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的来历(一)
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山西大槐树下遭了大年馑,那里的人们听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就一批一批来宁夏逃荒。那时宁夏城北的平罗县黄河东岸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荒滩,这个荒滩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这话果真不假。据传说黄河曾经改过好几次道,因为黄河由东向西移动,所以,东岸就淤漠成大沙滩。
大槐树下的灾民们一来到这里,就被这个肥沃的滩地吸引住了,他们拖儿带女地在沙滩上安家落户,人们就把这个滩叫“逃荒滩”。后来因为口语关系又叫“淘湖滩”。灾民里有一个叫高人正的秀才,他不但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还懂得一点天文、地理知识,在选择落脚点时,高人正瞧准了大滩最南边这块滩地。他带领大伙在滩上撒下的粮食当年见了收成,人们尝到了甜头,都抢着种这块地。后来这里的人就一年比一年地多起来,房屋越来越集中,很快形成了一个镇子。因为高人正能替众人办事,大伙都很尊敬这位秀才,后来就以他的名字用同音字给镇子定名叫“高仁镇”。不到三年工夫,在高仁镇北边又有人开出六顷地来,这个村又取名为“六顷地”。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逃荒滩”上从南到北头子山崖底下一百多里长的大河滩都变成了良田,落户的人们足有数百户,他们都请秀才高人正为自己的家乡起个贴切的名字。高秀才有点才学,他根据“逃荒滩”高低不平的地形和自然条件,除了“高仁镇”“六顷地”已有地名外,从南边起头又给三个村子起了地名,即“马太沟”“五堆子”“红崖子”。
话虽如此,可是那阵子谁也治不了黄河洪水。每年发一次洪水,河水猛涨把滩地里的庄稼哗啦哗啦地淘落在河里喂了鱼鳖虾。每年洪水泛滥时,大伙就叫喊:“淘落了,淘落了!”高秀才不忍心乡亲们遭受这种灾难,他跟众人商量了防洪的土法子。在他的倡导下,洪水一来,滩上的人就在河岸边绑上柳树枝子,保护滩地免遭河水冲刷。可是“淘落”二字还像一块铁秤砣时刻吊在人们的心坎上。高秀才的脑子琢磨来琢磨去,要想法子从根本上征服洪水,就在“抗”字和“防”字上做文章。他带领众乡亲进行抗洪防灾,实行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大伙拧成一股绳,在河岸边筑起一座座草、土、石头三混合的引水码头,终于把水头指开了。后来又靠大伙的力量和智慧,从上游开口,挖了一条直穿河滩南北的大水渠,把河滩变成了年种年收的水浇田,不但五谷丰登,而且能种麦子,有白面吃了。人们的光阴过得越来越富裕,家家户户,男女老幼,欢欢乐乐,无忧无虑。河滩不再被海水淘落了。高秀才的心口窝子里也觉得热乎乎的,要从人们的心坎上取掉“淘落”这块铁秤砣,他灵机一动,很风趣地说:“大家都担心滩地‘淘落’,如今河水被我们挤走了,这“淘”字偏旁的三点水该去掉换上防洪‘防’字的反耳旁,不就成了‘陶’字吗?是陶冶、欢乐的意思了,再把坠落的‘落’字换成快乐的‘乐’字,这不就乐上加乐了吗!?”他的话一下子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把我们这个地方的总名称叫‘陶乐’好了。”
从此,陶乐这个地名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地到处传开了。后来在这里建立县制时,也就取名为陶乐县。
讲述:李文元
采录:来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