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渠裁弯的故事
“黄渠桥下十九弯,水到田里淌一天。”这则民谣,是对昔日惠农渠梢段(黄渠桥至尾闸)的真实写照。
“一卷铺盖一块板,一双筷子俩老碗;一顿两个大馒头,还有稀饭和干捞;一个小队一个头,一个背篼一把锹;一副担子两个筐,三人一辆架子车;链轨车呀隆隆隆,碾压夯实全靠它。”提起1974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惠农渠梢段裁弯的事,当时住在牛家庄的施工组长,如今事业有成的包尚信记忆犹新,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一背篼土”“一根树枝”的事。
一天傍晚,大队验收组来到他所在的生产队验收当日的工程量。皮尺、水平尺量过后,发现土方不实,推土机碾压后,低了2厘米。验收人员要求填补,否则不予验收。民工们一听不干了。“明天补不行吗?”民工们说。“今天的活今天了,明天有明天的任务。”验收人员说。“反正我们是乏了,干不动了。”民工们说。只见验收人员二话不说背起背篼冲向了取土场,紧跟着民工们都背起背篼,一根烟的工夫就补足了土方。看着验收单,民工们调侃道:“不就是一背篼土的事吗?少一背篼是缺陷,多一背篼是质量,是安全,是安心。”
惠农渠裁弯的土方工程实行大队日验收,指挥部周验收制。一天正午,指挥部验收组来到了蛟龙口九队的施工现场。瞧着平整的大堤,火眼金睛的验收人员竟发现了一根芦根。没等芦根挖出来,又发现大堤内有一根小拇指粗的树枝。民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验收人员说:“全部挖出来,重新回填夯实。”民工们说:“这可是七天的劳动量啊!这等于是返工呀!这还不把人累坏呀!”说着,都蹲下抽起烟来。这时,队长招呼工地的“读书人”给大家讲起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典故,听后大家接受了返工的要求。队长振臂一呼:“返工期间每天给大家增加一份‘小葱拌豆腐’。”大家在笑声中,“剖腹”大堤取出了那根一米多长的树枝。
为什么要拿“小葱拌豆腐”犒劳民工?他说,工地的伙食有两少:一是新鲜蔬菜少,二是肉食少。调适民工的口味,就由家常菜但家中并不经常吃的“小葱拌豆腐”担当了起来。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一天下午,包尚信招呼我过去,给了我半碗吃的。看着我疑惑的眼神,他对我说:“‘小葱拌豆腐’,你吃过吗?”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尝到的具有豆腐的白和柔软,有小葱的绿和辛辣,有香油的金黄和香味的“小葱拌豆腐”。也晓得了“小葱拌豆腐”那么令民工的味蕾神往的魅力。
每天看着民工们拉着车和工具,背着背篼,穿着一身泥巴的衣服收工回来。然后,打一桶井水洗把脸,端起碗有说有笑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他们,喜欢上他们干活的架势和吃饭的样子。时间久了,便和他们当中的几个热乎起来。包尚信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当年惠农渠梢段裁弯工程竣工了。至此,自1972年开始,市上连续三年组织实施的惠农渠梢段裁弯工程全部竣工。
讲述:徐占山
整理:牛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