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
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内涵,最直观的是看她的建筑。建筑是城市的眼睛,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饭店、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工人体育场十大建筑是中华儿女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奉献的最好的礼物。周恩来总理曾经热情地称赞:“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她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时至今日,除老的华侨大厦拆除外,其余九大建筑仍然以美观大气的英姿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恒久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旧城中轴线延长,使旧城的传统格局得到进一步发展。1952年、1958年和1976年分别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三次大的改建,形成了今天广场的面貌。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中轴线就是她几百年城市发展的灵魂,记录着老北京的历史。
要想了解北京的城市规划,就要了解这条中轴线。她是北京城的脊梁骨,是北京城的核心。1957年,北京城拆除了永定门,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就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说:“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这条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奥林匹克主场馆究竟建在何处?早在1998年底,为了促进第二次申奥成功,北京市政府就开始进行奥林匹克公园选址规划。在入选的13个方案中,初选了3个方案:一是北郊方案,就是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主场馆的位置;二是东南四环方案,在东南四环和京津塘快速路交叉口的东南角;三是南城方案,就是亦庄北京经济开发区及其发展用地。
北京市政府、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组织专家对几个方案进行了论证。一派主张建在南城,南城经济发展较弱应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奥运场馆建在南城有利于南北平衡;另一派主张建在北城,理由是北郊是北京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现有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较完善,建设规划自成一体,社区发展成熟,有建设基础。奥体中心、中华民族园等文化体育设施及周围的绿化为这个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奥运场馆要充分考虑到赛后再利用问题。奥运主场馆邻近北四环,人口密集,人们会经常去健身娱乐,奥运会场馆能尽快回收成本,创造效益。
奥运场馆建设是对城市规划的挑战。究竟是建在南城还是北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奥运会使全新的城市景观代替原有景观,带来城市进步。规划师和设计师必须本着对这块土地未来发展命运负责的态度,对赛后土地及场馆的利用深思熟虑。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1999年12月9日,北京市政府专题会议将奥运会主场馆、奥运村和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选址确定在北郊北中轴线一带。
奥林匹克公园在北郊选址就确定了公园与北京古老的中轴线的密切关系。北京奥运场馆规划以中轴线为主。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奥林匹克公园等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都位于中轴线往北的延伸带。
北京的中轴线有700多年历史,早在元朝建都时,北京就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轴线布局。很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都依傍着这条中轴线,如今,奥运场馆也放在这条中轴线的延伸带上,北京市政府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奥林匹克公园总用地1215公顷,集中了11项奥运比赛和10个奥运场馆。还包括奥运村、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和主新闻中心等重要设施。
建筑是城市的眼睛,当世界几十亿双眼睛投向中国时,我们究竟要让世界看到什么?
建筑具有双重性,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创作。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文化理念、美学理念、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飞跃的时代,建筑的多元化就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灿烂的世界文化是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组成的,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要表现出其地方特性,既丰富多彩,又和而不同。建筑是建筑师的杰作,也是建筑师文化观念的诠释。建筑师的文化根基和建筑素养决定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一支全新的建筑大军正在雄心勃勃地改变着首都北京的面貌。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吸引了全世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视线。
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艺术家和工程师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北京,为地球上最大的“鸟巢”添砖加瓦。这个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的奥运主会场标志着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体育大国。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将更紧密地融入全球体系。奥运主会场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个趋势。
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中,12个是新建场馆,11个是需要改造的现有场馆,另有8个是临时场馆。北京奥运会全部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在2008年5月前完工。
奥运会对于旅游业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专家们对海外旅游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国旅游偏好的价值排序依次是:名胜古迹、文化艺术、地理山川、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和游艺娱乐。对于北京的名胜古迹,最具有吸引力的是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在文化艺术方面,对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武术、园林建筑、杂技、服装服饰、瓷器、玉器感兴趣;北京、上海和拉萨成为海外公众最向往的内地城市。
筹办、举办奥运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始终将举办奥运会融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双奥场馆服务于民,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北京奥运会,北京建造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北京射击馆、奥林匹克公园等奥运建筑。
北京冬奥会,中国有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建造了“冰丝带”“雪如意”“雪飞天”“雪飞燕”“雪游龙”“冰玉环”等多个奥运场馆,建造了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这些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十分丰富。北京奥运场馆既服务赛事,又服务全民健身;既服务会展,又服务旅游休闲。“鸟巢”经常举办各种演唱会等活动;“水立方”向市民开放可以游泳;“冰立方”可以打冰壶;“冰丝带”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以走进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经济场馆,体验“最快的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桑拿天”滑冰的乐趣,北京市民有了两个奥林匹克公园。
延庆区打出“冬奥、世园、长城”三张名片,全力保障冬奥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既满足赛会需求,又着眼赛后利用,努力将冬奥赛场打造成为国际大型赛事举办地、国际知名的冬奥遗产旅游胜地和冰雪运动体验基地。延庆组建海陀农民滑雪队等群众性体育组织,组建了青少年短道速滑队,2.4万名中小学生掌握了冰雪技能。
2022年8月8日是我国第14个“全民健身日”。为了宣传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国家速滑馆于8月8日上午9点举行“全民乐享‘冰丝带’,健康生活滑起来”主题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市区县青少年短道速滑代表队和北京市短道速滑代表队约100名青少年队员参加。通过陆地热身训练和冰上训练展示,向更多青少年和市民展现滑冰运动的竞技魅力,鼓励全民参与运动健身,享受滑冰乐趣。速度滑冰女子500米世界冠军获得者、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等作为特邀嘉宾来到活动现场,与青少年队员教学交流,宣讲滑冰知识及冰雪文化,普及推广滑冰运动。
国际滑冰联盟(ISU)已正式宣布卓越中心落户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成为世界滑冰运动的国际交往中心、培训中心、训练中心。在为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最专业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滑冰运动在中国更好地推广普及,助推全民健身积极发展。
民革朝阳区委秘书长赵鹏说:“冬奥时去‘冰丝带’观赛,场馆开放后也去现场上冰,‘冰丝带’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旅游属性的标杆性打卡地。因为冬奥盛会,我和7岁的女儿都成了冰雪运动爱好者,到‘冰丝带’打卡后,我建议要强化其‘打卡地’属性,需要丰富场馆内及场馆周边的餐饮、娱乐、亲子、展览等业态,提升大众的打卡获得感。”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发展研究部的杨怀恺说:“奥运之后的十余年,奥林匹克中心区接待中外游客超5亿人次,举办大型活动10500余场次,其中国际活动占比达到12%。从夏奥遗产到冬奥遗产,应积极释放‘双奥’ 品牌效应,要丰富园区旅游项目展示内容,引进更多的赛演项目,鼓励推出‘双奥’主题旅游体验线路、主题展览、主题演出等文化旅游项目,延伸体育服务产业链,做好双奥文创衍生品的开发,鼓励开发‘双奥’主题概念的体育培训、体育旅游健身休闲产品,打造‘双奥’主题书店、商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等文化设施,盘活园区存量空间资源,打造标杆性项目,扩大‘双奥’场馆品牌影响力。”
8月8日对国家游泳中心、对北京、对中国体育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历史时刻。“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选在这个时间正式开放,也代表了无论作为“水立方”还是“冰立方”从未忘记向广大市民提供一流体育文化服务的初心。国家游泳中心为大众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兑现双奥场馆造福人民的承诺。国家游泳中心自2008年1月正式建成以来,一直被亲切地称为“水立方”。在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水立方”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成为令全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国际一流水上运动场馆。2022年2月,北京迎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水立方”华丽转身,贡献出奥运场馆改建的“中国方案”,以“冰立方” 的身份承接了冬奥会冰壶赛事活动。
在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障任务后,国家游泳中心一直紧抓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为场馆分阶段有序向公众开放做好全方位准备。馆内嬉水乐园和冬奥特许商品零售店率先恢复运营,满足公众的消暑需求。2022年7月21日,国家游泳中心霍英东厅(热身池)开启游泳培训业务试运营。经过冬奥改造的霍英东厅(热身池)对场馆智慧游泳系统进行了全新升级,游客只需携带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入场、更衣、游泳、淋浴、出场的全流程体验。
随着冰上运动中心的开放,“水立方”正式完成升级,成为“水冰双驱”的“水立方+冰立方”,为双奥场馆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驱动力。
“水立方”南广场地下建有冰场,称为“‘水立方’冰上运动中心”,方便老百姓去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