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父子与北京奥运情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有幸两次见过改变世界体育21年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一次是在北京西城区德胜门举办的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上;另一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上。
申办奥运会赔钱和赚钱是关系到奥运会前途的抉择。萨马兰奇正是在1980年国际奥委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这个西班牙人1920年7月17日出生于巴塞罗那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喜欢体育,酷爱拳击。他会讲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喜欢收藏。他既是政治家,又是银行家,还是外交家,曾经担任过西班牙驻苏联大使。他头脑聪明,富有亲和力,刚走马上任就大刀阔斧改革国际奥委会制度,把反对国际奥委会的人吸纳进来,提高了奥委会的包容度和国际化。
在萨马兰奇上任之前,国际社会没人愿意办奥运会,因为以往的奥运会谁办谁赔钱。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萨马兰奇凭借银行家的经济头脑果断拍板: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奥运会要适当职业化、商业化。
在此之前,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也就是说奥运会上见不到顶尖级的运动员,那收视率怎么可能提高啊?顶尖级运动员出场了,观众数量上来了,收视率上来了,广告量上来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上来了。这是决定奥运会命运的一着棋,这个新政策帮助了美国的旅游公司经理尤布罗斯,由他承办的洛杉矶奥运会改写了几十年来举办奥运会赔钱的历史。从此,尤布罗斯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尤布罗斯担任了美国奥委会主席。
1993年9月,中国组成一个庞大的申奥代表团奔赴摩纳哥的蒙特卡洛,第101次国际奥委会全委会即将在这座“赌城”举行。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一次极具诱惑力的体育盛典,谁不想赢得举办权呢?
北京申办奥运会代表团由李岚清带队,秘书长是霍英东。出发时一架波音747客机上座无虚席,中国人以澎湃的激情奔向地中海畔。一到蒙特卡洛,魏纪中就拜会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他俩是老相识了。1974年,魏纪中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翻译来到西班牙,他在马德里的一家饭店里第一次见到了萨马兰奇。他用西班牙语对国际奥委会委员萨马兰奇先生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希望他能够主持正义,支持恢复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
萨马兰奇说:“好,我一定尽力!”
萨马兰奇是一个正直守信的人,他承诺了并且不遗余力地做到了,中国感激他!
萨马兰奇有一个愿望,就是在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要访问所有国际奥委会所在的国家和地区。他风尘仆仆地在世界各地奔波,每到一个地方不去游山玩水,不要盛宴接待,只要求与所在国奥委会领导谈工作,与体育工作者见面,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与运动员见面,鼓励他们创造更好的成绩;与媒体见面,宣扬奥林匹克精神;与广大群众见面,推动他们参加健身活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终于在他八十多岁时走遍了200个国际奥委会所在的国家和地区。
2001年,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郑重宣布“2008年,北京”时,李岚清兴奋地与萨马兰奇拥抱,众人激动地振臂高呼,魏纪中忍不住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同行说:“全国人民见证了申奥成功的这一刻,让全国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这些为申奥奔忙的工作人员也就心满意足了!”
2007年6月23日上午,我应邀到北京德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采访“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开幕式。那天天气很热,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围在那里,举着的横幅上写着“中国吉祥福娃祝福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萨马兰奇先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横幅上有很多人的签名,我手拿福娃在现场拍摄了照片。
上午9点,萨马兰奇先生和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高希生副局长,2008年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等人一道亲临会场。
这场活动的举办源于高希生的一次洛桑之行。2006年秋天,国际奥委会邀请中国奥委会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去开会,国家体育总局委派体育文化中心副主任高希生一行4人到洛桑国际奥委会开会,这是高希生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萨马兰奇,他们坐在一个会议厅的圆桌前,萨马兰奇先生真诚地说:“我已经卸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罗格先生接任。我现在担任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基金会主席,我想把我收藏的奥运遗产在全球展示,希望能够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北京展出,您能否帮我实现这个愿望?”
高希生一听觉得这是件好事,便满口答应:“萨马兰奇先生对中国体育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任务我责无旁贷,一定完成好!”
在高希生的精心组织策划下,“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中国邮政主办,华帝火炬成功入选了本次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高希生邀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张斌主持,张斌爽快地说:“能够为萨马兰奇先生主持活动我很荣幸,一定尽力。”
“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大到奥运火炬、奖杯、运动服,小到奥运徽章、纪念币、邮品……来自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收藏家及相关厂家、商家携带见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纪念品云集盛会。
作为第五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活动之一,本届博览会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中国邮政总公司联合主办,参展单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规模超过以往历届。这也是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自1995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行。
刘淇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说,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之一。体育与文化相结合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思想和实践。作为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林匹克收藏品记载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轨迹,讲述了人类奋发向上、超越极限的动人故事,折射出奥林匹克追求和平进步的崇高理想和人文价值。奥林匹克收藏工作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奥林匹克文化、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国际奥林匹克集邮纪念币纪念品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如约而至,他身穿一件浅灰色的西装,系着浅灰色的领带,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致辞。他说:“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举办13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届博览会是‘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活动之一,北京的奥运筹办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深信2008年奥运会定将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北京的天气热,北京老百姓对奥运的热情更热。”
萨马兰奇先生热情地为开幕式剪彩,我为他拍摄了几张致辞并剪彩的照片。他很热情,也很平易近人,就是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我得知他不仅喜欢奥林匹克运动,而且酷爱奥林匹克收藏,国际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就是由他亲自发起的,是全球范围内最权威、最齐全的有关奥林匹克收藏品的盛会。
我还拍摄了各国嘉宾前来参加盛会的照片,盛会所涉及的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开幕式后,萨马兰奇先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可口可乐奥运收藏品展区,我见缝插针拍摄了可口可乐展区的珍贵照片。
在萨马兰奇先生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成功地将奥林匹克运动打造成包容、普世、无歧视的运动,使奥运会成为公平的竞技场,他把一生奉献给了体育和奥林匹克事业,献给了世界和平和发展。萨马兰奇先生是奥运理念和价值的革新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者。
参观奥林匹克国际收藏展时,我切身感到奥林匹克源于西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腊的思想。每一枚纪念章、每一张首日封、每一个纪念品上都打上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烙印。这届国际奥林匹克收藏展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我把目光再次投向萨马兰奇,那天会场并不豪华,展厅并不宽阔,我担心群众蜂拥而至会不会挤伤了他,但是87岁高龄的萨马兰奇先生依然热情地参与活动,为奥林匹克加油鼓劲。萨马兰奇先生曾经29次访问中国,在中国收获了爱和友谊。他是一位热爱中国的西班牙老人,在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不仅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也为中国融入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为中国摘得首枚奥运会金牌,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他颁奖;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也曾亲口向我讲述萨马兰奇先生对她的关心,萨马兰奇不仅给她颁奖,还亲切地拍了拍她,仿佛爷爷对孙女般的疼爱。萨马兰奇先生的和蔼真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萨马兰奇先生的启发,我也开始关注奥林匹克收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我的书房里摆放着萨马兰奇诞辰100周年雕像纪念章,萨马兰奇先生的微笑透着慈祥、安宁与温暖。为了缅怀萨马兰奇先生,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出品了限量版《萨马兰奇诞辰100周年纪念章》,正面为萨马兰奇先生肖像,背面由奥林匹克会旗、胜利女神、橄榄花枝等元素组成。纪念章材质为黄铜,直径80毫米,编号发行。我收藏的那枚纪念章编号为149号,系国际奥委会朋友赠送。
2007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应邀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暨北京奥运国际论坛,亲眼看到萨马兰奇先生身穿深灰色的西装入场, 他步伐缓慢而沉稳,当他经过我身边时,我与他只有一米的距离,端着照相机近距离地从侧面给他抓拍了照片,清晰地勾勒出他的面部线条和轮廓,这是一张珍贵的人物肖像照片。
他走上主席台,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等人一道坐在主席台上。论坛的主题是“奥林匹克: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和谐世界”,他戴着耳机,静静地倾听着大家发言的同传翻译。会议期间,有人向他赠送了自己绘制的巨幅萨马兰奇肖像,他接过画像,高兴地笑起来。我觉得他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这些精彩的瞬间都被我的镜头捕捉到了。
萨马兰奇先生曾亲手颁发中国在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中国1979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及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做出重大贡献。他出生和逝世都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享年89岁。中国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永远铭记在心。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时,我应邀出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前的盛典,亲眼看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胡安·安东尼奥·小萨马兰奇与运动员、演员一道启动倒计时装置。
2021年秋天,当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我采访了萨马兰奇先生的儿子小萨马兰奇。小萨马兰奇于1959年出生,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工业工程师学位,是一名会计师。他热爱体育,从事过滑雪、高尔夫球、体操、网球等运动,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的发起人。
我问道:“尊敬的萨马兰奇先生,请问疫情下的奥林匹克运动如何发展?国际奥委会对今后奥运会有什么改革创新计划?”
他说:“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向世界表明,在当前的疫情大流行中举办奥运会是可能的。有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世界上的运动员可以团结起来,安全地参加体育比赛。
“作为我们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所做准备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确保奥运会能够适应疫情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了50多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些措施是2014年12月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一部分引入的改革措施的延续,目的是使奥运会更灵活、更可持续、更简单地组织并更好地适应其东道国的需求。
“最近,随着《奥林匹克2020+5议程》的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塑造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主要趋势包括团结、数字化、可持续性、公信力以及经济的金融方面的韧性。”
我又问道:“北京冬奥会可以从2020年东京奥运会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和启示?”
他回答:“在整个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以及东京2020年、巴黎2024年、米兰科蒂纳2026年和洛杉矶2028年组委会的代表都参加了国际奥委会的奥运体验计划(GEP)。该计划的重点是主运营中心、场馆运营、体育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运营,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运营等。它是国际奥委会长期‘信息、知识和学习(IKL)’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为即将举行夏季或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方提供关于奥运会规划、举办、会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我们已经收到了参加该计划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团队的非常积极的反馈。我相信,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将吸收他们在东京学到的经验并加以改进,以进一步完善他们关于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
我继续问道:“您对中国举办冬奥会有什么期待,如何评价中国筹办冬奥会?”
他热情地说:“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进展顺利,将于2022年2月4日举行开幕式。
“所有比赛场馆都已完工,2021年10月至12月将举行一系列测试活动,以进一步测试它们。许多非竞赛场馆,如主运营中心(MOC)和奥林匹克运输指挥中心(OTC),均已经投入使用,而主媒体中心(MMC)和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ZBC)已正式移交给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
“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馆,包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使用的场馆。一些冰上项目,包括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和冰壶,将在2008年奥运会使用过的场地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将再次在有 ‘鸟巢’之称的标志性国家体育场举行。
“所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开幕之前,组委会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会后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
“中国人参与冬季运动的人数创下了新高。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朝着让中国3亿人参与冬季运动的方向前进。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仅在2018—2019赛季,中国(大陆地区)就有2.24亿人参与了冬季运动。中国(大陆地区)现在共有654个标准冰场,自2015年以来增加了317%,还有803个室内和室外滑雪场,自2015年以来增加了41%。”
小萨马兰奇先生和父亲一样对中国充满感情,尽管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东京残奥会期间他十分繁忙,仍然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欣然接受我的采访,他觉得自己家三代的人生都和中国紧紧相连,能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萨马兰奇家族的巨大荣誉。
小萨马兰奇还说道:“我的父亲在领导奥林匹克运动的21年中,将奥林匹克理想融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和萨拉热窝冬奥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林匹克价值通过不断革新而被现代世界所接纳,即更加崇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这些革新起源于1981年的巴登—巴登奥林匹克大会,那届大会最主要的成果是使运动员可以参与到未来的体育改革过程中。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 · 巴赫就是当年的奥运冠军之一(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击剑比赛)。巴赫当时被选入的运动员小组,也就是现在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最重要的核心机构——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的雏形。”
在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的日子里,我格外怀念老萨马兰奇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22年大年初六到北京图书大厦出席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冬奥》新书分享会,我路过德胜门,眼前又晃动着萨马兰奇的身影。我常常想假如萨马兰奇先生还活着会是怎样,他能够想到北京会成为“双奥之城”吗?他还会为中国运动员颁奖吗?他还会收藏北京冬奥会的纪念品吗?尽管他已经长眠,但是他的儿子小萨马兰奇先生秉承了父亲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全力以赴地支持中国办冬奥会,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液。中国比当年漂亮多了,又增加了很多奥运新地标,冰雪运动在蓬蓬勃勃地展开。这一切,相信老萨马兰奇先生在天堂都会看到。
每当我看到老萨马兰奇先生的雕像,就会想起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慈祥、平易近人、人格魅力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