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的“啄木鸟”

北京街头的“啄木鸟”

由于历史原因使中国缺乏国际交流,再加上中英文之间毫无共通性,很多翻译弄不懂英文的意译。在不少中国酒店的菜单上,蹩脚的翻译把“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把“口水鸡”翻译成“哈喇子流出来的鸡”,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把“夫妻肺片”翻译成“皇帝的妻子的肺切成片”,把“驴打滚”翻译成“打滚的驴”……像这种错误的直译已经令人啼笑皆非,老外不知道菜单上所写指的是什么。

有一天,杜大卫到某大剧院看京剧《美猴王》。当孙悟空腾云驾雾出场时,英文字幕把孙悟空驾着“祥云”(Clouds)翻译成驾着“土疙瘩”(Clods),在场的外国人哈哈大笑起来,而中国观众却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们,有人还皱着眉头投来不满的目光。看到这个场面,杜大卫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知道Clods比Clouds少了一个字母u,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容易犯的错误。汉字如果少一横一竖人们仍然能够猜到字意,而英文少一个字母意思就会满拧。公共场所出现不规范的英语标识,外国人觉得中国人英文水平差,没文化;中国人觉得外国人的哈哈大笑是对自己文化的不尊重,双方产生了误会。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中国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经常犯的就是英文字母丢三落四的错误,这时候很需要有人来纠正,起到一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的作用。

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研读,使得杜大卫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希望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的文化应被尊重,并以其本来的样子呈现给世界,不希望外国人因为不规范的英语标识而哄堂大笑,从而使中国人误认为外国人在嘲笑自己。

于是,他给有关部门写信,说北京市的公共场所很多英语标识不规范,自己愿意无偿地帮助北京市纠正错误的英语标识,为北京市的名胜古迹撰写高水平的英文导读。

杜大卫的这封信写得正是时候,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了,公共场所需要规范的英语标识。他的信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大学找杜大卫,说您的来信我们收到了,我们对您的建议表示认可和感谢,想聘请您为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的专家教授,帮助我们修改地铁里的不规范英语标识。

杜大卫说:“何止是地铁?我志愿做北京市所有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画廊等文化景点英语标识的义务纠错员。”

来人说:“杜教授,感谢您对北京、对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您先把北京市地铁里的不规范英语标识消灭了吧。”

于是,在北京市的地铁车厢里,经常会出现一个高个子、深眼窝、花白胡子、身穿唐装、脚蹬中式布鞋的老外,他端着照相机逐字逐句地把不规范的英语标识牌拍摄下来,回到家里修改好,再寄给北京市外事办公室。他像一只辛勤的啄木鸟,见到不规范的英语标识就像见到虫子一样,非要把它消灭光。地铁里的虫子吃完了,他又把目光瞄向了旅游景点和饭店。

他发现不规范的英语标识大致有4种情况:一是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的英语导读张冠李戴,景观介绍驴唇不对马嘴;二是英文单词丢三落四漏洞百出;三是有些酒吧老板出于某种商业需求,故意把英文含义翻译错;四是对一些英语单词的源流没有搞懂。比如:很多中国人喜欢把“Toilet”(卫生间)翻译成“WC”(卫生间)。为了弄懂这两个英文的词性,他专门跑到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对这两个单词的源流进行考察。原来,美国人是不讲“WC” 的,这是英国本土讲的俚语。就像某些中国人将卫生间俗称为“1号”。“Toilet”来源于拉丁语,用这个词,无论是讲英语的英国人,还是讲拉丁语系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巴西人、阿根廷人,也无论是讲美式英语的美国人,还是其他讲英式英语的人,都能够理解意思。世界通用商务英语是美式英语而不是英式英语,在中国的商务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也是美式英语。杜大卫觉得既然是英语标识,就应该是应用最广泛的谁都能懂的规范英语。

于是,他找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外来办公室,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北京公共场所的“W·C”(卫生间)统统变成了“Toilet”;“Way Out”(出口)也被更为常见的“Exit”所取代。

杜大卫朋友的儿子赵忠林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念书,朋友托他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他发现这孩子英文好,就对他说:“我要到北京的各个旅游景点给错误的英语标识挑刺儿,如果你能帮我的忙,我就会负责你在北京大学的住宿费、生活费和学费。”

赵忠林乐不可支,成天陪大卫伯伯在北京市各旅游景点寻觅。幸好二外门口有个地铁站,杜大卫每天用一刻钟时间从公寓快速走到地铁站,自费乘车在地铁里转悠,再乘出租车到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的文化景点。每到一处,他的眼睛都像雷达一样迅速捕捉到目标。如果是路牌上的错误英语标识,他就先说服北京市交通局的人,再向交通部门反映。路牌上有些约定俗成的地名,只要不滑稽,他尽量保留原貌,减少人家的工作量。

他的书柜里摆着《英汉艺术词典》《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翻译词典》等书籍,有空就拿出来翻阅。如果是文化景点英语导读的不规范标识,他就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回来后慢慢翻译成正确的。他像爱护自己眼珠儿那样爱护英语标识的纯洁性,为了给故宫博物院的英语标识挑刺儿,他不顾旅途劳累,一遍又一遍地来到故宫,反复校正各个景点的英语说明。当时故宫正在大修,有的英语解说词要镌刻在大理石上。他认真执拗地挑着刺儿,一丝不苟地校译着,生怕出现一丝纰漏给中国人丢脸。如果对方有电子信箱,他就把自己修改好的文字用电子邮件发给人家;如果对方没有电子信箱,他就用传真机发给对方或直接送到对方手里。就这样,几年来杜大卫平均每周都要拿出60个钟头给北京市不规范的英文标识找碴儿,仅博物馆文化景点、五星级酒店和交通路牌几项,他就纠正了6万多个不规范的英语标识。

为了避免不规范的英文菜名在奥运会期间闹笑话,北京市形成了最新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讨论稿,对2753道中国菜和酒水进行了相对规范的命名。其规律是:对于以主料开头的中国菜名,比如“西蓝花扣海参”,就直接写西蓝花和海参,中间用连词连接。

对于以烹饪方法开头的中国菜名,如熘肝尖、水煮鱼、炖猪蹄,就采用烹饪方法的相应动词,再加上菜肴的主料来表示。比如水煮鱼不译为“鱼在开水里翻滚”,而译为“热辣油里的鱼片”(Fish Filets in Hot Chili Oil),使外国朋友一目了然。

对于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肴,直接以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的拼音加主料来表示。比如“宫保鸡丁”里的宫保怎么翻译?以前是一串冗长的译文老外还不知所云,现在索性直接以汉语拼音组合成英文菜名“Kung Po Chicken”,Kung Po是汉语拼音的发音,Chicken在英文里是“鸡”的意思,这种中西合璧的英文菜名既简捷又好记。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又被外国人普遍接受的中国传统食品,而且英语又不能确切表达含义的,全部使用汉语拼音。比如饺子、汤圆、油条、粽子、元宵、馄饨等。杜大卫很赞成这种音译法,他觉得这种译法在其他国家屡见不鲜。日本寿司(SUSHI)、日本清酒(SAKE)、朝鲜泡菜(KIMCHI)都是直接用的音译。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汇。正如中国人目前对沙发、咖啡、吉他、吉普、坦克、雷达、的士、维生素这些印欧语的外来词耳熟能详一样,老外将来也会对饺子、粽子、元宵、汤圆、油条这些汉语词汇了如指掌。因为这些词汇本身就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底蕴。饺子、粽子、元宵、月饼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住这些食品名称的过程也是熟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

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2002年,北京人开展了北京市民学外语活动。他担任了北京市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专家顾问、英语教授、英语大赛评委。他觉得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愉悦。如果能发动老年人当志愿者,会大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他以一颗燃烧的心活跃在志愿者的队伍中,把中国文化和东方文明传递给更多的人。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荣获2006年北京“长城友谊奖”。

告别杜大卫时,他在我的本子上用英文写道:

老杜给作者题词

孙女士,很高兴能认识您。我很欣赏您能提出这么有趣细致的问题。祝您好运。我很高兴能叫您一声朋友。

谢谢您,好朋友!

老杜

北京200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