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翰林的传说

俞翰林的传说

相传清代,有一年夏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骤然间,从天上飞下一条龙来,落在平罗县的昌润渠旁,顿时土地陷落,黑水翻卷,周围的百姓惊恐万状。顷刻,风停雨住,大水汇集坑内。龙在坑内旋转一圈后便销声匿迹了。此后,人们纷纷议论,将有贵人出现。

昌润渠边住着一户姓俞的人家,是从安徽逃荒而来的。那天,这家正给孩儿俞德渊过生日。德渊长到八岁,沉默寡言,但资质聪明,父母节衣缩食,送孩儿到附近私塾读书。

德渊生得头大耳垂,浓眉大眼,双目有神。老师见到德渊的长相,不由得惊奇!心里暗暗思忖道:“这孩儿将来必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于是二话未说就收下了。

这个贫苦人家的孩子,起早贪黑,勤奋学习,第一年学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天刚蒙蒙亮,老师就听到德渊琅琅的读书声,中午大家休息,德渊还在写作文,夜幕降临,其他学生回家了,德渊还在练字。

德渊家离学堂足有五里路远,每天最早到学堂的就是他。老师思谋:“为什么他家离学堂这么远,他来得又这么早?其中必有奥妙。”

一天中午放学,老师悄悄地观察着德渊的行动。只见他躲躲闪闪地走向昌润渠沟。老师跟踪而去,原来德渊正拿着一块糠窝窝头,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师看到此景,心里不由得难过起来,于是就悄悄地返回屋内。

第二天,老师询问了乡邻四舍,才知道德渊家十分贫穷。学生也纷纷议论德渊学习勤苦,为人真诚。老师和师娘商量,决定供养德渊住在自己家里读书。

在老师的教养下,三年寒窗,德渊读完了四书、五经。他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还写得一笔好楷书。老师和师娘喜在心上,周围的人们无不夸赞。

一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正是皇帝张榜开科的佳日。德渊拜别了老师,告别慈母,上京赶考。头榜、二榜、三榜的条款上写着俞德渊中进士的榜号。当朝皇上还为他披戴彩绸,消息传到家乡,人们无不为之高兴。

从此以后,德渊更加用心读书,勤学苦练,造诣较深,不久便被选拔为京都文学侍从官,取得了翰林的学位。

相传,他曾教过皇帝三个月。之后,他到江苏任知府和两淮盐运使官职多年。由于翰林对南方气候不适应,得病而亡,皇上甚为悲痛,下旨护送他回宁夏府平罗县渠口俞家庄安葬,并修建了祠堂,俗称俞家祠堂。

俞翰林已故三百年,坟墓一直留存到1966年,如今,只剩下祠堂了。

讲  述:袁尚仁

采录整理:袁金贵  张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