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渊做官

俞德渊做官

清朝乾隆年间,平罗县头闸镇俞家庄的俞德渊出生了。据俞家族谱记录,德渊的祖辈很早以前从安徽迁移到平罗黄河西岸的昌润渠旁种地为生。幼年的俞德渊家境十分贫寒,父母为了让他读书,省吃俭用,受尽了煎熬。俗话说“寒门出孝子”,他先后在村堡私塾和县学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嘉庆年间考中举人和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所以,平罗县民间习惯上称他为俞翰林。

道光初年,俞翰林被外派江南出任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很得民心,后升任江宁知府、两淮盐运使。两淮盐运使是一个人人盼望的肥差,民间有个说法“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俞翰林担任知府期间,因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有很好的声望。所以,朝廷让他担任了两淮盐运使。

两淮地区,非常富足,过去的历任盐运使,多数以钱财结交地方权贵和过往官员,以换得自己在朝廷和官场上的美言,保住肥差或步步高升。俞翰林却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有一次,礼部尚书黄钺的儿子黄中民为盐场大使候补,想得到关照担任美差,托两江总督陶澍带话给俞翰林,要求安置黄中民优等的官差。一般人巴结礼部尚书,打着灯笼都找不到门路,而俞翰林却回复两江总督说:“不可贪占他人一分一文。”

俞翰林在家书中告诫后代,各种事情会不断多起来,大家都会把柴米油盐看成是公家的东西,不特别爱惜,浪费的现象日增月益,如果不及早节省,恐怕子侄辈们习以为常,不知道这些财物来路的艰难,只贪图眼前的快活,一败涂地的境况也就不会得到遏制。现在我们兄弟五人商量,将现存的田产按五人均股分摊,各自经营管理,我今后收入稍微丰厚时,仍然按当时的股份平均贴补家用。假如男的能够读书成才,女的能够任劳任怨,种地的能把地种好,读书的能刻苦读书,去除不必要的生活开支和浪费,改掉游手好闲的生活习性,先人的清白风尚才能传承下去。

道光年间,俞翰林在江南当知县,俞翰林发现江南扬州地方习俗奢侈,便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他虽官居三品,但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妻子、儿女身穿麻布衣服,吃粗茶淡饭,在他一家的影响之下,地方奢侈风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他得知平罗知县徐保字,看到平罗学社久废,贫寒子弟无力读书,想把大公馆改设为书院,使贫寒子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读书场所时,他虽身在江南做官,但对家乡的教育十分关心,便将省吃俭用积蓄下的三百两银子,从江苏寄回平罗,捐给家乡扩建又新书院(今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前身),并在来信中赠言学生“立志大植,品正察里”,告诫学生努力学习,以求上进,成为有用之才,报效国家。又新书院得到俞翰林的资助后,顺利落成。

讲  述:袁金贵

采录整理:高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