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智防洪筑长堤
相传清朝初年,宁夏北部平原的平罗县、惠农区境内黄河西岸的大片荒滩地还没有开发,民间对这片滩地习惯上称呼为“查汉托护”。为了开垦黄河西岸的这片滩地,朝廷派了工部侍郎通智到宁夏督办修造惠农渠(百姓俗称“皇渠”)和昌润渠。通智和一些官员实地查看后,认为查汉托护河滩确实有开垦的价值,于是他奏请朝廷开挖惠农、昌润两条干渠。
惠农、昌润两渠完工后,朝廷动员宁夏其他县的百姓移民垦种,两渠沿岸很快搬迁来了上万户移民,朝廷也分别在惠农渠东设立了新渠县,在昌润渠西,设立了宝丰县。从此,黄河西岸的滩地得到了开垦浇灌,真正变成了万顷良田。由于平罗、惠农平原地段黄河河床又浅又宽,到了石嘴子又变窄淤水,遇到雨季,河水暴涨泛滥,惠农、昌润两渠受到冲击多处决口,因而大片农田变成沼泽,有些年份还造成庄稼颗粒无收。通智听到这种情况后,征集民工在惠农、昌润两渠东侧的黄河岸边夯土修筑长堤三百二十余里,以阻挡黄河水泛滥时的冲击。自从修筑了长堤以后,这一带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淹没农田,冲毁渠坝的灾害。
后来,黄河西岸的百姓们为了纪念通智,在为当地堡寨和桥梁命名时,大多冠以“通”字。这些堡寨有通宁堡、通朔堡、通贵堡、通昶堡、通吉堡、通义堡、通成堡、通伏堡等,民间俗称“通八堡”;桥梁有通济桥、通和桥、通朔桥、通贵桥、通昶桥、通吉桥、通义桥、通伏桥、通平桥、通惠桥、通润桥等,有些地名、桥名今天仍在使用。于是有奸臣向皇帝奏本,状告通智私贪天功,为自己树碑立传,收买民心,图谋不轨。皇帝下旨定了通智死罪,并在惠农渠正闸桥上被行刑。由于通智蒙冤遇害,头虽断而身不倒。后来,朝廷为通智平了反,还追封他为四渠(大清、唐徕、汉延、惠农)总龙王,并在正闸桥旁建庙塑像,规定每年四渠春工开工之时,首先在龙王庙祭奠总龙王,朝廷规定文官到此必须下轿,武官到此必须下马,百姓常年祭拜。
讲述:袁金贵
整理:高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