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改河道

康熙改河道

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为了考察民情,私访宁夏,在宁夏城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这天,他想离开宁夏城,到下面的村庄各处转一转。他上身换了短马褂,下身穿粗布裤子,脚蹬一双粗布鞋,一身百姓打扮,骑一只毛驴,向城北走来。沿途渠水哗哗流淌,五谷长势喜人,康熙不觉兴致大增,随口吟道:“真乃塞上江南也。”不住地驱赶着毛驴赶路,天刚摸黑就到了平罗城。第二天,出了平罗城北门,顺着大路往北走去,越走路越窄,越走越没兴致。原来,沿路村庄零落,人迹渐少,田野荒芜,一片凄凉的情景。康熙找到一个老汉打问:“老人家,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为何此地这等荒凉呢?”老汉长叹一声:“客人有所不知,唐徕渠流到这儿已成了渠梢梢,再说向北不远便是黄河,由于河道移动不稳,百姓恐怕黄河西移过来遭受水灾,长久无人敢在此留居,因而变成这般凄凉不堪的景象。”

康熙听罢谢过老汉,骑上毛驴继续向北赶去,不久,便到了黄渠桥附近的河岸上。这里的黄河,流水缓慢,河水四处漫溢,到处是明晃晃的一片。康熙思谋:这么好的地方,怎能让黄河任意泛滥,吞占了这块土地?若不治理,实属朝政之过,永为百姓之灾祸。可怎么个治理法呢?康熙百思得不出结果。于是,他便闷闷不乐地返回平罗城来。时近黄昏返回城内一家客店,刚落座,店小二便沏上了一盅热茶。不料康熙心不在焉地伸手去端茶,一下碰翻了茶盅,茶水便向自己怀中淌来。店小二怕弄脏了康熙的衣服,随手拿起桌上的几根筷子,“一”字形地摆到康熙的面前,茶水顺着筷子淌到两边去了,康熙猛然醒悟,一拍大腿叫道:“有了,这下有法子了!”

第二天,康熙回到了宁夏城,把支开黄河道儿的想法告诉了宁夏府的官员,征集了数万民工,在黄渠桥东西走向加筑了一条高大的土坝。原来,康熙在平罗客店里受到启发,于是他想用这种法子支开黄河主流。果然,黄河的主流慢慢地向东面移了过去,而且越移越远。从那以后,黄河再也没有向西移过来,百姓们纷纷搬迁到这里生息耕作。所以,这里的土地,人们都习惯地称为“新户地”。后来,人们为了使这片土地成为肥沃的良田,继续开挖渠道,那就是今天的惠农渠。至今在黄渠桥镇,还有过去黄河主河道的遗迹,不过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不很深了。那条土坝也成了以后惠农渠的一段。

讲  述:闫 珍

采录整理:高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