、受冻等外部原因而渐至足跟疼痛者,属肾虚,此两穴本属肾经又位处邻近,有此功能顺理成章。阴谷、筑宾、交信、复溜局部取穴治疗相应部位的疼痛、麻木等症。交信穴常用于调经。复溜穴有发汗解表之功。筑宾穴可治疗癫、狂、痫。阴谷穴治疗遗精、阳痿。大小肠疾患取脐旁肓俞至横骨6穴。胃及小肠病症取幽门下至商曲5穴。饮食不下、呕恶气逆,通谷、幽门应针而效。胸部诸穴均有治疗胸痛喘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