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本年二月,苏轼改知徐州,苏辙自京师来迎,至澶州、濮州间相会。同赴京师途中接到知徐州之命。四月,二苏沿汴河东下,赴徐州,并于徐州共度中秋,此前二人已有七年未见。彭门即徐州,徐州上古时为大彭氏国。

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名士,少有重名。栖迟东土,放情丘壑。始有仕进之志时,年已四十余。他曾对王羲之云:“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后谢安官至宰相,仍有东山之志。出镇新城,造泛海之装,欲归隐东州。雅志未就,病笃。晋帝诏遣慰劳,遂还都。谢安将从西州门入京,曰:“吾病殆不起乎!”

卧高楼:许汜对刘备(字玄德)说自己拜访陈登,陈登却自上大床睡觉,让许汜睡下床。刘备称许汜身为名士,应积极救世,却只顾求田问舍,行为如小人,若自己是陈登,当高卧百尺楼上,让许汜睡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