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翰林与沙湖
相传清嘉庆年间,宁夏平罗头闸镇有个名叫俞德渊的书生。这个书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深受皇帝的喜爱。皇帝请他做太子文宁的老师,封他为翰林。为了太子早日成才,俞翰林潜心施教,一丝不苟。有时太子贪玩不用功,还动用龙板敲打他。由于俞翰林施教有方,他一直任翰林至咸丰晚年。
儿时,俞翰林常常为亲爱的家乡郁郁葱葱的草原森林而着迷,常常整日在林间嬉戏玩耍而不思回家。后来,林带的下线逐渐向贺兰山上升高,平原的绿色牧场为农田和荒漠代替,裸露的地表不断扩大着,俞翰林甚为痛心和焦虑。几次斗胆上奏咸丰皇帝,建议少耕、精耕而细作,以减少歇田和“撂荒”,并且在撂荒的田地种植树木,还大地一片绿色。咸丰皇帝正在思索,有个姓王的大臣立即上前启奏:“俞翰林这是在有意攻击朝廷开发农田的举措,实际上,大片草原森林开垦为耕地,才使得宁夏的百姓丰衣足食。”“不对!”俞翰林虽然年逾花甲,话语却依然掷地有声:“实际上,宁夏平原有黄河水的灌溉,人口又稀少,根本没有必要广种!否则将贻害千秋!”姓王的大臣因为咸丰皇帝一直重用俞翰林而颇为妒忌,暗自庆幸俞翰林自己送上把柄,便借题发挥起来:“什么贻害千秋?俞翰林竟敢污蔑攻击朝廷罪不可赦!”
“好了,好了!别争了!”龙椅上的咸丰皇帝明知俞翰林说得在理,但他也为俞翰林的直傲而不悦,趁此想杀一杀他的锐气,便以太狂妄为由把俞翰林削职调任为御盐官。
俞德渊一片痴心不改,巡视盐政回到宁夏,直接告诫宁夏地方官:“停止开发农田,全力精耕细作。”京城姓王的大臣纠集了几个同党向咸丰上奏,说俞德渊滥用职权,架空朝廷,妄图谋反。咸丰皇帝为之动怒,派人急召俞德渊回朝。
俞德渊自知大祸临头,不想让那些奸臣看笑话,返京当日,便吞下了一块金元宝,了断了此生。咸丰皇帝下旨在京厚葬俞德渊。可是,俞德渊临终有言:“要回乡入土。”
原来,他返京后,顾不得回家,就亲临一个祖籍在白洋淀边的朋友家,看看朋友帮他代购的半麻袋芦苇草籽,热泪盈眶,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是死也瞑目了!”那时候,宁夏的芦苇已经严重退化,一点儿都经受不住水的浸泡,凡生于水长于湖的,不几天就根烂苗枯。旱滩地里的芦苇,又疲又弱,匍匐着身躯弯弯曲曲地趴着。俞翰林早就垂涎白洋淀那叶肥秆粗高高直立的芦苇,现在终于得到了种子,一进家门,就非常严肃而郑重地叮嘱儿子:“无论我遇到什么情况,你一定要把这些草籽带回宁夏,撒在荒凉的西大滩。赶明儿,把我的尸骨也埋在那里。”
咸丰下旨,按宁夏的习俗在运回俞翰林途中,经过的各州府县,要一律搭好浮桥从城墙越过。城里,要为他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
儿子与俞德渊一样的耿直正派,返宁一路,谢绝了各州府县的次次送葬。当家乡亲人开棺与俞德渊告别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去世整整一年的他,居然像刚睡着一样,安详地躺着,面色红润。
儿子把那半麻袋草籽均匀地撒播在父亲墓地的四周西大滩一带。不久,遍地就显露出一片芦苇的尖尖角,又过了一会儿,竟长成一大片肥壮的绿苇。原来,不远处凤凰城的凤凰仙姑早就为俞德渊的品行所深深感动,决心帮助他造福百姓,她向着这里吹过来一口气,才出现了如此美妙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这来自白洋淀的芦草特别喜好水分,宁夏一带春夏两季没下过一场透雨,茂盛的芦苇渐渐枯萎。这一夜,俞德渊托梦给儿子:“你把我肚里的金元宝取出来,再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捐献给朝廷,让挖渠引黄河水灌溉。”儿子带着全家的积蓄来到父亲墓前,挖掉土层,刚刚露出一点儿棺木,一道金光从中射出,他顺着金光看向一个土山丘,见凤凰仙姑在高空扇动着翅膀,用力向着那团金光吹了大大一口气。顿时,父亲的遗体被千万道金光托了起来,飘落到西面的贺兰山上,变成平躺于山巅的一个巨大的石头人。他腹腔内的金元宝溶化了,变为一片亮晶晶的金元宝形状的湖泊。埋葬父亲所用的泥土化为一大片金色沙漠。那片枯萎的芦苇有了湖水的润泽,片刻间枝繁叶茂,比白洋淀的芦苇粗壮高大。这就是美丽的沙湖。
一阵轻风从湖面掠过,娃娃鱼、鲤鱼、花鲢、白鲢从东西不远处的黄河里一跃而来,在湖水里快活地游荡。野鸭、鸳鸯、白鹭等鸟儿从天而降,在芦苇丛中快活地生息……
搜集整理:本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