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双奥志愿者招募大会

亲历双奥志愿者招募大会

两届奥运会招募志愿者,我都在现场。2007年3月19日,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奥运会奥运志愿者全球招募启动大会,新闻发布刚刚30分钟,全国就有2200人报名参加。

作者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大会主席台

主席台前有一个红色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立体标志。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和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欢快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以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志愿者真挚的笑容、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将唤起每一个奥运参与者的心灵共鸣。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的是被他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满足,这一回报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它使生命充满了意义,使社会充满了温馨,激励志愿者投入志愿活动中。

现在,理想主义已经久违了、不时髦了,人们追逐实惠、追逐票子,理想主义似乎成了一张过期的船票。如今,在志愿者的身上,我看到了理想主义、大公无私精神的闪光。他们的理想主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令我感动。不管社会怎么前进,理想主义都不能丢,社会责任感、助人为乐的风尚都不能丢。我突然醒悟到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志愿者,因为志愿者的身上浸透着理想主义,而我的骨子里还是崇尚理想主义的。

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时,不仅是在帮助他人,也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杜大卫在义务为北京纠正错误的英语标识时,也熟悉了北京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加强了对汉语的理解;梁苏会在为多哈亚运会的观众服务时,也改掉了自己性格孤僻的毛病,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王伟力在为残疾人服务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领会了电影解说的诀窍;李庭晏在为奥运会当驾驶员志愿者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驾驶技术,熟悉了北京的路况;史永久在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工作时,也焕发了青春,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

我观察过很多志愿者,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富有爱心,性格乐观,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志愿者的善举不仅回报了社会,帮助了他人,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升华了自己的灵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钢滑雪大跳台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大会

如今,国外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志愿活动遍布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扶贫济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美国的志愿服务非常发达,每4个美国公民中就有3个人是慈善事业的定期捐助者,杜大卫就是美国志愿者的杰出代表。英国有着悠久的慈善和志愿服务传统,大约有一半的英国人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英国姑娘珍妮到非洲去和大猩猩朝夕相处,她保护野生动物的善举也是一种跨国志愿者行动。志愿服务精神在法国颇为盛行,有五分之一的法国人从事志愿者服务。德国有很多环保志愿者,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每月花费15小时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中国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2000年运行了中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教学车——“羚羊车”,就是从德国引进的流动环境教学模式。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上有一些老年志愿者,他们不是光会笑,而是竭尽全力帮助别人。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特别热情,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会在地中海强烈的阳光下陪着你去处理,直到你满意为止。汉城奥运会后,志愿服务活动在韩国蔚然成风,韩国有1600个志愿服务组织,3.5万名志愿者。日本青年积极参与海外志愿服务……

由此可见,志愿活动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崇高行为,奥运会对志愿精神是一种弘扬和推动。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志愿服务活动多姿多彩,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壮大。数万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通过自身行动示范着志愿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当代中国需要志愿精神,奥运会壮大了中国志愿者的队伍,对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奥运会共有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74615名志愿者参与赛会服务,40万名城市志愿者、170万名社会志愿者分别投入了城市运行和社会服务。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2019年12月5日清晨,北京的气温是零下8摄氏度,我来到首钢滑雪大跳台前,这个地方我太熟悉了,从这里奠基开始,我就见证着建设者在这里摸爬滚打。看到滑雪大跳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傲然挺立的身影,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走进会场,看到1000名志愿者站在那里排练队形,喊着口号,我的心里涌出深深的感动。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发表了视频致辞,他表示,志愿者是奥运会筹办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全世界都会记住他们的微笑和服务。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工作会激发公众对冬季项目的参与热情,尤其是年青一代。北京正在创造历史,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巴赫鼓励每一个人参与书写这一令人振奋的奥林匹克历史新篇章,成为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是一件值得一生铭记的事情。

北京冬奥会共招募赛会志愿者1.8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为94%,成为冬奥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冬奥会的志愿者很多是在户外服务,他们战胜寒冷和疫情,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默默奉献,展现出中国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堪称无名英雄。青年人有担当,国家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