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中国是竞技体育强于大众体育的国家,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体育观念和体育行动的进步。双奥之城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中国人的体育观念,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手拉手协调发展,在运动场地、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方面齐头并进,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科技亮点。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拿了金牌总数第二,但是我们的群众体育开展得如何,全民健身排在世界第几位呢?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两座桥头堡,有了这两座桥头堡,中国体育事业这座金桥才能壮丽辉煌。
体育比赛的根本精神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金牌总数和人民体质应该双赢。现在,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健身已经成为中国人继衣食住行后的第五大需求。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在全国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老百姓真是周周有锻炼,月月有活动,年年有提高。随着迎奥运脚步的邻近,中国人中的体育人口像加热后的水银柱直线上升。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体育人口的概念是:每周不少于3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不少于30分钟,每次的运动强度在中度以上。据统计:1995年,中国的体育人口为11.5%;2001年,中国的体育人口为33%;2021年底,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37.2%。
2022年中国体育人口达4.4亿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北京市参与健身的市民大多在两个时段,中老年人群相对集中在早晨7点至9点(晨练)及晚上的7点至8点(散步),分散在全市几千个晨晚练辅导站;中青年多在晚上,集中在健身房和体育馆。双休日和节假日是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多的运动项目是登山、打球、游泳。长跑运动、骑行和广场舞也成为主要健身项目。北京市定时参加锻炼的市民每天约有百万人次。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事业腾飞的一翼,社会体育是以群众参加的广泛性为特色的。中国人管全民健身叫作群众体育,毛泽东同志就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体育是一种文化和观念,运动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毛泽东酷爱运动,早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他认为体育的目的不仅是强筋骨,还在于强意志;不仅在于养生,还在于卫国。力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经常进行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登山、露宿、远足等活动,还自创了“六段锦”体操来锻炼身体。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
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将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带入奥运会。奥运会是各国体育运动项目的融会,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大冲撞、大交流、大融合。体育运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酵母。
奥运会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育意识,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最高追求。体育运动是为大众服务的,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固然是中国体育的追求目标,但奥运会惠及于民、促进全民健身更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人生犹如马拉松
给儿子报名参加2007年秋天的“全日空”杯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他脱口而出:“妈,我行吗?”
我反唇相讥:“你妈都行,你有什么不行的?”
儿子扑哧一声笑了:“妈,您要是行,我肯定行!”
我说:“先别吹牛,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儿子乖乖地跑了一大圈,回来气喘吁吁地念叨:“妈,我今天跑了8公里,还真有点累。”
我说:“那当然,你以为马拉松运动员都是吃干饭的呢?”
眼看着第二天早上就要跑马拉松了,星期六晚上我一个劲儿地叮嘱儿子:“把运动服、鞋、胸牌和别针准备好,别吃柿子等凉东西以免闹肚子,晚上早点睡……”
作者参加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
儿子调侃道:“妈,马拉松有什么呀,您怎么有点儿紧张?您这个人肯定当不了运动员,要让您参加奥运会比赛,心理素质太差,有实力也发挥不出来。”
我说:“我们这代人和你们不一样,我是认真惯了,凡事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尽全力干好。”
儿子不服气地说:“我没说不干好,就是没必要那么当回事。”
我说:“你把手机和闹钟都定好时,明天5点起床。咱们5点50分必须赶到健身俱乐部,从那里出发到奥体中心。”
2007年10月21日凌晨4点50分,我准时醒了。多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心里有事,保证准时醒来,比闹钟还准。我给儿子做好早餐,听着闹钟“嘀嗒”“嘀嗒”的响声,却舍不得叫醒酣睡的儿子。可又一寻思,不行啊,不叫醒他怎么赶路啊?
我心疼地叫醒了他,又叮嘱道:“你再眯几分钟吧,妈盯着表。”
走出家门,天空一片漆黑,星星眨着惺忪的睡眼神秘地冲着我们微笑。我发动汽车,风驰电掣般载着儿子向健身俱乐部驶去。黑夜中儿子一个劲儿地提醒我:“妈,您别超速,来得及。”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当我们6点半赶到奥体中心时,那里早已人头攒动。晨风凛冽,不少人披着塑料雨披御寒,还有人用塑料袋包裹着自己,模样非常滑稽。一支支队伍在一起合影留念。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对儿子说:“糟了,怎么参加马拉松赛的人都这么年轻,我是不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
儿子安慰我说:“妈,您别着急,我肯定能找到比您岁数大的。”
走了几步,突然看到一群中年人站在一起。儿子指着他们说:“看,他们就比您大。”
我定睛细看,只见这群由中青年组成的队伍精神焕发,他们手中举着的横幅上写着:“北京市抗癌协会明星俱乐部。”我内心腾起一阵热浪:“磊磊,你看抗癌协会的人都来了,他们都是癌症患者,却在向癌症挑战,这才是人生的强者!”
一轮旭日从东方升起,霞光满天,染红了天际。清华大学的队伍来了,北京大学的队伍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队伍来了,中国吉利大学的队伍来了,航空三院的队伍来了,惠普公司的队伍来了……一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队伍吸引了我的眼球,他们全副武装穿着运动服,在清晨5摄氏度的气温里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们仍然意气风发,谈笑风生。仔细打量,原来是一队日本长跑爱好者。
又过来一支队伍,清一色的男人全部是短打扮,举着小旗帜。我发现这些人身材挺拔,肌肉健美,精神矍铄,一定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他们在寒风中做赛前热身,一个劲儿地蹦跳着。仔细一看,他们举的是韩国国旗。看来,这是一支由韩国长跑爱好者组成的队伍。
秋天是北京的黄金季节,也是最适合跑马拉松的季节。天公作美,阳光灿烂,微风和煦,气候干爽。健身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帮我们看管衣物,8点15分,我们从奥体中心轻装前进。人太多了,跟随着众多的人流,我们先走了几十米才跑起来。扩音器里播放着高亢的音乐,队伍中有人披着雨披,有人戴着面具,路边的卡通人手举着“宝矿力水特”电解质补充饮料向我们招手致意。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随意,气氛非常热烈。耳边传来啦啦队的欢呼声,一位姑娘热情地冲我高喊:“大姐,加油!”
我顿时受到鼓舞,仿佛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路过主席台时,我看到台上的一群人在热情地向我们挥手致意。这大概是大赛的组织者和来宾,我向他们挥挥手,继续前进。出了奥体西门,我们按照组织者的引领向中华民族园跑去。我对儿子说:“你别管我,使劲儿往前跑。”
儿子仿佛没有听到,寸步不离地跟着我。路边站满了围观的市民和警察、志愿者,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水站和医疗点。跑在马路上,不时会听到素不相识的人冲我们喊:“加油!”
有了儿子的陪伴,有了众人的支持,我像一只上满了发条的闹钟,嘀嗒嘀嗒地跑个不停。北辰桥到了,“水立方”到了,“鸟巢”到了,网球中心到了,曲棍球场到了,射箭比赛场到了……这些地方我太熟悉了,两年来的奥运会采访,我不知多少次光顾这里,2007年春节就是在“鸟巢”和“水立方”度过的。旁边的会展中心击剑馆和射击馆,奥体中心里的英东游泳馆和奥体中心体育场,上个月搞现代五项比赛时,我刚刚采访过。眼看着奥运场馆群在曙光中崛起,我的心仿佛泡在了蜜罐里。
一支队伍高举着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地勘人盼奥运”,这无疑是石油界地质勘探人士打出的横幅。他们飞快地跑着,从他们兴高采烈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人民大众对奥运会发自内心的热切期盼。
路过“鸟巢”时,好多人停下脚步在那里拍照。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历年来都是在长安街举行,这次采用了全新的路线。调整后的路线体现了“穿越北京古老的历史,奔向未来的新北京”的主题。新线路不仅途经北京著名的元大都遗址,还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等多个奥运场馆。马拉松比赛和奥运场馆交相辉映在中国是破天荒第一次,也是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
我俩撒丫子向前奔跑,当我们绕过奥体北门、东门、西门,再次进入奥体中心时,我还储存有很多力量。不能留一手了,我飞快地向前冲刺,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我觉得轻松极了,舒服极了,爽快极了,那种参与奥运的快乐是不可言状的。
观众们向我竖起大拇指,还有人指着我儿子赞叹道:“你看这孩子多好,一直陪着他妈妈跑。”
健身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举起照相机,为我和儿子拍照。望着人们热情的笑脸,我不由得想起了34年前的一桩往事,那也是在一个金色的秋天,也是一次中长跑比赛:
1973年秋天,我们部队在北京房山举行军事大比武。我作为连队的中长跑越野赛选手参赛。大赛前夕本应养精蓄锐,可我们连偏偏要在大赛的前一天下午在总后大院修菜窖,而我又偏偏自告奋勇请战去修菜窖。事情就是那么寸,干活儿时一个女兵扔来一块砖头,不偏不倚正巧砸在我的右脚上。我疼得龇牙咧嘴,战友们也一个劲儿地埋怨连长:“孙晶岩是咱连的种子选手,你找谁修菜窖不行非让她去?这下可好,她脚砸伤了,咱连的冠军也泡汤了。”
连长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关切地问我:“文书,你还能跑吗?”
我咬紧牙关说:“当然能跑,轻伤不下火线!”
我们部队的大本营在房山,只有两个连队驻守在北京市。第二天凌晨,我们披星戴月乘卡车从北京市向房山进发。在卡车上站着颠簸了两个多钟头,终于到达了房山。大本营的选手以逸待劳,而我们经过长途跋涉已筋疲力尽。这是一次不对等的竞争,我的劣势一目了然。
我对身边的人说:“谁也不准把我脚受伤的消息泄露出去!”
那年头儿新兵蛋子买不起像样的运动鞋,就是买得起部队也不允许你穿。我上身穿着部队发的对襟绒衣,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绿军裤,脚蹬一双老式的鲇鱼头似的解放鞋,精神抖擞地站在跑道上,右脚脚趾却火辣辣地疼痛。
少女时代的我瘦得像棵豆芽菜,14岁入伍碰上缺油少盐的伙食,1.66米的个头,体重只有95斤。而我们部队的上百名女兵真是藏龙卧虎,强手如林,我一声不吭地盯着前方,心里寻思着出其不意后发制人。
发令枪响了,我箭一般冲了出去。一开始,我只是跑在中上游的水平,保持体力。啦啦队的助威声都献给了跑在前面的人,谁也没理会我这棵豆芽菜。当最后50米时,我像一头小豹子“嗖”地一下冲了出去,紧紧地黏住了运动健将。她使出浑身解数想甩掉我,但我却像牛皮糖似的越黏越紧,终于在撞线的一刹那超过她好几米。
当我跑到终点时,我们连的两个女兵热情地迎上前搀扶着我。我清楚地记得她俩的名字:河南兵邵月荣和上海兵章加宁。高音喇叭里传来这样的消息:女子800米中长跑冠军——八连的孙晶岩。
她俩高兴得又蹦又跳,那模样比她们自己得了冠军还高兴。我的腿一阵发软,坐在椅子上脱下鞋子,只见我的右脚大拇指肿得像个紫茄子,周围的几个脚趾也都淤血了。
我有生以来荣获的第一个冠军就是这样伴随着血水和汗水悄然而至。说实话,我的身体素质并不好,毫无体育细胞,我本不应该与体育冠军结缘。我的长跑成绩得益于我的母校——北京101中学。
体育是101中学的强项,我们的体育老师王寿生是北京市第一个特级体育教师。每天早晨和下午,母校大操场上都围满了锻炼的人群。101中毗邻圆明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带来了福音。体育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围着圆明园的福海长跑,一圈下来两三千米,开始我跑不上半圈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年下来,竟然也能毫不费力地跑两三圈了。我在班里最要好的女友伍志毅就曾经荣获北京市中学生田径比赛女子五项全能冠军。
14岁到了部队,我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我之所以能够夺得女子中长跑冠军和全团军械员手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三种枪射击总分冠军,不是因为我的身体素质好,而是因为我把体育运动当成对意志力的锻炼,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个军事动作。我觉得人的竞争说到底是意志力的竞争,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没有过人之处,但是“坚忍”二字颇为助力。人生犹如马拉松,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
体育是一种文化和观念,运动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真爽,明年咱俩还来跑。”
儿子说:“明年这时候我就在国外读书了。”
想到儿子即将远行,我一阵怅然,儿子安慰我说:“没事儿,我会在美国为您加油的!”
42公里全程马拉松的人还在奔跑。望着他们矫健的身影,我对儿子说:“这些人是强者,咱们应该仰慕强者,不妒强者,学习强者,赶超强者。”
儿子说:“妈,我刚才看到清华大学来了30多辆大轿车。”
我说:“对啊,这就是参与意识。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棒的理工科高等学府,他们不仅抓学习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清华大学一贯非常重视体育教学,这得益于中国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就倡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次奥运会志愿者,清华大学就做得很突出。年轻人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富有激情,关心他人,奉献社会。”
经过2小时8分零8秒的奔跑,肯尼亚7号选手内法特·金亚珠夺得了2007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男子组冠军,中国选手任龙云荣获男子组亚军,中国选手韩刚荣获男子组季军,第四名的桂冠也被肯尼亚选手摘取。
我对儿子说:“尽管国际马拉松比赛1981年就落地北京,1989年北京就有了女子国际马拉松比赛,可以前我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这项运动。自从撰写奥运长篇报告文学以来,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奥运精神的召唤,对奥运会有了深切的理解和感悟。我参加马拉松比赛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想亲身体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精神,没想到得到的远远大于失去的。人在跑步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物质叫作多巴胺,多巴胺能起到一种愉悦作用,所以我参赛后心灵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明年我还要参赛,路程还要加长,我会一直坚持跑下去,一方面是对我体能的测试,另一方面是对我意志的锻炼。”
儿子说:“对,您每天多跑100米,明年多跑一倍就很轻松。妈妈,我会永远陪伴您跑下去!”
为北京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2020年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早晨6点多钟,我赶到位于北京延庆的世园会门口,只见那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忙碌的志愿者、保安、服务人员已经上岗。世园会本应上午9点开门,为什么7点钟就有人入园?原来,北京冬奥组委举办的“奔向2022 绿色起跑 全民开动”2019国际奥林匹克日冬奥主题活动暨阿里巴巴北京世园会公益跑活动今天在这里展开。
几天来北京连续播报高温蓝色预警,今天的会场大清早就艳阳高照,又是一个桑拿天啊!
然而,天气再炎热高温,也没有北京市民渴望举办冬奥会的热情高。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前的主席台上,体育健儿带领大家做跑前热身操,活动开始了预热。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和《体育世界》主持人袁文栋走上台,他简要地介绍了活动规则和意义。大屏幕上播放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宣传片。
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积极倡导全社会低碳生活方式,创造奥运会碳普惠制的“北京案例”。这一活动也是中国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日分会场活动。
出席的北京市领导表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我国加快冰雪运动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契机。中央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把冬奥筹办与群众体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群众冰雪运动普及,促进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奥林匹克精神,紧紧围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特别是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在参与,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希望各界朋友们积极响应奥林匹克精神倡导,与我们紧密携手,深入落实绿色办奥理念,努力践行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各项措施,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为北京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在活动现场,环保人士、“北京榜样”代表贺玉凤、运动员代表王皓、阿里巴巴集团代表周天宇等人共同发出了低碳环保倡议。他们倡议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积极宣传普及绿色办奥理念和低碳环保知识,踊跃参与全民低碳行动,共同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为加快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近千名运动员、志愿者、文艺界人士、环保人士、市民、体育爱好者身穿白色的运动服开始奔跑,我近距离看到他们在北京世园会的跑道上挥洒汗水,用奔跑来支持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的目标。
体育意味着文化和精神,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我参加过北京小马拉松赛;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我身穿运动服站在延庆世园会参加冬奥公益跑;2023年4月,我在江西省赣州市参加公益跑,上台演讲,打响奔跑发令枪,公益跑扫码捐款为赣州市上犹县农村学校捐赠体育用品,感到运动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深深地为国人的体育热情而感动。 两个奥运促进了中国人的体育意识,使得跑步和滑雪、滑冰的人群逐渐增多,这才是我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