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

策略一

臣闻天下治乱,皆有常势。是以天下虽乱,而圣人以为无难者,其应之有术也。水旱盗贼,人民流离,是安之而已也;乱臣割据,四分五裂,是伐之而已也;权臣专制,擅作威福,是诛之而已也;四夷交侵[1],边鄙[2]不宁,是攘之[3]而已也。凡此数者,其于害民蠹[4]国为不浅矣。然其所以为害者有状[5],是故其所以救之者有方也。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盗贼人民流离之祸,而咨嗟怨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6],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7],常有外忧。此臣所以大惑也。

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及其他,无不可为者。今且有人恍然而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则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矣。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8]之所以望而惊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9]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10],补葺汉、唐之故事[11],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已疏乎?

方今之势,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见其可也。臣尝观西汉之衰,其君皆非有暴鸷[12]淫虐之行,特以怠惰弛废,溺于宴安,畏期月[13]之劳,而忘千载之患,是以日趋于亡而不自知也。夫君者,天也。仲尼赞《易》[14],称天之德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5]由此观之,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以其动而不息也。惟其动而不息,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其光为日月,其文为星辰,其威为雷霆,其泽为雨露,皆生于动者也。使天而不知动,则其块然[16]者将腐坏而不能自持,况能以御万物哉?苟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明之威,使天下明知人主欲有所立,则智者愿效其谋,勇者乐致其死[17],纵横颠倒无所施而不可。苟人主不先自断于中,群臣虽有伊、吕、稷、契[18],无如之何[19]。故臣特以人主自断而欲有所立为先,而后论所以为立之要云[20]

嘉祐五年(1060),苏轼为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需先进呈策论五十篇,称“贤良进卷”。苏轼的贤良进卷由策、论各二十五篇组成,此文即二十五策之首篇。

[1]四夷交侵:国境四周的夷狄纷纷前来入侵。

[2]边鄙:边境。

[3]攘之:抵御。

[4]蠹(dù):蛀蚀。

[5]有状:有具体的情状。

[6]上下不交:上级与下级之间没有顺畅的沟通。

[7]皇皇:惶惶不安貌。

[8]扁鹊、仓公:古时名医。

[9]因循苟且:沿袭守旧,敷衍应付。

[10]掇拾:整理、摘取。三代之遗文:三代即夏、商、周,此处指儒家经典。

[11]补葺:补充整理。汉、唐之故事:代指前代事迹。谓仅仅根据经史旧事,却不思考当今现实局势。

[12]暴鸷(zhì):残暴。

[13]期月:一个月。

[14]仲尼赞《易》:孔子为《周易》作传。

[15]“天行健”二句:《周易》乾卦的象辞,谓天运动不息,故君子也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

[16]块然:独立貌。

[17]乐致其死:乐意为之效命。

[18]伊、吕、稷、契:传说中的上古四位贤臣,即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尚,以及尧舜时代的后稷和子契。

[19]无如之何:无法有效应对。

[20]要:大要,要旨。云:句末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