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访杨扬

跨越时空访杨扬

2022年2月23日,我应邀观看电影《我心飞扬》首映式。这是一部根据滑冰运动员杨扬的事迹改编的电影,由杨扬、辛庆山担任顾问,看着电影画面,一幕幕往事在我记忆的荧光屏前闪现。

2007年,杨扬约我到她家采访,我大清早驱车来到她居住小区的会所,过了片刻,她扎着马尾辫带着风走来,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1975年8月24日,一个女婴出生在黑龙江省汤原县,妈妈给她取名为杨冰心,爸爸说还是叫杨扬吧,给咱杨家光宗耀祖,名扬天下。

汤原县二小的体育老师发现她是块滑冰的好材料,把她选调到少年业余体校集训。她8岁就离开了家,住在少年体校里,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练习滑冰。黑龙江的冬天非常寒冷,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她的脸冻得红扑扑的,眉毛、睫毛上全是霜,可她上了冰就兴奋,滑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结下一层汗碱。

1985年,她跟随爸爸来到七台河市,爸爸把她送进了滑冰队,由董延海任教练。七台河市主攻短道速滑,一圈有111.2米,4个人一组,共有25组,每轮取前两名晋级,看谁在最后冲刺时取胜。在董延海教练和孟庆余教练的指导下,她的能力逐渐得以展现,参加全国春芽杯滑冰大赛,获得接力第二名、个人第九名。

正当她在冰场崭露头角时,不幸得了胸膜炎,发高烧、咳嗽,人瘦得皮包骨。妈妈心疼地对女儿说:“闺女,奖你也拿了,咱不练了,回家吧。” 她倔强地说:“不,第九名算个啥奖,要拿就拿第一!”

别看13岁的杨扬长得又矮又小,性格却十分凶悍,边滑边叫唤。运动员只要滑冰时摔了跟头就没有好名次了。别的运动员摔了跟头就溜溜达达,她却爬起来一定要滑到终点。黑龙江省哈尔滨体校的金美玉教练发现杨扬虽然瘦弱,但是有毅力、耐力好、敢拼命,是棵好苗子,她被金美玉教练选中上了黑龙江省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7个孩子中她的条件是最差的。金教练办事认真,她欣赏杨扬的天赋,却对她要求严格。在金教练的调教下,她如虎添翼,从黑龙江省哈尔滨体校的最后一名变成了尖子选手。1991年3月,15岁的杨扬在北京参加全国滑冰冠军赛,荣获全国短道速滑3000米冠军。

18岁是一个女孩子最好的年龄,但是杨扬的18岁却遭遇了人生的重创,这一年要备战1994年冬奥会,9月杨扬被选调到北京国家集训队。正当此时,她的爸爸却不幸去世了,这对她打击很大,她把痛苦嚼碎咽进肚里,玩命地训练。教练安排滑100圈,她绝不滑99圈,队医劝她少练,她却越练越狠,她以为练得越多成绩提高越快,没想到欲速则不达,练得不科学只能适得其反。她的成绩从全国前5名一下子滑坡到全国前13名,整个集训队的队友都出征冬奥会,只有她被刷了下来。

作者和杨扬合影

她回到了哈尔滨,见到金美玉教练后无地自容。金教练热情地鼓励她,给她制订了科学的训练计划,侧重练3000米。在金教练的指导下,杨扬在1994年全国短道速滑赛中连夺3000米和1500米冠军。

1995年,国家短道速滑队成立,由吉林省教练辛庆山执掌帅印,此时,黑龙江省队的李琰退役,吉林省队的王春露、杨阳如日中天,如果黑龙江省队的杨扬落选,那么国家短道速滑队实际上就被吉林省队全包了。辛庆山不愿意走这步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选择杨扬都势在必行。

当时,杨扬进了国家短道速滑队,她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基础最差的一个。命运同她开了个大玩笑,她以最后一名的成绩勉勉强强入队,一开始训练成绩总是磕磕绊绊,她的毛病是爆发力不好,身体素质欠佳,为了攻克这个弱点,教练规定队员跑8组,4组背沙袋跑,4组不背沙袋跑,而她选择8组都背沙袋跑,出早操时她把所有的晨练项目都练一遍。

1995年冬天,国家短道速滑队移师哈尔滨,备战1996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在亚冬会全国选拔赛中,她荣获3000米、1500米、全国全能选拔赛三项冠军。

她在场下脾气温和慢条斯理,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微笑,可一上场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个劲儿地拍肩膀和大腿给自己鼓劲儿,脸上充满了舍我其谁的霸气。她的意志、品格、技术、风度征服了世界,扭转了韩国人在短道速滑长距离项目上一统天下的局面,连续6年荣获世锦赛冠军,创造了一个冰雪世界的神话。

盐湖城冬奥会开始了,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的比赛项目依次为1500米、500米、3000米接力、1000米。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是杨扬的强项,夺冠手拿把攥,可万万没想到她却马失前蹄,只拿了个第四。走出赛场,她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连走路都低着头。当时参赛的运动员有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四朵金花。袁伟民把4位女将召集起来,严肃地说:“杨扬你怎么搞的,怎么滑成这样?大家都发言谈谈看法。”

杨阳说:“我看她上场时精神状态就不对劲儿,我没有积极提醒她,是我不好。”

孙丹丹说:“都怪我,老说让她第一个拿金牌,给她压力太大。”

姐妹们都往自己身上揽责任,没有一个人埋怨她。听了大伙儿的发言,杨扬很感动。袁伟民语重心长地说:“杨扬,如果你能够把心里的小鬼儿揪出来,那么你还是杨扬!”

听了袁伟民的话,杨扬难过地哭了。女子1500米和500米比赛之间相隔两天,在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她突然拿了把剪刀一反常态递给队友杨阳说:“来,帮我把头发铰了。”

杨阳拿着剪刀诧异地问道:“你真铰啊?”

她虎着脸说:“铰!”

杨阳把她的马尾辫剪了一截,她又拿起指甲刀剪了指甲,心里寻思着:杨扬,你已经没有运气了,只能靠两条腿冲出好的道次。你要把所有的侥幸心理全抛光,把所有的后路堵死,一门心思往前闯!

预赛中她抽签抽了4道,也是最差的道次,但她微微一笑:谁让你把头发铰了,这就是你的命,你不要靠运气,要背水一战!

决赛开始了,她穿着一身黑色的运动服上场,整整4圈半的赛程,她越滑越快,越滑越猛,像一只黑色的飞燕在冰场翱翔,似一道黑色的闪电在赛场划过,她终于击败了所有对手,一举夺魁。

在以往的冬奥会上,金牌一次又一次与中国冰雪健儿擦肩而过,杨扬的这枚金牌意义非凡,她创造了中国人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使中国提升了在世界冰雪运动中的地位。

第四场比赛是女子1000米。2月23日晚,杨扬和杨阳顺利地连过三关,取得了决赛权。在总共9圈的比赛中,杨阳大部分时间处于领先地位,杨扬紧随其后,两位女将在打一个新战术,一个带一个跟,死死地封住对手。距离终点还有2圈多的时候,韩国队员高基玄猛然加速超越杨阳,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杨扬果断地抢前两步,占据了领先位置,并且一直将优势保持到终点。16岁的韩国姑娘年轻气盛,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比对手大11岁的杨扬要想当领头雁,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体力啊!可杨扬是一个夺冠欲望极强的运动员,从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也要玩命拼搏。她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最终以1分36秒391的成绩夺冠;高基玄以0.036秒之差屈居亚军;杨阳以1分37秒008获得季军。盐湖城是杨扬的福地,她力挫群雄,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两枚金牌。她激动地说:“中国万岁……我感觉好极了!”

2002年是杨扬的福年,她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在同年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杨扬一举夺得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以及个人全能4枚金牌,并且实现了个人全能项目上的六连冠。在整个运动生涯里,杨扬一共获得59个世界冠军,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冰上运动员。

短道速滑需要意志,更需要天赋。杨扬对中国的冰雪运动一往情深,还担任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她全力以赴把中国的冰雪运动推上一个新台阶。

杨扬觉得冬奥会带来的溢出效应在经济、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方面都有体现,这也逐步成为一种现象:于经济而言,冬奥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为三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于体育事业而言,为普通群众了解冬季运动项目打开了一扇窗,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助力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于文化而言,冬奥会正成为一个载体,一张亮丽的名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墨加彩。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为世界贡献非常多的奥运遗产。我们要在国际视野下,呈现中国蓬勃发展的盎然生机,通过讲述我们的梦想,呈现人性的光辉,让世界看到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贡献,从而影响世界。

北京冬奥会的筹备过程就是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的过程,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们的冰雪运动项目正在迅速走进百姓的生活。比如中国的中小学生都要参与“一冰”或“一雪”运动。从全国范围来说,很多中小学校也成了冰雪特色学校。冰雪产业和冰雪推广本来就应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中国的冰雪运动底子薄,这是我们的弱项。但在冬奥会筹备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把劣势变为优势。“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普及推广冬奥项目的强大动力。要以冰雪产业发展助推冰雪事业发展,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杨扬退役后面临多项选择,一是当大学老师,二是在国家体育总局体制内当正处级干部,三是到国际奥委会工作。她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作为国际滑联理事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反兴奋剂委员会成员、妇女委员会委员,她愿意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1年,杨扬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18年后,她以运动员为中心制订防疫计划,欢迎全世界运动员来中国比赛。

2021年4月2日,我从哈尔滨乘坐一宿绿皮火车抵达七台河市,我身背相机站在七台河市会场嘉宾位置,黑龙江省体育局的朋友对我说:“孙老师,我们的摄影记者没有赶上车,麻烦您给我们多拍点照片发稿用。”

我心领神会立刻转换身份,从嘉宾变成了手拿照相机的摄影记者。我拍摄了主会场照片,又走进七台河市冠军馆。乘坐电梯时,看到身穿白色运动服的杨扬兴奋地望着电梯玻璃窗外的景色赞叹不已:“家乡变化太大了!”

我陪同杨扬登上七台河市冠军楼,里面陈列着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张杰、李红爽、刘秋宏等4个冬奥冠军和7个世界冠军的照片和奖牌。当年,杨扬从佳木斯市汤原县到七台河学习滑冰是她命运的转折点,自从杨扬到了七台河滑冰队,她的妈妈姜帆说:“这个孩子不用我养了。”

杨扬带着女儿参观,她的女儿指着一张董延海教练与杨扬等小队员的合影问道:“这是你吗?” 我立刻抢拍了这个镜头,杨扬怀着女儿时开启了申奥之旅,她女儿6岁了,穿着一件漂亮的粉色毛衣,格外洋气。时代不同了,杨扬当年身穿一件黑衣服,留着娃娃头,活脱脱一个假小子的模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使得她自强不息,正是孟庆余教练和董延海教练把她领上了短道速滑冬奥冠军之路。

杨扬向七台河市冠军馆赠送她当年获得的冬奥冠军、世界冠军奖牌的复制品。她是个有心人,时而专注地看着展柜中的展品,时而饶有兴味地盯着墙上的照片,时而举起手机拍照,心永远向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们走进孟庆余小屋,墙皮已经斑驳脱落了,墙上挂着当年孟庆余教练荣获的奖状、在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的训练示意图、结婚镜子,屋里放着一个黄色的旧大立柜,上面有陈旧的棕色箱子,一辆旧自行车、一个带烟筒的蜂窝煤炉子、一个脸盆架、一张桌子。杨扬看得很仔细,我把小屋的内景和杨扬的表情统统拍摄进我的照相机。

七台河市走出了11个世界冠军和4个冬奥冠军,七台河是名副其实的冠军之乡。如今,功成名就的杨扬返回七台河,给家乡的小滑冰队员捐赠了150 套运动服,与小运动员们热情地合影,鼓励他们好好训练,为国争光。在七台河冰上基地,我看到杨扬与短道速滑的小队员在一起,小队员向她献花。杨扬接过鲜花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当世界冠军。”

杨扬坐在椅子上换冰刀鞋,我抓拍了她的黑色的冰刀鞋,这双鞋质量很好。滑冰时鞋子好坏至关重要,当年她当运动员时国产冰刀鞋不过关,队员们纷纷向父母要钱买进口冰刀鞋,而杨扬却没有向家里要钱,她知道父亲不在了,母亲开照相馆,还要拉扯妹妹不容易,她想等以后拿了好成绩自己买。

孩子们穿上冰刀鞋开始滑冰。杨扬问道:“谁能告诉我滑冰怎样才能产生速度,怎样减少风的阻力?”

孩子们七嘴八舌,杨扬说:“蹬冰时间延长,蹬冰力量大,才能产生速度。滑行时要压低身体,这样才能减少阻力。你们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滑冰馆训练。基本功要打牢,你们一定要分清‘要我练’和‘我要练’的关系,‘要我练’是按照教练的计划去练,只要达到他的要求让他满意就行;还有一种是‘我要练’,比如我就分析我的优势在哪里,领滑能力强,但是我的弱点是超越能力差,在体力好的时候要快点滑,加强超越能力和专题训练。我擅长中长距离滑冰,同样滑3000米,我把3000米变成3个1000米,合理分配体能,还剩9圈时,我要练习超越,带着目标和计划去滑。如果应付教练去完成任务滑就会很累,要有‘我要练’的意识,每天给自己增加训练难度,我要看教练对我制订的一周训练计划,今天练速度,明天练耐力,要有主动训练的能力,‘我要练’和‘要我练’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你们好好练,希望以后在国际短道速滑大赛中见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