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封“四渠总龙王”
相传清朝雍正初年,宁夏北部平原的黄河西岸,还是一片没有被开发的荒滩地,蒙古人称呼为“查汉托护”,意思是河湾牧场。由于唐徕渠和汉延渠没办法浇灌到这里,成为万顷荒滩。朝廷为了开垦沿黄河西岸的这片滩地,委派了工部侍郎通智到宁夏主持督办修造惠农渠(百姓俗称皇渠)和昌润渠。通智实地查看后,认为“查汉托护”河滩确实有开垦的价值。因此,他奏请朝廷,从宁夏各地调派十二个武举人,到平罗县协助开挖惠农、昌润两渠。
通智在宁夏历时三年,才将惠农渠修成。惠农渠进水口在青铜峡市叶盛镇黄河花家湾,全长三百里,开支渠一百多道。另外,还在惠农渠东边的黄河岸边筑长堤三百二十余里,用来阻挡黄河水泛滥时对惠农渠的冲击,沿渠两岸种植杨柳树十万余株。惠农渠开通后,为了补充灌溉不足,通智又将黄河的支流“六羊河”扩建成一条一百一十余里的“六羊渠”,这就是现在的昌润渠。昌润渠由惠农渠进水,流至惠农区庙台乡村归入黄河。
惠农、昌润两条干渠修成后,为了使大片生荒得到开垦,朝廷招宁夏各县百姓迁移到“查汉托护”垦荒种地,两渠沿岸很快搬迁来了上万户移民,朝廷又分别在惠农渠东设立了新渠县,在昌润渠西设立了宝丰县。从此,三县人口连年增加,黄河西岸的滩地得到了开垦浇灌,真正变成了万顷良田,被文人们在诗里称为“塞上江南”。
为了纪念通智修筑惠农渠和昌润渠的功劳,两渠沿岸的老百姓在为堡寨和桥梁取名时,大多以“通”字为头。俗有通八堡的说法,如通贵堡、通昶堡、通吉堡、通义堡、通成堡、通伏堡、通润堡、通惠堡等;桥梁有通济桥、通贵桥、通昶桥、通义桥、通伏桥、通成桥、通平桥、通润桥等。有些旧地名和旧桥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后来,通智回到了京城,被奸臣陷害,奏告雍正皇帝,说惠农渠新设堡寨和桥梁,全部以“通”字命名,通智意在贪天之功,为自己树碑立传,收买民心,图谋不轨。雍正听信谗言,立即降旨将通智押送到平罗县惠农渠正闸桥,砍头示众。由于通智蒙冤受死,头虽砍下,但尸身不倒,当场吓死了行刑的刽子手。到了乾隆年间,大清、唐徕、汉延、惠农四渠沿岸的老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了万民折,通智的冤屈才得到平反。同时,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旨追封他为大清、唐徕、汉延、惠农四渠总龙王,并在正闸桥旁建庙塑像,民间俗称“龙王庙”,并规定每年四渠春工完工时必须先祭奠总龙王,然后才能开闸放水,文官到此必须下桥,武官到此必须下马叩拜。
通智蒙冤遇害,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和演绎。正史记载通智并没有遇害,而是寿终正寝。
讲述: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