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闸地名的由来

尾闸地名的由来

尾闸,起初叫“梢闸”,位于今惠农区尾闸镇尾闸村一队龙王庙前的惠农渠段。

相传,惠农渠自清代雍正初年形成后,水流自上而下,渠体七拧八拐,早先的管理无序。一种“水从门前过、不淌也是过”的旧习俗左右着人们,用水乱扒乱掘口,致使水涝时常发生。那时交通工具落后,管水的差役不是徒步就是骑驴传递信息。惠农渠中下地段农田旱来旱,涝来涝,百姓种庄稼十分困难。后来执政官员根据群众意愿将该渠分为上中下三段,即头闸、二闸和梢闸,并将灌水秩序更正为先高后低,先梢后口,集中连片灌溉,虽然奏效,但仅凭口信、书信有时依然无济于事,水患还是时有发生。于是有人动脑子制作了一个大木鱼,截成“鱼头”“鱼肚”和“鱼尾”三段,分别插于头闸和二闸、梢闸闸口,规定水下来,先梢闸,待梢闸灌完后,由差役手持钢叉将“鱼尾”护送到二闸,与二闸“鱼肚”对接成“鱼肚鱼尾”,二闸开始灌溉。待二闸灌溉完毕,再由差役手持钢叉将“鱼肚鱼尾”护送至头闸,构成“鱼头鱼肚鱼尾”一条完整的鱼后,头闸最后开始灌溉,这样依次轮灌地交接灌溉,有效避免了许多水利矛盾的发生,也促使了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多年来,虽然不见了“鱼头”“鱼肚”“鱼尾”,但这种管理措施事实上依然沿用着。只不过在传递水讯信息上采用了现代手段。

这就是尾闸的来历。

讲述:梁吉玉

收集:梁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