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

奥运场馆的赛后再利用

现代社会,奥运会不仅仅是国际体育竞技的舞台,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乃至对举办国整个的国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奥运会能否让举办国旧貌变新颜,关键取决于奥运会结束后场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过程中存在奢华成风、规划不够、投资规模过大、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大等难题。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多数举办城市都力求将奥运会办成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求大求全,场馆建设规格普遍较高。

由于奥运会超标准建设,使得悉尼和雅典在奥运会结束后在奥运场馆运营管理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悉尼本来人就少,奥运会场馆又大多建在远郊区,哪个居民会长年累月乘火车去健身?哪个球队愿意不远万里去比赛?所以悉尼的奥运场馆赛后大多空闲搁置,奥林匹克公园在2003—2004年度亏损8539万澳元,其中澳大利亚体育场亏损达2400万澳元。

很多举办城市在奥运场馆建设中规划不够,尤其对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和需求考虑不足。一些举办城市由于缺乏奥运会场馆建设运作经验,没有将奥运场馆的建设和赛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奥运场馆建设费用超出预算,赛后利用非常困难。

1976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奥申委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提出,将奥运会办会的预算控制在1.24亿美元,然而最终的支出超过15亿美元。蒙特利尔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从1973年开始兴建,1975年蒙特利尔建筑工人举行了长达6个月的大罢工,严重影响了工期。1976年奥运会开幕时,主体育场还没有建好,许多原定在主体育场举行的活动和比赛不得不改在临时场地进行。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不够周全,尤其场馆的建设支出、场馆的赛后利用、场馆建设工期等方面存在巨大问题。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奥运会运营和其他相关支出达120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了以往历届奥运会的经费支出。

奥运会场馆经营管理难度很大,多数举办城市在奥运场馆赛后维护上都长期亏损。由于奥运场馆主要用于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成了“老大难”。经营和开发奥运场馆赛后资源是每个主办城市都面临的重大挑战。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的2003年奥林匹克公园的运营管理亏损8539万澳元,虽然政府补贴了7045万澳元,但仍然亏损1495万澳元。

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在奥运会结束后,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平均达到3000万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尽管规模较小,但奥运会结束后每年的维护费用也超过800万美元。

2004年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其中一半以上与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有关。奥运会场馆主要集中在举办城市,1972年以来,除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外,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奥运会场馆建设。这些资金多数由举办城市政府承担。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没有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奥运会场馆建设?这恐怕与美国人的心态有关。他们举办过三届奥运会,是世界上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国家。我曾经问过美国朋友:“当奥运会在你们国家举办时,你们是什么心态?”他们耸了耸肩说:“办就办呗,我们没当回事。”

北京的奥运会场馆是目前国际上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群,未来将面临十分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大型体育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扩大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收入是大型体育场馆最大的收入渠道,能否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将决定北京奥运会场馆经营的成败。

中国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正在吸引全球的目光。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正在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引擎。北京作为我国的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和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文体活动将层出不穷,为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此外,奥运会的资金收入、豪华包厢收入、冠名权收入、门票收入、广告收入、永久性座席收入、食品饮料及吧台收入、停车场收入、健身房收入等,都是我们可供经营的资产。

奥运会结束后,各国的奥运会场馆的运营以组织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政治活动为主。汉城奥运会结束以后,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一个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娱乐中心。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在建设阶段就被定位为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集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商贸、科教于一体的大型活动中心,使公园成为澳大利亚体育第一基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使用39个场馆,分布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场馆中的7个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范围内,其中使用了多个2008年夏奥会的场馆,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会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成“冰立方”举办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国家体育馆举办男子冰球、冰橇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举办女子冰球比赛;首都体育馆举办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比赛。新建场馆也从开始就考虑到赛后再利用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能够重复利用许多体育场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的闪光点。这些场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冬季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做法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样板,为场馆的长期运营提供了方案,树立了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建筑精品到赛后连续多年自主盈利,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公认的典范。通过多项创新技术的运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既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所有新建、改造场馆和设施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雪如意”将融化雪水回收存储用于再造雪;从筹备之初就充分考虑所有场馆的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遗产、4个利用土地遗产。五棵松体育中心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场和篮球场的转换。在废弃工业园区“变身”的首钢园区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地说:“谈到可持续发展,你只需要在这里看一看。”“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