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会蓝修渠惠民
说起惠农渠和昌润渠,许多人可能只知道通智、岳钟琪、单畴书、石文焯对清朝时宁夏水利设施建设的贡献,但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田会蓝水利世家,几代人付出血汗的功绩。
雍正时期以前,平罗还没建县,叫做“平虏千户所”。这里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滩莽原,称为“查汉托护”“查汗托辉”或“察汗托呼”(是这一地区地名蒙古语的同一个音译),意思是“白色的盐碱野滩”。
那时,平罗城向北十多公里内,大约是现在的高庄乡以南范围,土地大多依仗着唐徕渠微不足道的尾水时断时续地浇灌。高庄以北的土地大多由着蒙古人自由放牧,少数人在一小部分土地上靠雨水的“恩赐”种田。
还没有惠农渠和昌润渠时,雍正二年平罗建县,雍正四年皇帝根据钦差大臣隆科多和甘肃巡抚的奏请,批准朝廷拨款在平罗修渠。
大理寺卿侍郎通智受雍正皇帝指派,任宁夏主管勘验渠务的钦差大臣,在岳钟琪和石文焯的配合下,先期进行勘察、测量、预算之后,将方案上奏呈报给雍正皇帝。
几位朝廷大员,以及宁夏地方上的几位要员在完成勘验任务后不久接到御旨:“尽快组织人员修建两道大渠,并派甘肃巡抚石文焯专职前来宁夏府协助施工。”
接到圣旨可难坏了通智、岳钟琪和石文焯几位大员。
为啥?宁夏北部平原地多人少,在有限的人口中,大多数都是移民,人力资源匮乏,修渠的民夫从哪里找呀?
岳钟琪说:“就近从陕西和甘肃调一些人来应民夫,给发粮饷,如此问题即可解决大半。”
通智说:“此法虽好,但我跟石大人合计过,朝廷就拨银十六万两,捉襟见肘啊。”
岳钟琪看了看通智的脸色,一脸坏笑半真半假地说:“依我看,只有动用你们兵部待职的兵员了!”岳钟琪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不怎么踏实,因为调动和使用兵部人马,批文很难办。
“这办法尚好。”
通智说:“这样吧!御旨是天,军令如山。凡是在陕西和甘肃待职的武举人,必须带妻儿一起前来宁夏修渠,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凡在宁夏享有功名的待职武林人员,家眷已在平罗的,携全体家人共同参加修渠;其他地方的武举人,必须要组织二十个以上的劳动力来这里参加开渠工程。竣工之后,愿意留下的欢迎留下,同享功名待遇,定居开发土地。由官衙负责分给住处、牲畜和必要的生产工具,补助一定数量粮饷。”
岳钟琪说:“这样好啊。宁夏府城以南人多地少。侍郎大人这个办法既解决了南面人多地少的问题,又解决了‘查汗托护’地多人少的问题。”
石文焯抢着说:“还解决了陕甘宁山区一部分人靠天吃饭的贫困问题,可谓一石三鸟,三全其美呀!”
这一日,有一群壮士疾速前来报到。领队者为一条壮汉,但见他身材魁梧,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却也显得整洁干练。他的一条大辫子缠在脖子上,余出来了一尺多长搭在胸前,辫梢上扎了一根紫红色的驼毛头绳,很是显眼。大脚板上穿着一双千层底“牛鼻子”旧布鞋,鞋上沾满了泥土、灰尘和草屑。棱角分明的四方脸,眉宇间透出一股轩昂之气。一杆长枪和一把方锹捆在一起,枪杆上还挑着一个捆得方方正正的行李包裹。
见到几位官员,壮汉一行急忙把随身物品撂下肩。一群大汉右膝半跪,左膝半弓,右手指微微着地,左手抚膝,参拜官员:“小民拜见各位大人!”
岳钟琪这才想起,正是各路民夫报到时日,几位官员也正心急如焚地盼着他们。见到来了这么多壮汉,通智心里很是高兴,他将上身微微向前倾了倾,右手似有似无地向前探了探,算是还礼:“起来吧!”
通智看着大汉问道:“姓甚名谁?请报上来!”壮汉起身含胸抱拳答道:“禀告大人!晚生田会蓝……”岳钟琪接过话茬禀道:“这后生姓‘田’名‘会蓝’,字‘逢玉’,是个武举,正在苦练,有志于向武林状元功名冲刺。”
石文焯也接着补充道:“以前我在中卫办理政务时经常见到他。他家住在中卫宁阳堡四百户的田家营子。他们田家在中卫也是个大家族,曾经也是大户人家。这些年来,人口增加,地少人多,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辉煌啦,但他们是个习武世家,功夫在宁夏还很有名气。这小子正直义气,在当地也有较高的威望。”
岳钟琪爱怜地介绍道:“这小子在中卫修渠有经验,也会带队伍。每年岁修时修,中卫那边各渠诸事交由逢玉督办,微臣知他定能独当一面。中卫知县也曾说过‘有他(指逢玉)在,渠务倒也省心了’。”
石文焯接着说:“这一回,是我跟岳大人一起,把他从中卫衙府挖了过来。正因如此,中卫府尹对咱俩还很有微词!呵呵!”通智本想说什么,欲言又止。单畴书也想说什么,看见通智把话咽了回去,他也把话打住了。石文焯嘱咐部下道:“先去给他们安排好吃住。”田会蓝一行人谢过离开。通智自语道:“管理人才缺呀!”岳钟琪和石文焯同声说道:“我正有此意!”几位官员同声附和。
通智说:“先观察一下,考察考察再说。”
话说这一日,通智和岳钟琪带着随从正在工地巡视,修渠也主要是采取大团队作战的方式,即全部人马都在一段渠上,修好一段,往前滚动一段。他俩看见田会蓝正在用方板铁锹朝两面渠坝上撂土。岳钟琪高喊两声:“逢玉!田逢玉!”
田会蓝专注干活儿,没有听见。岳钟琪有些着急,打马向前紧走几步又喊道:“田会蓝!”田会蓝听见,猛一抬头忙回道:“岳大人啊!拜见总督大人!”岳钟琪下马后说了一声:“过来!”他俩返回通智身边。田会蓝冲通智一拜:“拜见钦差大人。”通智问道:“怎么样?以你之见,渠工这么干,你有啥看法?”田会蓝看着通智,又看了看岳钟琪,见二人一脸平和,遂放心地回道:“不瞒大人,恕我直言,民夫都很卖力,但这样挤得太近,有力气也不能痛痛快快使出来,这样有些窝工,渠务监工催工也只能干着急。”
“依你之见呢?”通智问。
“我想,是否把工程化整为零,分段分头施工,画开来修?”
“嗯,钦差大人和我早有此意。”岳钟琪说。“你们中卫来了多少人?”通智问。“回禀大人!一共有二百一十六人。不过,我又约了一些乡邻,过几天就能赶到!”
“哦!两拨‘梁山好汉’呀!嗯!好!知道了!你先干活吧!”通智和岳钟琪一干人等打马向北驰去。
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两匹快马从北边飞驰而来,前面一匹大青马上骑着一位勇士,后边跟着一匹枣红马。田会蓝见过这位勇士,他经常跟在通智和岳钟琪身边。勇士指了指枣红马,对田会蓝说:“来!上马!两位大人叫你去说事儿。”
田会蓝惊得辫子都快要竖起来了。他知道这匹马一直是钦差大人通智的坐骑,他哪敢随便乱骑呀?所以他有些唯唯诺诺了。勇士看出了他的心思,不耐烦地催促道:“快呀!钦差大人让你骑你就骑嘛!几位大人在等着你呢。”听了这话,田会蓝赶紧飞身上马,跟着勇士向北疾驰而去。跑出了二三里地,通智和岳钟琪站在插着修渠定标的木签旁边等着他们。田会蓝飞身下马,快步来到通智面前。
通智对田会蓝说道:“逢玉!这里给你划了一里长的渠工,你看,你们两队‘梁山好汉’十天时间能把渠坝筑起来吗?”
田会蓝说:“十天有点长,五天吧。”岳钟琪一笑,调侃道:“中卫的牛有点胖啊!”田会蓝大笑着说:“岳大人,你这是在说我吹牛啊!”他略一沉思说:“也是!吃、住、行的事情还没有准备妥当,五天估计有点紧!”通智说:“那就七天吧。”田会蓝说:“六天足矣!”岳钟琪说:“好强呀?看情况吧。”田会蓝说:“问题是我算啥?没人听我的呀!”
岳钟琪说:“要官当呐,你?我会下指令的。这就看你的了,想要官当?有的是!”
第五天下午,田会蓝正在工地收拾结尾工段,见到通智和岳钟琪骑马巡视过来,赶紧拜过之后汇报说:“在下准备明天一早去请大人前来验工。”通智和岳钟琪相视一笑,高兴地说:“好小子,没吹牛呀!”岳钟琪说:“对!看来不是吹牛的料,是真牛啊,呵呵。”
通智问:“今年多大啦?”
田会蓝回道:“小民三十一岁了。”
通智说:“你比我小二十岁,年轻有为啊!从今往后,这渠务上的事情,从平罗抽来的这些小工头都交给你管。他们跟你一样,都是武举,是有武艺的人,让他们来做你的部下,你就是他们的大总管,直接由你来分派分段开渠的任务。”
从此,“查汗托辉”修渠事务被分段散开,战线分布在南北三百多里的一线上。
雍正七年,两渠修好后,钦差大臣兵部侍郎通智会同平罗县衙,将两渠工务共同向朝廷翔实禀报。雍正皇帝阅完奏章十分高兴,钦赐宁夏新渠名为“惠农渠”,将六羊河渠更名为“昌润渠”。同时,按照通智和平罗县府报请的其他奏折如是批准,并因渠成易于开发灌溉土地,成立新渠县(县城在今姚伏镇东侧)和宝丰县(现宝丰镇)。
为奖励田会蓝的治渠功劳,通智示下平罗县衙出了一道公文,大意是:在东乡(今头闸镇)惠农渠、昌润渠旁,为田会蓝家拨出一片土地累世耕种,终身免交税赋皇粮。
这一日,平罗县东乡西永惠堡的田家营子(今西永惠村八队)敲锣打鼓,来了一队人马,前面几位兵丁抬着一块金边大匾,上书“任重闾师”四个大大的金字。送匾队伍来到田会蓝家门口停下,通智、岳钟琪、单畴书以及平罗知县一干人等下马祝贺。田会蓝带领家人匆忙拜接:“报告各位大人,按照大人指示,多数家人都已从中卫宁阳四百户田家营子搬来定居,在平罗东乡开发土地,只留少数家人守耕祖田。”
通智说道:“好!平罗土地广袤肥沃,划出三顷(约四百五十亩)土地归你耕种,足够你等开垦使用了。现在是你们田家世代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田会蓝急忙答谢道:“够了,足够了。恐怕还开垦不过来呢。”
“我说话算数吧?呵呵。”
“叩谢大人!感谢各位大人关爱。”
田会蓝看时辰已到,忙说:“请!请各位大人屋里就座,我等略备薄宴,恭请品尝。”席间,通智和岳钟琪嘱咐田会蓝:“今后你的担子很重,唐徕、汉延、大清这三道大渠年年需要疏浚加固,你还要独当一面,组织人力,会同力作,要保证在春季两个月内,把你负责渠段的渠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不能耽误春季灌溉。”
田会蓝抱拳回应:“请大人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好!渠工完成后,还要赶快在黄河岸上修筑一道防水堤坝,这件大事更要你来协力同办,你要继续当好这个督军头目啊!”
田会蓝起身回道:“嗻!”
乾隆三十四年,田会蓝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四岁,安葬于平罗县头闸西永惠堡。乾隆三十八年,皇帝诰授田会蓝为“武德将军、吏部候铨参将”,官至从五品,享受正五品奉祀待遇,并按规定等级拨发帑银,对“将军墓”进行了修葺,以壮观瞻。田会蓝墓葬受当地群众和田氏后裔悉心保护,保存至今。
讲述:田金铭
整理:田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