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自己喜爱的文学名著

挑选自己喜爱的文学名著

陪着孩子阅读老师最爱的图书,让他们感染老师的热诚。请记住: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读书乐趣,书本再精彩都不如大人的热情,在家指导孩子看书也是如此。我认识许多尽责的家长,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大量陪读,可是孩子上学后就把责任丢给老师。他们天真地认为,学校会传授全套的阅读技巧,这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个人则爱好文艺,特别心仪马克·吐温、斯坦贝克、莎士比亚、理查·赖特、乔治·奥威尔以及狄更斯等名家,我总是挑出他们的传世之作和五年级学生分享。当然了,你不一定非要见贤思齐,也在课堂上导读《动物农场》。我有个同事特别喜欢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并依照故事情节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他班上的学生个个都是阅读高手。

许多老师的确把文学引进课堂,却叫孩子“回家念第十章”或是“读完今天还没完成的内容”,而所读的名著内容往往艰涩难懂,这种偷懒的策略肯定无效。有些学生会自动自发读书,但是有些回家就把书本丢一边,从此成为文学绝缘体。身为人师的你,理当负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殿堂。

我的教室没有办公桌,我喜欢站着讲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欣赏亨利五世的气魄,他在敌军压境之际发表动人的演说,激励弟兄们以寡击众(注:莎士比亚《亨利五世》的情节)。我在上课之前,总要花几个小时备课,哪些段落需要高声朗诵,哪些段落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都需要事先精心规划。我晓得哪位学生有能力理解艰深的内容,并且挑出浅显的内容给能力稍差的学生阅读,让他们也在文学旅途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全班就像交响乐团,我手拿指挥棒,根据乐器特质规划整合,让整体发出和谐悦耳的天籁。我知道有时要稍事停顿,提出问题考验学生的专注力。阅读课其实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但看着年轻的心灵跟随文学经典起伏,并且人人求书若渴,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而教书的乐趣莫过于阅读,例如读到:默默赞助皮普的善人竟是马格维奇,他们赞叹(注: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情节);吉姆躲在木桶后面偷听海盗头子锡佛谈话,他们窃笑(注:史蒂文森《金银岛》的情节);乔治杀死雷尼,他们啜泣(注:斯坦贝克《人鼠之间》的情节);汤姆设下诡计让邻居心甘情愿为他工作,他们大笑(注: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情节);芬奇律师平静地离开法庭,他们静默(注: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情节)。这些场景常绕我心,时时激励我再接再厉,丰富孩子的人生旅程。

孩子一踏出教室,外界诱惑排山倒海而来,让他们失去追求完美的动力。不管是电玩游戏、电视节目或是网络,商人总是精心包装,引诱孩子远离正途。商人关心钱包,我们关心教育。孩子亟需我们的引导,成为终生阅读的全人。

家长可以自行规划阅读教育。如果你打算和孩子共读《詹姆斯与大仙桃》(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不妨准备两本,你读一段,他读一段,然后交换心得。就算孩子有能力独自阅读,和亲人分享的点点滴滴,也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技巧,让他们成为正直的人。遗憾的是,学校教育竟然缺少这样要紧的过程。不管孩子碰到怎样的老师,有心的家长可以自行加强阅读教育,让孩子成为爱书人。社会弥漫着“得过且过”的因循心态,这会剥夺孩子阅读的权利和乐趣,你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最佳的反制武器。

如果你是新手教师,不要让外界压力或政治因素干扰班上的阅读进度,切记切记!刚到“丛林”的时候,有位宗教狂热分子带几个家长进入班级。他听说学生正在研读《安妮日记》,警告我这本书有宗教争议。他还交给我一张清单,开出所有学生不宜的“禁书”。没想到,这份清单正是本班整学年需要的文学经典。以下就是我替五年级学生规划的书单:

*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马尔科姆口述、亚历克斯·哈利撰写的《马尔科姆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理查·赖特的《原乡》(Native Son)

*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迪·布朗(Dee Brown)的《魂断伤膝涧》(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我们共读《金银岛》的同时,还在课堂上规划一整天的寻宝探险。那天学生身穿海盗装,必须依据天书般的线索,在校园建筑中寻寻觅觅,设法找到藏宝图。好不容易找到藏宝图,又要根据指示挖出藏宝箱。箱内有什么宝?就是下列几本名著。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埃利·维赛尔(Elie Wiesel)的《夜》(Night)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的《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哈珀·李(Harper Lee)的《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

*塞林格(J.D.Salinger)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约翰·诺斯(John Knowles)的《另一个和平》(A Separate Peace)

*托尔金(J.R.R.Tolkien)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

而如果你是备感压力的新老师,非得借助配发的阅读教材,那就用吧。初任教师总要站稳脚步,在教育界生存下来。然而,一旦站稳脚步,是不是该在班上成立文学俱乐部,引导孩子欣赏经典之作呢?这就要看你的学生,如果他们愿意课后留校,你就可以拿出你最钟爱的文学作品,带领他们进入大师的世界。如果中午能和学生一起用餐,这样又可以额外抽出时间指导阅读。如此一来,顶头上司不会皱眉头,受益的又是学生。没错,教书是苦差事,但是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

我班上的孩子读过大量文学名著,可是许多老师百思不解:这时间是从哪来的?事实上,我们从不碰配发阅读教材,时间就是这样得来的。

请问各位教育同行,是否浏览过配发教材中要完成的任务?如果老师当仁不让,甘愿身先士卒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那就更没理由采用深度不足的教材。在孩子发展阅读嗜好的过程中,我当然不想缺席,因此自告奋勇站出来。

当过老师的人,一定有过以下经验:待会又要集合了,学校交响乐团或合唱团要演练了;有些课程被迫取消,因为学生要准备星期天的活动。原本预计的课程,被大小杂事切割得支离破碎。这些杂事是学校事务的一部分,说来也算重要,但是没有阅读重要。

绝对不要取消阅读时间。我可以取消一天当中所有行程,唯独阅读例外。我要学生晓得:阅读能力的好坏,是往后成功与否的关键。

现今教育界中,不乏工作认真、立意良好的人士。以行政的角度来看,他们推行的活动新鲜有趣。但是在此我要提醒诸位教师,请当心在学校里的举动,注意政治意味浓厚的活动,以下就是一例。

本校有许多韩裔学生,每年校方总会替他们举办文化活动,一办好几天。家长、韩裔教师花许多时间绘图、准备旗帜、游行,这当然是意义深远的活动。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许多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但英文差,韩文也不流利!

学校为了推广多元文化的价值观(理当如此),却模糊了主要的教育目标。教育主管总想讨好每个人,每种活动都插手,但时间是有限的,最后学生样样都学,样样不精。重视祖先的文化当然没错,否则韩裔学生不会利用周末假期特地学韩语。同样的道理,我的拉丁裔学生也会参与一些活动,借此认识萨尔瓦多的历史,并参加传统节庆游行。公立学校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当然是出于善意,不过问题还是老样子:学生的时间有限,过多的课外活动偏离主要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把时间和资源花在刀刃上,把教育办到精致的程度。孩子的阅读程度低,原因不在能力,而是我们没有经常陪伴他们阅读。另外阅读教育的密集程度也不够,不足以发展为良好的习惯。

游行和节庆都能培养孩子的自尊,这些我都晓得。但是没有技术当后盾的自尊,充其量只是好看的空壳而已。我希望有朝一日,学生都有机会上一流大学。如果学生有幸到斯坦福大学面试,主考官在意的是扎实的阅读能力,还是绚丽的花拳绣腿?两者都不错,不过凡事总有优先顺序。

我和学生每天都读书。这如同给我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而我给孩子的,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