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信与干砌石

张学信与干砌石

沟道属于农田水利体系的排水系统,农民朋友形象地称之为农田的“排泄”系统,如果说支沟是大肠,那么农沟则是小肠。灌淤土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主要土壤,但由于灌淤土质地较沙松的特性,以致农田沟道流沙形成的淤积十分严重。由此也造成引黄灌区每条沟道都有淤积,每条沟道都排水不畅。这在二十世纪是一个不足为奇的农田水利现象。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石嘴山市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一年胜似一年。1992秋季农田水利建设正酣时,张学信来到了彩旗招展的建设现场,在调研指导中,一位村民停下手中的活,抺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对他说:“局长呀!春季挖,夏季淤,秋季挖,冬灌淤。年复一年,啥时候是个头?不挖是不行,可要珍惜民力呀!”这位村民的话,博得了同伴的掌声,也让张学信如临头一盆凉水。“是呀!流沙不控制,靠农民的义务工清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长远呀!”

张学信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六岁当兵,部队转业就从事农田水利工作。张学信没有念过一天书,当了近二十年基层水利局局长。直到退休,连单位都没有换过。

回到办公室后,他找来了水文部门提供的报告。面对“地下水位较浅,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加强农田排水”的问题和工作建议,张学信坐不住了。他习以为常地把工程技术人员带到了沟道淤积的现场。他说:“沟道淤积是河套灌区的通病,自治区及各地水利部门都在想办法。目前,虽然还没有一套成功的治理措施和可借鉴的办法,但我认为我们可以率先探索出一个办法。”大家一听便知局长有招了。于是,他们瞪大了眼睛,扎起了信服的耳朵。只见张学信指使施工人员挖开了沟道流沙淤积断面,让技术人员仔细观察,就在现场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起流沙淤积的成因和对策。面对大家各抒己见后的忐忑而面面相觑时,他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干码石”的办法。“干码石”?大家揣着将信将疑的神情离开了现场。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干码石”从教科书上既没有学过,在实际工作中又没有见过。如何设计?在沟道如何“干码石”?码多高多宽?如何码起来?正在技术人员焦灼时,他给出了技术参数,给出了“干码石”基础的深度和宽度,边坡的坡比、宽度和高度,填充料的粒径,就连每延米的工程量和造价也都给出了答案。当年,“干码石”就在惠农县庙台乡寇家桥四队沟付诸实施。在运行中,技术人员和村民看到,沟道边坡土壤中的水通过“干码石”的缝隙进入了沟道,流沙被“干码石”过滤了,沟道边坡稳定了,整个排水沟道畅通了,“干码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干码石”这个“土法”有了新的名称“干砌石”,并且有了较为完整的一套设计标准、技术参数、操作指南和适用范围。两年后,“干砌石”正式粉墨登场,出现在了水利专业杂志和报纸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采用“干砌石”治理农田排水沟道边坡滑塌的一项成功的实践,是治理农田排水沟道淤积的治本之策,是以张学信为代表的石嘴山水利人的一项创新。同时,专家们也对“干砌石”治理支斗沟边坡滑塌给出了更加科学的界定。干砌石是有别于浆砌石的建筑工艺,采用“干砌石”治理支斗沟边坡滑塌具有稳定性强、抗冲刷、透水性好的优点,且具有就地取材、成本低、易施工的特点。

从此,“干砌石”治理支斗沟边坡滑塌的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被广泛应用推广,仅二十世纪石嘴山市就应用“干砌石”治理了五十余条支斗沟的边坡滑塌问题。

张学信没有文凭,也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执着、勤奋、钻研、实践,在四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工作中,他靠自己的一腔热血学懂了农田水利知识,靠自己的勤奋弄通了农田水利体系,靠自己的钻研创新了农田水利技术,靠自己的实践解决了制约农田水利的顽疾。

讲述:孙中权

整理:牛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