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米的来历

五香米的来历

民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宁夏坐镇指挥征讨噶尔丹叛乱时,曾经微服私访了平罗,留下了《铁打的平罗城》《康熙饮马湖》《御弟王麻子》《天子桥》等很多传说故事。

今天讲的这段传说故事发生在平罗城南的罗家庄(今宁夏平罗县通伏乡五香村)。话说这一年的中秋,康熙皇帝为了考察民情,扮成商人,头戴瓜盖帽,身穿青布袍,脚蹬一双黑布鞋,骑着一匹枣红马,带着两位骑马的随从离开了宁夏府城,向着北面的平罗私访而来。大约晌午的时辰,康熙和随从赶到了黄河西岸的罗家庄。眼前的景象让康熙万分喜悦,只见沟渠交叉规整,果园树木成林,湖泊鱼跃鸭游,连片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扑鼻而来的阵阵稻花馨香使人如痴如醉。康熙由不住大加赞叹:“难怪古人有诗称颂‘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真乃‘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呀’!”此时,康熙人困马乏,口渴饥饿,想找个地方吃饭歇缓,便指使随从赶紧去找户人家。没等随从挪脚,从路边的一排房子里走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农夫,拱手问道:“掌柜从哪里来?”康熙应声说:“宁夏府城而来,请问老哥贵姓,能不能帮个忙在你家里吃顿饭,歇歇脚?”农夫回答说:“老夫免贵姓罗,快快请到家里歇缓歇缓。”康熙和随从在门口拴好马,跟随罗老汉进了屋。罗老汉呼喊嘱咐老伴,麻溜点撇上白米干饭,炒几个家常菜。康熙和罗老汉一起上了炕,与罗老汉拉起了家常:“请问老哥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好不好?这里官员的名声好不好?”罗老汉微笑着说:“家里五口人,儿子、媳妇下地干农活,我和老婆子领孙子操持家务,俗话说得好‘天下黄河富宁夏’。咱们这里年种年收水浇田,托了康熙爷的福,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日子过得美气着呢,衙门官员清廉,民无怨言呐。”不一会儿,白米饭的香味就散了一屋子。康熙感叹地说:“真香,还从来没闻到过这么香的米饭!”罗老汉点了点头接过了话茬:“掌柜的罢笑话,不是老夫吹牛胡喧,咱这里的米饭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方圆百十里,提起咱罗家庄子的大米,那可真是隔着窗子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康熙来了兴趣:“我走南闯北做生意,山珍海味,五谷杂粮吃了个遍,请老哥说说,罗家庄的大米咋就名声在外了?”罗老汉爽快地说:“掌柜的如若不信,老夫就给你谝上几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咱罗家庄的稻子,种在盐碱河滩地,淌着泥沙黄河水,与别处就是不一样。稻穗扬花十里香,稻粒破壳扑鼻香,蒸在锅里满屋香,吃在嘴里绕舌香,打了饱嗝回味香。”康熙听罢,不由自主地称赞说:“分明是五香米嘛!”罗老汉伸出了大拇指附和说:“就是五香米啊。”

康熙和随从吃罢饭,不住口地称赞起这里的大米,让随从拿出几两碎银给罗老汉说:“请收下吧,这是我们的饭钱。”罗老汉死活不肯收。康熙又对随从说:“既然老人家不肯收钱,取笔墨纸砚来,我给写几个字吧。”随从拿来笔墨纸砚,康熙略一思忖欣然写下了四个大字“五香贡米”,并盖上了随身携带的印章。后来,平罗的千户和参将听说了这件事,赶到罗家庄罗老汉家里验看字迹印章,确认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手书,才得知康熙皇帝到宁夏御驾亲征噶尔丹,微服私访到了平罗。千户和参将一琢磨,康熙皇帝手书题字“五香贡米”,有两层意思,一是给罗家庄出产的大米起名“五香”,那么这里的地名应该也改称“五香”,才符合康熙的旨意;二是“贡米”,既肯定了这里大米的品质,同时,又有向皇宫进贡的意思。于是,千户和参将当即将罗家庄一带改称为“五香堡”,并在堡子门口修建了一座牌坊,将康熙手书的“五香贡米”四个大字刻到上面,又将新碾下来的大米一万斗进贡给朝廷。从此,“五香”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历史上曾经还多年存在过平罗县五香乡的建制,五香的大米名扬天下。

讲述:罗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