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旗手高亭宇

双旗手高亭宇

2022年9月30日上午,国家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壶、花样滑冰集训队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全体职工在首都体育馆驻地举行了升旗仪式。升旗手是北京冬奥会男子500米速度滑冰冠军高亭宇,护旗手是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宁忠岩、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张楚桐。看到队员们精神焕发且深情地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的心中涌出了深深的感动。

我是在2020—2021赛季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上见到高亭宇的,当时我在现场作采访,与运动员住在一栋楼上。比赛那天,高亭宇像闪电一般掠过冰场主席台向前滑行,我望着他的背影,期待他创造奇迹,万万没有想到他在300米弯道处摔跤了,随着“咚”的一声巨响,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看到他与稳拿的冠军失之交臂,替他捏了一把汗。走出滑冰场,我与他的教练刘广彬聊天,得知他们都是黑龙江省伊春人,高亭宇是他心爱的弟子,二人情同父子。刘广彬那天围着一条红围巾,可我分明感受到他的心情是灰色的。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我欣喜地看到高亭宇出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心想他的成绩一定出彩了,因为当旗手的人必须竞赛成绩优异。

1997年12月15日,高亭宇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7岁开始学习滑冰,在学校住了两年,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伊春的冬天异常寒冷,没有室内冰场,只能到室外冰场滑,而滑冰必须轻装,到了冰场就冻僵了,手冻得裂开口子,他也不为所动,风雨无阻地训练。有一天,一个阿姨对他母亲说:“我认识哈尔滨冰场的教练,您应该带孩子上哈尔滨看看室内的好冰场。”

母亲立刻买了火车票带儿子去了哈尔滨冰场,冰城好大啊,中央大街好宽啊,松花江好美啊。这趟哈尔滨之行让高亭宇开阔了眼界,他想回到家乡好好训练,好好学习,争取当一个优秀的滑冰运动员。

可万万没想到,回到伊春,等待他的却是无情的“风雪”,有人告诉他:“高亭宇,你被开除学籍了。”原来,学校以他私自外出为由取消了他的学籍,堵住了他的滑冰之路。这个打击太残酷了,一所小学跟孩子较什么劲啊?母亲不死心,2007年给他报考了牡丹江体育学校,这是培养短道速滑教练李琰和冬奥会女子速度滑冰亚军王曼丽的福地,谢天谢地,刘德光教练接纳了他。母亲要送他去体校,他说什么也不肯:“妈,从伊春到牡丹江老远了,有800多公里,坐火车要一整天,您送我来回一趟一要花时间、二要花钱,火车票加上请人吃饭,咱家要花多少钱啊?”

母亲担心地说:“亭宇,你才9岁,从来没有单独走过这么远的路。”

他执拗地说:“妈,我是男孩儿,我能行!”

于是,9岁的高亭宇独自坐上了开往牡丹江的火车。望着车窗外的风景,既有独自闯天下的兴奋,也有远离亲人即将客居他乡的恐惧,整整晃荡了一天,才到达牡丹江。十多个队友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每天重复训练。体校的队友家都在牡丹江市周围,他的家最远,周末别人都回家了,他孤独地在体校待着,委屈地哭了。他想念伊春的家人,可是,由于路途遥远,只能在每年的春节回家看望父母。节假日,面对空荡荡的体校,他像一只孤雁在徘徊。他深知学习滑冰的不易,便玩命训练。刘德光教练对他要求很严,不仅教他滑冰,而且还管他上文化课,一日三餐都要关照。

2011年,不满14岁的高亭宇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黑龙江省队,他终于从牡丹江来到了哈尔滨,这座9岁时令他大开眼界的城市给了他向往,也给了他磨难。无论在省队还是后来进了国家队,他一直师从刘广彬教练。他在队里成绩最差,训练总是最后一名,看不到希望和未来,他一度想放弃体育去上学。刘广彬爱才心切,给他做心理疏导,鼓励他,让他做好每一秒、每一天。刘广彬教练训练非常严格,话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高亭宇就能明白教练的意思。为了保持肌肉记忆,他每天重复静蹲、单脚支撑、侧蹬后引、滑行、重心移动,每个动作每天要做十几组甚至几十组。体育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成绩就会给你回报。几年后,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青年男子500米决赛中,他获得了金牌。

没有天赋当不了运动员,只有天赋不去努力当不了世界冠军。高亭宇有体育天赋,更相信踏实苦练。他的肌肉爆发力好,起跑速度快,适合滑500米。刘广彬教练认准了高亭宇是块拿冠军的料,把他招到哈尔滨体育学院继续深造。

在采访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严力时,我得知我国目前有黑龙江冰上训练基地、北京首钢滑冰馆和北京首都体育馆三座智能冰场,用于中国运动员备战冬奥会。智能冰场是利用计算机的视觉技术来采集运动员的重要运动参数,其最大的优点是运动员身上不需要佩戴任何装置,这样既减少运动员的束缚性,又使数据更加准确。2014年,科技人员开始研发智能冰场,综合所有数据,更客观地来评价运动员滑行比赛的一些状态。通过这些参数采集,解决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短道速滑运动员高速滑行时会被离心力甩出去,这个离心力大小会因为不同运动员、不同速度、不同滑行路线半径而有所不同,需要精确测量。

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滑冰馆安装了智慧冰场设备,一个运动员以1000米的速度滑冰从G点到H点,56米区间内发生降速,滑行速度慢,通过智慧冰场系统数据分析,蹬冰效果分析图显示左右脚蹬冰产生速度的效果不一致,左脚优于右脚,这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一下子茅塞顿开,明确了制约成绩提高的关键和下一阶段训练的方向。

智慧冰场是基于早期数字冰场,针对运动员滑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集成多学科、先进科技而自主研发的一套体育科技监控系统。2009年至2018年,智慧冰场助力高亭宇在全国第十三届冬运会上获得冠军。

运动员“走出去”非常重要,高亭宇进入国家队后曾在加拿大训练。从2013年起,高亭宇连续三四年白天看技术录像,大量重复训练,连晚上做梦都在滑冰。在2016—2017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哈尔滨站男子500米第二次A组比赛中,高亭宇获得银牌;2017年亚冬会在日本札幌开赛,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获得金牌,刷新了亚洲纪录。

平昌冬奥会前,高亭宇在青年组比赛,有优秀潜质但是并不拔尖,严力通过数字冰场测速、DARTFISH视频分析等手段对高亭宇与世界高手的技战术特点进行比较,肯定了高亭宇的优点,即起跑技术合理、节省体能、发挥稳定、蹲屈前弓角度好、直线蹬冰效果好、速度快、身体协调性好、心理素质好以及状态稳定,但也寻找到了与其他高水平运动员在专项力量和体能方面的差距。

严力对我说:“高亭宇这个运动员肯定出成绩,可弯道力量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科研设备知道他的蹬冰速度和力度是多大。”

严力与刘广彬教练不断反复探讨总结出:高亭宇入弯道点的选择、步伐控制以及入弯道与出弯道点右腿蹬冰的果断性和力量需要加强,弯道滑行技术的合理性和滑行路线的经济性需要提升。利用高科技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数据分析,科技助力冬奥,找出症结后教练有针对性地训练。我观察过严力和科技人员做拉皮筋的动作,拉皮筋是弯道专项力量训练,至少需要3个人进行,教练给运动员拽着皮筋,高亭宇奋力蹬冰,加强腿部力量训练。这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案提高了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大量的体能测试数据,从中国体育科学科研角度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根据生理生化的测试,严力得知高亭宇肌肉发达的程度和营养支持状况,提出如何训练和加强营养的建议,刘广彬教练如法炮制,两三个月后高亭宇的成绩突飞猛进,用一年时间备战平昌冬奥会,在平昌冬奥会上,高亭宇不负众望获得季军。

与世界顶尖级选手还有差距,究竟是继续拼搏还是退役,高亭宇也曾想过放弃,可他觉得对不起刘广彬教练,为了陪自己,刘教练长年累月无暇陪伴亲人、照顾家庭,十分辛苦,他不忍心拖累师傅。可是,刘广彬不放弃,始终鼓励他、支持他,相信他一定会攀登高峰。刘广彬与科研人员密切沟通,有的放矢地指导弟子攻坚克难。

智慧冰场与数字冰场相比,在速度的精准性、采样频率和滑行轨迹描述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我在实验室观察着运动员的数据,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悟:体育科研人员好比核磁共振医生,教练员好比外科主刀医生,运动员好比病人,科技是催化剂,有了设备很快就明确诊断出运动员得了什么病,为什么肚子疼, 外科医生就明白应该在哪儿开刀,教练员就有的放矢地指导运动员怎么滑冰。

2018年平昌冬奥会,高亭宇夺得中国男子速度滑冰第一块奖牌,以往中国男子在冬奥会速度滑冰上没有得到过奖牌,高亭宇实现了“零”的突破。

2021年3月,高亭宇从北京坐一天大巴车到哈尔滨,国家队点对点训练,他不顾旅途劳累,在哈尔滨住了几宿就参加2020—2021赛季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哈尔滨的冰场比较冷,我穿着毛衣坐在主席台,而运动员只穿一件运动服比赛。我亲眼看到高亭宇滑500米,在300米的弯道处摔了一跤,错失冠军。

我问严力研究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说:“高亭宇比赛状态很差,以前100米跑九秒五几,这次跑了九秒七几,他滑冰时在弯道摔跤了,血液监测显示他的体能、肌肉力量处于低谷期。”

摔跤只是冰山一角,科研人员通过监测知道运动员的竞技状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经过科学训练,高亭宇很快就东山再起,获得2020—2021赛季速度滑冰项目世界杯分站赛冠军。

回到北京,高亭宇开始备战冬奥会。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男性的体脂率正常范围为15%~18%,他的体脂率为24%。为了减少体脂率,他吃水煮菜、少吃肉、控制饭量,饿了就喝水,加强肌肉锻炼,两个月后,身高1米80的高亭宇体重为74公斤,体脂率下降到11%,不减体重单纯减体脂率是很难的,可为了冬奥会他做到了。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选定高亭宇担任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旗手,他知道旗手魔咒,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42年没有一个开幕式旗手在当届比赛中夺得冠军。他也怕被这个魔咒圈住,但是既然领导决定了,他责无旁贷。他个子高,与女旗手钢架雪车运动员赵丹出场了,在鸟巢高举中国国旗挥舞着,他要打破这个魔咒。

速度滑冰男子中短距离要延续世界杯分站赛的良好势头,乘胜追击,在“冰丝带”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

顶尖级运动员都有一个团队,很多团队中都有外国教练,而高亭宇的团队都是中国人,刘广彬是他的教练,刘广会是他的器材师,负责他的冰刀鞋、磨冰刀、调整冰刀角度,冰刀的角度差一根头发丝的距离他都能感觉到。冬奥会前刘广会将冰刀前后左右地拧,高亭宇一遍又一遍地试,整整调了两三个月,终于有一天,他觉得相对舒服了才罢休。剑客与剑是心灵相通的伙伴,滑冰运动员与冰刀是休戚与共的朋友,冰刀鞋穿在脚上就是身体的外延,高亭宇一遍又一遍擦拭着冰刀,那是他上战场的武器。

刘氏兄弟是中国冰雪的佼佼者,刘广彬曾是全运会速度滑冰冠军,哥哥刘广会曾是全运会速度滑冰第三名,还有康复师、营养师,大家拧成一股绳,志在夺冠。刘广彬和高亭宇这对师徒一直在“死磕”,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要琢磨,如何提高0.2秒?他要用实力说话,教练的精准指导、器材师的冰刀鞋调试、康复师的治疗、营养师的餐饮,以及科技人员的冰场助力器、牵引器、高科技滑冰服,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鼓励,都在助力高亭宇攀登高峰。他很自律,在比赛前把微信等社交软件删掉,不与外界联系,一门心思专注比赛。

比赛期间受伤似乎是高亭宇的魔咒,北京冬奥会男子速度滑冰比赛的前一天训练,他的左腿韧带和肌肉拉伤,走路一瘸一拐。平昌冬奥会和哈尔滨2020—2021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上他都摔了跤,难道命运就是要跟这个伊春男孩儿过不去吗?教练急得火烧火燎,医生按摩、针灸保守治疗到子夜,他一宿都没有睡好,总是有人来看他,团队为他捏了一把汗,也一宿没有睡觉

比赛前夜他住在北京亚运村奥体中心,后半夜迷迷糊糊几乎没合眼,第二天白天去奥体中心的场馆锻炼了一会儿,与队友在院子里散步,望着英东游泳馆,他的心没着没落。下午,他来到国家速滑馆,5点左右与各国劲旅展开了真刀真枪的较量。

他的滑冰服类似于鲨鱼皮泳衣,鲨鱼皮泳衣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他的滑冰服能够减少风阻,衣服紧才能减少风阻,所以他的红黑相间的滑冰服勒得特别紧。他的强项是起跑好,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起跑的第一步、第二步比平时慢。他是开幕式旗手,五星红旗在他心中,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在腿肌肉拉伤的情况下玩命滑行,脚下的冰太爽了,“冰丝带”场馆太美了,风呼呼地从身边掠过,观众的目光在为他祝福,他终于以34秒32的成绩打破冬奥会纪录,赢得了冠军。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从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的惨痛摔跤到北京冬奥会男子500米速度滑冰豪迈夺冠的转变,发挥出真实水平。夺冠后整个团队都哭了,刘广彬紧紧地拥抱着高亭宇,泪眼婆娑。

比赛结束,高亭宇立刻拉开滑冰服的拉链,露出了结实的胸肌。他不是玩酷,而是滑冰服太紧了,勒得他难受。等待其他运动员比赛时,他无力地躺在防护垫上,腿钻心般疼痛。

回到驻地,一片欢呼声,后半夜还有人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这个项目相当于百米赛跑,以往没有中国人的地位,但是高亭宇打破魔咒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他再次担任旗手,喜气洋洋地驮着冬奥冠军徐梦桃出场,赢得一片掌声。

运动员隔离期过后,3月,高亭宇先回到河北看望妈妈,又回到伊春老家看望爸爸。2022年5月,高亭宇积极做公益,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捐赠价值20万元的口罩、方便面等防疫物资。

2022年9月30日,高亭宇和任子威、齐广璞、韩聪、隋文静一道作为运动员的优秀代表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他们高兴地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高亭宇写道:“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祝福祖国生日快乐!”

高亭宇在我的笔记本上留言:做自己!

短短的三个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话不多,惜字如金。我端详着他的脸,没有自负、自赏、自傲,还是那样谦恭、坦诚、率真,甚至还有一丝腼腆。他白色的T恤衫上画着天蓝色卡通形象,我和他天南海北地聊天,聊到他9岁一个人坐火车到牡丹江时调侃道:“幸亏当时没碰到人贩子拐走你。”

他幽默地说:“还很幸运,没被拐走。”

高亭宇是中国唯一的奥运会开闭幕式双旗手,中国第一位男子速度滑冰冬奥会冠军,也是中国队9枚金牌中唯一一枚破纪录的奖牌获得者。

他给母亲寄去面膜和泡脚药,让母亲美容、每天泡脚。他还是当年那个懂得责任的暖男,丝毫没有变,9岁就知道分担家庭的负担,体贴父母;他还是那个把国家荣誉看得重于泰山的男子汉,尊重教练,埋头训练。一个把五星红旗装在心里,懂得责任、孝顺的人必定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