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战蛟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平罗县的人们口头流传的一句俗语,关于这句俗语还有一段传说哩。
早先,这里东面有一条大河,西面有一座高山,土地平展展,庄稼绿油油,水草丰盛,牛羊成群,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一天,忽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飞沙走石,暴雨像天河开了口子倒下来似的,整整下了三天三夜;狂风也整整刮了三天三夜。人们看见一条蛟龙栽入大河里,之后雨停了,风住了。从此,蛟龙在大河里兴风作浪,横钻河底,堵水兴殃,用尾巴狂扫河岸。河岸被河水冲得向东塌三十年,又反过来向西塌三十年。肥沃的良田,整齐的村舍,茂密的树林,都塌在河里被河水冲走了,人们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当时,有钱人提议:“河里有了龙,年年献一对童男童女给龙王;月月献一只猪、一只兽,龙在河里有了吃头,河岸也就不塌了。”同时有些人还生着方方想法子,募捐收款,从中捞油水,百姓的灾难却加深了,河岸还是天天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长期变换着。
河西岸有个姓“黄”的老两口,只生了一个独苗苗儿子,取名“黄河”。黄河七岁时,长得英俊健壮,却被有钱的人选中童男要献给蛟龙。谁家的孩子能舍得丢给蛟龙送命呢?老两口抱着儿子不分昼夜地哭。聪明伶俐的小黄河对爹妈说:“爹,妈,你们别哭了,每年都有对同伴遇害,而蛟龙仍不饶过人们,河岸继续塌。我反正是死,不如逃到外面学点本领,回来杀死蛟龙,为百姓除害。”
老两口觉得儿子说的话在理,也就同意了他的想法,临行前,老爹爹对黄河说:“听老人讲,人要是走到月亮山学一身本领,就能除妖捉魔,斩龙杀虎。孩子,你就去吧。”老两口乘着半夜三更,神不知,鬼不觉,悄悄地打发黄河动了身。
黄河人虽小,志向可大啦,他决心要走到月亮山学一身本领,回来杀死蛟龙。黄河走呀走,带的盘缠花光了,背的干粮吃完了,就吃荒果野菜,肚皮也变成了绿色。衣服被茨挂得絮絮吊吊,夏天披树叶,冬天只好裹兽皮暖身。鞋磨破了,打草鞋穿,脚冻坏了,拄着木棍继续向前走。山高,扳着草根往上爬,河深抱根大木头往过漂。瞌睡了就地打个盹,起来再走。整整走了五年,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蹚过了九十九条河,终于来到了月亮山。
黄河正思谋着跟谁学本领的时候,突然见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和一位白发老翁在山坡上搏斗。黄河忘记了一身疲劳,抖起了精神,从地上拾起一根木棍向猛虎击去。老虎放过了老翁,张着血盆大口,伸出两只巨爪,向黄河扑来。黄河不慌不忙,左右躲闪,前后周旋,让过老虎的猛三扑,挥起木棍,用上吃奶的力气,对准老虎的屁股,将木棍用力捅进了老虎的肚子里,老虎疼得嗷嗷直叫,朝深山里逃跑了。
黄河昏倒在地,老翁跑过来连忙抱起他,喂上一点水,又喂上一粒药丸。过了一会儿,黄河慢慢地坐了起来,便对老翁讲述了他的来意,请求老翁指教。老翁捋着花白的胡须说:“勇敢的孩子,你能克服一切困难,来到月亮山下可不容易,你能把老虎打跑,定能打败蛟龙。”老翁又指着一块大石头说:“那块石头底下压着一条捆龙绳,你把石头搬开,拿捆龙绳回去,把大河里的蛟龙捆上岸,没有蛟龙兴风作浪,河岸就稳定了。”
黄河绕着大石头转了一圈,有三间房子那么大,用双手搡了搡,纹丝不动。黄河心里盘算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得想个法子才行。那大石头挪不动,小石头就可以挪动,把大石头打成小石头就好办了。
于是,黄河向老翁要了一把铁锤和一根钢针,不分白天黑夜,寒冬酷夏,刮风下雨,不停地砸大石头。打下一块,抱走一块。手上裂开的口子渗出血来,人也瘦成了个干皮皮子。锤把断了再安,钢钎秃了磨尖再用。整整费了一年的工夫,大石头被敲碎了,碎石块也搬开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道金光闪过,一条盘好的捆龙绳显在眼前。老翁教给黄河用捆龙绳的法子后,拍着黄河的肩膀说:“好孩子,有了这条捆龙绳还不行,回去一定要请众人帮忙,才能把蛟龙降住。”黄河跪下向老翁磕了几个头,感谢老人家对他的指教。黄河背起捆龙绳,告别了老翁,顺原路回到了家乡。
爹妈天天盼望儿子眼睛都花了。黄河长成了大小伙子,爹妈都认不出来了。乡亲们见他回来,都围过来问长问短,争着和黄河一齐去捆蛟龙,除祸害。
黄河回到家没有歇缓,在腰里别了一把斧子,背上捆龙绳,对乡亲们说:“蛟龙在河里作怪,害得我们祖祖辈辈不得安宁,我们要齐心合力除掉这一害。我用捆龙绳把蛟龙捆住,大家在岸上见到捆龙绳的一头,赶忙捉着用劲拉,把蛟龙拉上岸。”黄河抱拳和大家致谢,他跳进河里,直奔蛟龙躲藏的地方。
不一会儿,只见河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河底下搏斗声、厮杀声,断断续续传到岸上。黄河和蛟龙在河底搏斗把河底的泥沙搅起来,原来清澈的河水,逐渐变得浑浊了。从此,河水再也清不了啦,直到如今。
人们心里都为黄河捏着一把汗,高声呐喊为他助威。过了一会儿,人们见到河里撂上来一头捆龙绳,男女老少全都跑过去抓住捆龙绳,用劲拉呀,拽呀,费了好大劲终于把蛟龙拉上岸来。蛟龙的爪子被黄河砍掉了,捆龙绳紧紧地捆着蛟龙,随后蛟龙被晒死在沙滩上。
黄河被蛟龙咬伤在河底,加上他身体虚弱,没有捉好捆龙绳,永远也上不来了。人们非常悲伤,便点了许多灯放在河面上,表示人们对黄河的思念,并把这条大河叫做“黄河”。
河床固定了,人们在两岸定居下来,辛勤耕种,并用河水灌溉庄稼。花又开了,鸟又唱了,这儿变得像江南一样。
整理:郎奠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