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桥的来历

天子桥的来历

民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宁夏坐镇指挥征讨噶尔丹叛乱时,曾经微服私访了平罗古城,留下了《铁打的平罗城》《康熙饮马湖》《御弟王麻子》等很多传说。

今天讲的这段传说发生在平罗城南的尧甫堡(今平罗县姚伏镇)。有一天,康熙皇帝为了考察民情,扮成商人,头戴瓜盖帽,身穿青布袍,脚蹬一双黑布鞋,骑着一匹枣红马,带着两位随从,离开了宁夏府城,向着北面的平罗私访而来。太阳偏西的时辰,康熙和随从才赶到了唐徕渠东边的田州古塔旁,人困马乏,想找个地方歇息。抬头远望,唐徕渠西边是一座土夯高墙的堡寨,正是尧甫堡,康熙和随从便骑上马直奔堡寨。到了唐徕渠边,只见渠宽水急,渠上并着两个人腰粗的柳木歪树搭成的人行木桥,桥面破烂不堪,行人凑合着能过去,但马匹说啥也拉不过去,康熙急得直转圈圈。这时,渠西坝上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夫,高声问道:“几位掌柜过桥吗?”康熙应声说:“正是,请问老哥高姓大名,快帮个忙吧,我等过桥要到堡寨投宿。”农夫回答说:“我叫张明,是本堡寨的堡长,掌柜莫着急,我去找人。”不一会儿,张明带来几个人,用树枝和麦草将桥面上的窟窿填修好,把康熙连人带马领过了桥。张明热情地问康熙:“掌柜的到这里干啥?”康熙回答:“原本想到平罗城做些小生意,走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好借住一宿,明早再赶路,这儿怎么连座像样的桥也没有?”张明微笑着说:“我们这儿是个穷地方,唐徕渠上下二十里没有能过车马的石头桥,拉运东西只能等到渠水干了,从渠底穿过去,堡子里也没个客栈,如不嫌弃请到我家里住上一宿吧。”康熙见张明为人和善,便答应说:“那就麻烦老哥了。请问老哥修一座能过车马的石头桥得花费多少银两?”张明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回答:“需要千儿八百两吧。”

第二天早晨,康熙和随从启程北行,让随从拿出几两碎银给张明说:“请收下吧,这算我们的食宿钱。”张明死活不肯收。康熙劝说:“那就分给修桥的兄弟,算作辛苦费吧。”张明只好勉强收下。康熙又对随从说:“这里的百姓很不容易,回去立即发帑银一千两,交给张明修一座能过车马的石头桥。”随从应道:“嗻。”张明送走三人,仔细琢磨起“帑银”和“嗻”字来,他知道帑银是国库的钱,能够拨付国库的银两,一定是朝廷的大官,“嗻”是满族仆人对主人的应诺。张明快速赶到平罗官衙,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对千户和参将细说了详情。几个人一合计,最近康熙皇帝到宁夏御驾亲征噶尔丹,莫不是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了平罗呀!千户胆战心惊地说:“修桥铺路本是地方官的责任,哪敢惊动万岁爷让朝廷出银子,我等马上自己筹资动工修桥吧。”参将也同意出资修桥。于是,很快便在民间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由张明带领工匠施工,建造了一座单孔石拱桥。石桥完工正在举行庆典时,来了两位骑马的官差,下马便问:“哪位是张明堡长?”张明上前回答:“我就是张明。”官差卸下褡裢交给张明说:“奉圣上谕旨,特送来造桥白银一千两,请收下吧。”同时,又拿出了康熙御笔题写的“张明桥”三个大字。参加庆典的官员和百姓听说皇帝送来银两造桥,马上跪倒高呼:“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庆典结束后,千户主张说:“请工匠将圣上御笔刻碑敬立桥头,以示纪念。”张明阻止说:“万万不可,我咋敢贪天之功?还是改为‘天子桥’刻碑敬立,以谢圣恩。”千户说:“圣意不可违,那就立两个碑,桥西立‘张明桥’,桥东立‘天子桥’吧!”从此以后,这座石拱桥被人们既称为“张明桥”,又叫做“天子桥”。

后来,单孔石拱桥拆除,新建了一座多孔石拱桥,但“张明桥”和“天子桥”的称呼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讲  述:张石匠

搜集整理:侯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