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高标准的期望
许多老师降低期望值,让每个学生低空飞过,皆大欢喜。有个学生告诉我,他的中学教师跳过书本,直接让学生欣赏电影版名著。电影当然是不错的教学媒体,但绝不是教学主体。难道每件事非缩水不可?美术老师要介绍莫奈名画,难道学生只要随便涂鸦,就能明了印象派的精髓吗?当然不是。我们要指引一条明路,让学生接近莫奈的心灵深处。
公立学校的标准真是低得可怜。行政人员正在改写历史,他们降低标准,低到学生恰好掠过。阅读检测的成果出炉了,本校大肆庆祝。我们的平均分数还比国家标准低了二十分,这样也要庆祝!去年分数更惨,而今年多个一两分就让教师欢欣鼓舞了。当然,正面思考和乐观进取总是好事,但是自吹自擂绝非治本之道。等到学生踏入社会找不到工作,这群老师使得上力吗?
阅读教育不算高深的学问。如果教师坚信学生有能力达成任务,而且对学生怀抱高标准的期待,教育就成功了。我的学生都能在期末参与莎翁舞台剧,原因无他:我相信他们有能力。学生晓得上一届的学长办得到,我也向学生解释办到的方法,并以身作则。等到学生看懂第一页,他们立刻找到信心,给自己高度的期许。但是许多教学现场却让人遗憾:老师摆明了认定学生“不懂数学或文学”,直接给学生宣判。其实很多老师不知道,他们这么做,无非是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宣判,而不是学生的程度。我的五年级学生不用看谱,能够演奏完整的维瓦尔第(Vivaldi)协奏曲,听众叹为观止。做老师的倒不讶异,因为这正是我的期望。
总要有人提高学生的成就标准,这人就是老师。如果本校的五年级学生以一年级的读物为满足,将永远无法赶上市区另一头的学生。那些天之骄子不但成绩优异,家里都有父母细心照顾,还有私人家教伴读。总要有人告诉学生现实的残酷,然后施以计划,尽快让他们迎头赶上。如果非要留校或延长上课时数,那就放手一搏吧,不要再拖了。我有些学生刚移民美国或者家境困难,他们都有本领成为一流的学生,能力不亚于市区另一头的幸运儿。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期许,孩子只好原地踏步。他们需要大人的支持。我经常激励学生向上,每天都告诉他们:老师不比你们聪明,只是经验稍多罢了。我经常提醒他们:瞧,靠着大家的努力用功,以前艰难的作业,现在不就简单多了吗?我对学生充满信心,他们从此自重自信。
如果老师鼓励学生发掘探索,就要让他们面对现实,亲身体验,而不是万事呵护。这就像我从来不让学生阅读精简版的《哈姆雷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评论员奥斯古(Charles Osgood)送我一首打油诗,最能表达我不想苟且教学的心境:
还好
还好的学生待在还好的教室。
老师还好,学生的成绩也还好。
解题技巧也好阅读能力也好,
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
还好的教育,
引导学生走向还好的未来。
学生梦想功课更好,
但总觉得课程无聊。
作文课让他们退怯,
老师不在乎拼字正确。
加减乘除基本运算,
还好就可以蒙混过关。
五加五不一定都是十,
答案是九又不会死。
班级还好,学校也还好。
整个国家庸碌平凡,
学生就是最佳示范。
功课还好的莘莘学子,
成为还好的社会新鲜人。
他们求职的愿望不高,
却发现履历不够好。
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现实如此残酷。
这才开始怀疑,
“还好”只是一团迷雾。
许多还好的小镇,
组成还好的国家。
国民的志向还好,
只能替还好的命运祈祷。
很久以前,
地图上有个还好的国家,
国民以荣耀的传统自豪。
后来国民头脑开窍,
发现还好不足以维持荣耀,
可惜岁月已老。
还好,其实一点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