埽工护黄河
1988年黄河桃汛期,黄河石嘴山段礼和林场三队一带“咚,咚,咚”作响。听着此起彼伏的河岸坍塌声,看着麦苗和养育它的土地一块一块落入河中,瞧着迫不得已搬家的村民,当地政府决定筑一座埽工,保护河岸。谁会埽工?谁去承担这项任务呢?现场的人们想到了一个人——樊工!樊工是平时大家对樊金科工程师的称呼。
次日,樊工受命带着两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黄河岸边。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带着技术人员沿着河岸边走边观察。一会儿走上大堤眺望上下游,一会儿驻足岸边观看水势,并不时做着笔记。晚上,他对白天踏查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绘制了图表。第二天,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重复了第一天的工作,只是河岸的地段不同。连续五天,踏查了三十多公里,绘制出一段河岸的平面图,并选定了埽工的位置。接下来三天,他潜心设计出了埽工方案。
面对河岸坍塌的险情,一个短会就把沿岸的村民动员了起来,同时组建了黄河埽工施工小组(简称“河工”)。第十天,开始实施。河工组织人员一边拉运麦草、胡麻秸秆、杨柳树枝,一边收集黄土、碎石、砖块,一边购买铅丝、木桩,一边拧胡麻绳、拧铅丝绳……一派井然有序的施工场景。
准备工作就绪,便开始埽工。平整场地,定线打桩,卷埽,下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卷埽、下埽,直至其高出河岸,算完成一个工序,方才收工。一天下午,自西北方向一股莫大的超级黑色龙卷风朝正在施工的河工袭来。惊恐之余,眼见尘土飞扬,杂物升空,河工急中生智,跳进土坑里。一阵天昏地暗后,他们睁开了眼睛。“升空了吗?掉入黄河了吗?”动一动,满身是土,还好,没有被龙卷风带走。惊魂未定的河工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又投入了卷埽施工中。就这样,一个工序接一个工序,一天接着一天,直到埽工达到了设计的长度和宽度。
两个月后,埽工结束了,一座黄河护岸工程完成了。看着引走的河水,看着不再坍塌的河岸,看着笑逐颜开的村民,河工笑了。从此,埽(土埽)、卷埽和埽工成为黄河岸边的热词,成为控导黄河水势的代名词。
什么是埽工呢?埽工是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埽工的每一构件叫埽个或埽捆,简称埽。累积若干埽(个)联结修筑构成的工程就叫埽工。埽工因为适应黄河“善淤善徙”的特点和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易见成效,被广泛应用。
这就是石嘴山人在二十世纪埽工保护黄河的故事。
讲述:樊金科
整理:牛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