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石嘴山因贺兰山脉与黄河交汇之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古称“石嘴子”。石嘴山位于宁夏北部,黄河流经市域108千米,总面积5310平方千米,人口75万余人。
石嘴山是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开发技术和传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留下了数量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以岩画、长城、古渠遗存等为典型代表,传承着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先后有多个民族兴起,这里的贺兰山岩画,堪称世界之宝,特别是彩色岩画更是国内罕见的珍品,它们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我们的先民数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以及复杂的心路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早期人类在石嘴山地区的活动和农业萌芽,滋生了享誉世界的引黄古灌区灌溉工程,成就了富饶美丽的“塞上江南”,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地域历史文化内涵。这里唐徕渠、惠农渠、昌润渠沟渠纵横,得黄河“灌溉之利”,为历代移民开发提供了自流灌溉特殊的便利条件,移民文化伴随着黄河农业文明的推进,美丽富庶的景象印证着农业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显示出了深厚独特的文化价值,培育出闪耀着灿烂黄河文化光辉的亮丽品牌。
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历史典籍记载中的石嘴山民间故事最早当数《搜神记》中记载的“天雨肉”。《搜神记》卷六记载:“汉桓帝建和三年(149年)秋七月,北地廉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厚重的文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遗产,这是我们先辈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结晶,是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它源于人民,喜闻乐见,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从而成为本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曲折感人。有的作品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使人受益匪浅;有的作品故事内容独特生动,方言土语浓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民间流传久远的作品,充满了质朴清新的气息,听着有趣,读来上口,饶有味道,非常亲切,能深切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是植根于我们心灵的苍穹。诸如《不见黄河心不干》《黄河与石嘴山的传说》《贺兰山的传说》《沙湖的传说》《四渠总龙王》《俞翰林》等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形象的语言叙述,不仅使人了解了风物古迹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得到了不少史地方面的知识。石嘴山民间故事深深根植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当地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这些民间故事里有很多回汉团结、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反映农耕社会缩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的生产发展以及习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黄河民间故事·宁夏石嘴山篇》的出版,对于存史、资政、育人,以及宣传、旅游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价值,也定将对当地的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金泉
2021年9月
*作者系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