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的多元发展
我和学生相处久了,得到许多宝贵经验。如果一般的学生能够解决二十五道数学题,特长生往往会被要求完成五十道题,但是增加数量不是帮助特长生的好方法。我认为,老师还是要给特长生二十五道题,但是每题都要合乎程度上的需求。特长生需要挑战并付出努力,就是不去浪费时间。如果一般生还在反复练习的阶段,没有理由叫特长生跟着原地踏步。老师都不忍心放弃落后的学生,但是也不该绊住向前冲的学生。有些班级会出现一种让问题更复杂的情况,那就是请特长生当小老师,协助落后的同学。虽然特长生由此发展出同情心,也算班级经营的正确方向,不过老师务必谨慎而为。特长生需要花点时间关心同学的需求,但是他们本身也有需求,老师必须使其保持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特长生和一般学生拥有相同的学习时间,但是他们的数学题目较难,阅读教材更偏向文学化。其实,特长生的学习模式独具一格,他们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样,都需要个别化教学。
特长生特别需要多方位发展。他们需要广泛接触各种领域,从中寻找发挥的方向。今日的教育决策者侧重阅读和算数,老师承受极大压力,只得牺牲艺术、音乐、科学、历史、地理和体育等科目。光是为了这两科的备课和讲授,几乎取代其他所有科目的授课时间。以“丛林”为例,每天算术和阅读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三个半小时。整天授课时间也不过七小时,下课和午休就占了一个小时十五分钟。老师要完成这两科以外的所有科目,只剩两小时十五分钟了。更糟的是,有些科目竟然从小学课表中蒸发了。绘制地图、涂鸦创作、唱歌跳舞、生物实验、文章创作都不再是孩子发散学习热情的渠道,无论是一般生或特长生都深受其害。试想,如果孩子不知文学创作为何,如何发展文学天赋呢?我不想因此束手无策,惟一解套的方法就是延长上课时间,寻回失落的课程。这并不是深奥难懂的道理。想想看,要是菜单上能多一些选项,再挑食的孩子也会回心转意吧。
我发现,在所有科目里,音乐和戏剧最适合特长生,因为这两种艺术能让拥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齐聚一堂,各取所需。最近我的五年级学生演出完整版的《李尔王》,有个聪颖伶俐的女孩扮演李尔王的不孝长女高纳里尔(Goneril)。这个角色不好诠释,但是在她看来很有挑战性。另一个学生语文能力较弱,我安排她担任较小的角色,她也从背诵台词和上台演出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特质,大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演出。碰到音乐课,不同专长的学生摇身一变,变成演唱家、舞蹈家或演奏家。音乐和戏剧的确是最适合这类学生发挥所长的领域。
发现我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并不多时,许多到我班上观摩的访客都很诧异。我认为,孩子的在校时间已经远超过正常时数,我不想再增负荷,因此我会只给他们一小时内就可以写完的作业。毕竟,特长生能够表演完整版的莎翁名剧,可以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你很难再把他们当小朋友看待。但是一流的老师还是能抽出时间让他们打打棒球、聊聊偶像明星的八卦,或是和他们一起仰卧草地望着浮云。此外,一流老师也教得出追求更高成就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学习、自己给自己布置功课。举例来说,喜爱历史的学生会在家里钻研史学,喜爱音乐的学生会在家里埋头苦练,更别提热爱阅读的学生了。总而言之,精彩纷呈的课程让孩子意犹未尽,他们回家后不需督促都会继续探究深入。
而在这其中,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因为他们决定特长生的情绪。许多家长以孩子的表现为荣,但是过度在意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我认识的特长生几乎都有同样的抱怨:他们的父母和朋友竞争比较,不停地夸耀自家孩子的成就;他们还偷听到父母晚上打电话给朋友,聊天的话题总离不开智商分数或考试成绩。最后,这样的情况导致两种结果:第一,父母的炫耀让孩子心怀怨恨,并变得暴躁不安。简言之,父母的骄傲就是孩子的压力。试想:如果下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第二,有些孩子真以为自己是人中龙凤,变得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管结果怎样,家长都要引以为戒。家里有个天赋优异的孩子,绝对是件大事,但请把孩子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体。特长生本来就有压力,家长过度炫耀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憎恨和不快。讽刺的是——求好心切的家长必须注意——过多的压力会有反效果,会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落空。均衡发展是培养孩子的最高指导原则,对被期待上普林斯顿大学的八岁神童更是如此。
“聪明不等于成功”,如果你家里有天才式的儿童,请务必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过人的才华不见得是生活愉快、事业成功、人际圆融甚至成功申请哈佛的保证书。和寻常孩子相较,特长生不过是拥有高效率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敏捷快速罢了。许多学校过度强调资优教育,而让这群天之骄子变得自我膨胀,最后眼高于顶。资优教育必须强调谦虚。
借用杰出教师柯琳斯(Marva Collins)的名言:“意志比智商更重要。”诚然,高人一等的能力绝对是上天的恩赐。但是人生在世,若要享受成功幸福的未来,智商因素只占极小的比例。纪律、努力、坚持以及胸襟,远比智商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