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

简谱

仁宗景祐三年
(1036)丙子

十二月十九日(西历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眉山纱縠行。

本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东林常总禅师十二岁,刘挚七岁,吕惠卿五岁,佛印了元禅师五岁,程颐四岁,章惇两岁。

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而被贬饶州,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而被贬夷陵。

宝元元年
(1038)戊寅
三岁

苏轼兄苏景先去世。

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司马光进士及第。

宝元二年
(1039)己卯
四岁

苏轼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
(1042)壬午
七岁

苏轼始读书。此年,苏轼见到九十岁的眉山老尼,听她讲述蜀主孟昶和花蕊夫人的轶事。

本年王安石、韩绛进士及第。

庆历三年
(1043)癸未
八岁

苏轼始入乡校,随道士张易简读书。读石介《庆历圣德诗》,敬慕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之为人。

本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参寥子道潜生。

庆历五年
(1045)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制科考试。苏轼随母亲程夫人读《后汉书》,读至东汉名士范滂传记,奋厉有当世志。

本年范仲淹等离朝外任,庆历新政中断。黄庭坚生。

庆历六年
(1046)丙戌
十一岁

苏洵举制科,不中。

庆历七年
(1047)丁亥
十二岁

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去世。苏洵返家居丧,教养二子。伯父苏涣回到蜀中,苏轼、苏辙受其教诲。

本年蔡京生。

庆历八年
(1048)戊子
十三岁

本年宋神宗赵顼生,王巩生,李之仪生。

皇祐元年
(1049)己丑
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称“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希望苏轼能够学会隐藏锋芒。

本年秦观生。

皇祐二年
(1050)庚寅
十五岁

苏轼三姊苏八娘嫁表兄程之才。

皇祐四年
(1052)壬辰
十七岁

苏八娘为程家所不悦,患病被弃,郁郁而卒,苏、程两家由此绝交。

本年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
(1053)癸巳
十八岁

苏轼好读史、论史,间亦好道。

本年晁补之生,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
(1054)甲午
十九岁

娶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时年十六岁。益州知州张方平求访当地贤人,访得苏洵。

本年张耒生。

至和二年
(1055)乙未
二十岁

苏轼随父苏洵至成都拜见张方平,深受赏识。本年作《正统论》,已学通经史,熟习欧阳修文章。

嘉祐元年
(1056)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

三月,苏轼、苏辙随父进京。五六月抵达。

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开封府解试,顺利通过,苏轼第二。获得次年礼部省试的参试资格。欧阳修读苏洵文章,赞为今古文第一,遂向朝廷举荐苏洵。

嘉祐二年
(1057)丁酉
二十二岁

正月,时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的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轼应省试,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一反险怪奇涩之“太学体”。欧阳修极为赞赏,误以为此文为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置于第二名。后来梅尧臣、欧阳修困惑文中尧与皋陶一事出处,苏轼云:“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二人赞其豪迈。

三月,二苏参加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双双进士及第,名动京师。仁宗见过二苏后,曾有“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之语。

二人成为欧阳修的门生。苏轼作《谢欧阳内翰书》《上梅直讲书》等以谢考官,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称:“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宰相韩琦、富弼皆以国士待之。当时士人文风,为之一变。

四月初七,母程氏病故。

五月底,程氏丧闻,父子三人仓皇离京,回乡治丧。后司马光为程夫人作墓志铭。

十一月,程氏葬于眉州老翁泉侧。

本年同榜进士有曾巩、曾布、张载、程颢、吕惠卿、朱光庭、章惇、晁端彦等,状元章衡。

嘉祐四年
(1059)己亥
二十四岁

十月,母丧期满,二苏兄弟随父苏洵沿江东下,再赴京师,一路遍览山川名胜。父子三人多有纪行诗篇,结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此集收录苏轼诗四十二首,是现存苏诗中最早的一批作品。本年长子苏迈出生。

本年刘挚进士及第。李廌生。

嘉祐五年
(1060)庚子
二十五岁

二月十五日,至京师。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未赴任。欧阳修、杨畋推荐二苏应次年制科考试。二苏留京,寓居怀远驿读书写作,准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按规定上呈贤良进卷五十篇,其中包括著名的《留侯论》《贾谊论》。二人读韦应物诗,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约定日后共同退隐闲居。

本年梅尧臣卒。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嘉祐六年
(1061)辛丑
二十六岁

八月十七日,二苏参与制科第二轮秘阁试论,王安石时任知制诰,是考官之一。二十五日,崇政殿举行御试对策,仁宗亲临,司马光、范镇、蔡襄等人任考官。二苏连名并中,苏轼入三等。此考试第一、二等皆为虚设,苏轼之前从未有人入第三等。苏辙论事“最为切直”,引发争论,仁宗亲裁后列为四等。

苏轼授官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苏辙授官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拒绝为苏辙撰写任命诏书,反对此任命,苏辙请辞,居家侍父。王安石与三苏交恶始于此。

十一月十九日,苏轼独自赴凤翔府签判任。途中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

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凤翔。见到韩愈曾吟咏的石鼓,观开元寺王维、吴道子画。

本年宋祁卒。

嘉祐七年
(1062)壬寅
二十七岁

在凤翔府签判任。

此年春干旱,三月下旬方雨。苏轼将新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作《喜雨亭记》。

本年秋,赴长安,与章惇共同主持永兴军路、秦凤路解试。九月,兼凤翔府教授。

本年伯父苏涣卒。

嘉祐八年
(1063)癸卯
二十八岁

在凤翔府签判任。

上元夜,在凤翔东院残灯下观王维画壁。

六月,陈希亮知凤翔府。苏、陈二人初不相合,屡有争论。苏轼中元节假未过知府厅,陈希亮判罚铜八斤。苏轼与陈希亮之子陈慥结交。

本年三月,仁宗皇帝驾崩,四月初一,英宗即位。八月,王安石母卒,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讽刺之。

英宗治平元年
(1064)甲辰
二十九岁

在凤翔府签判任。

与陈希亮尽释前嫌。本年末任满,转官殿中丞,启程归京。

在凤翔期间,苏轼多交游,作文论诗,收集书画古器。其间始与文同相识。妻王弗时常以慎行、慎交游劝谏苏轼。

治平二年
(1065)乙巳
三十岁

二月,自凤翔府归京,判登闻鼓院(处理官民申诉、建议的机构)。英宗欲破格提拔苏轼,召入翰林院,宰相韩琦以为不可,主张按例召试馆职。苏轼遂参加馆阁考试,除直史馆。

五月二十八日,妻王弗卒。

本年宋廷议论英宗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力主称英宗生父为皇考,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侍御史范纯仁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双方激烈争论十八个月,史称“濮议”。次年曹太后下诏,尊英宗生父为皇考,结束此争论。本年苏辙出为大名府推官。陈希亮卒。

治平三年
(1066)丙午
三十一岁

四月二十五日,苏洵卒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嘱托苏轼、苏辙完成他未能写完的《易传》。英宗赐银、绢,欧阳修等人赠礼,苏轼谢绝,请求英宗追赐官职。英宗诏赐光禄寺丞,派官船送之归葬。二苏兄弟护丧返乡。

治平四年
(1067)丁未
三十二岁

四月,护丧还里。

十月二十七日,葬父苏洵于眉山老翁泉侧,手植青松。

本年英宗驾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知政事,出知亳州。黄庭坚进士及第。

神宗熙宁元年
(1068)戊申
三十三岁

七月,父丧期满。

续娶王介幼女,王弗表妹王闰之,闰之时年二十一岁。

十一月,与苏辙携家赴京,友人手植荔树以待归。苏轼此后再未归蜀。

熙宁二年
(1069)己酉
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管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作为指挥变法的核心机构。苏轼与王安石学术素异,遂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负责颁发授官凭证),兼判尚书祠部。

三月,苏辙上书论政,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任职。

四月,诏令臣僚议论科举改革。

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科举改革,受神宗召见。神宗言:“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欲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反对。

八月十四日,苏轼为国子监考官,出策题讽刺王安石。十六日,苏辙主动离开制置三司条例司,除河南府留守推官。

十一月,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

十二月,上《谏买浙灯状》,认为“不宜以玩好示人”,神宗从其言。上万言《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在馆阁期间,苏轼与表兄文同、驸马王诜时常往来。文同擅作画,尤善画竹。王诜亦为画家。

熙宁三年
(1070)庚戌
三十五岁

苏轼作《再上皇帝书》,论新法不可行,要求罢免王安石。然神宗贬黜群官,力挺王安石,并拜相。

三月,礼部考试,新党中人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任编排官,二人意见相左。吕惠卿取赞美新政的叶祖洽为第一。苏轼再上《拟进士对御试策》,继续反对新法。

五月,苏迨生。

八月,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称其治平三年回乡期间,贩卖私盐、木材,神宗下令查问,一时沸沸扬扬,终查无实据。范镇、司马光等人上书为苏轼辩解。苏轼祈补外任。

十二月,罢权开封府推官,依旧官告院。

本年苏辙任陈州教授。

熙宁四年
(1071)辛亥
三十六岁

岁初,迁太常博士。

二月,朝廷颁布贡举新制,罢诗赋,考经义对策。

六月,除杭州通判(州府副长官)。

七月,离京赴任,道中过陈州,与苏辙相聚七十余日。

九月,苏辙送行至颍州,拜会欧阳修。这是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抵扬州,初过平山堂。游金山、北固山。于苏州虎丘观王禹偁画像。

十一月二十八日,至杭州。游孤山、灵隐寺。在杭州与张先交游。

本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买地筑独乐园。此后十五年不谈国事,闭门著书,完成《资治通鉴》。欧阳修致仕。

熙宁五年
(1072)壬子
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

城外探春,赋《浪淘沙》词,一般认为此年为苏轼填词之始。

作《戏子由》等诗,讽刺新法。

三月,吉祥寺观牡丹。

四月,三子苏过出生。

六月,登望湖楼,醉书五绝。

七月,巡行属县。

八月,主考解试,反对独尊王安石新学。陈襄到任杭州知州。

十二月,受命监督运盐河工程,作诗指责并抗拒新法。

本年欧阳修卒。苏轼作《祭欧阳文忠公文》。晁补之请见苏轼。苏轼始观黄庭坚诗文,颇为称赏。

熙宁六年
(1073)癸丑
三十八岁

在杭州通判任。

作《山村五绝》《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讽刺新法。

与陈襄修复杭州六井,解决杭州百姓饮水之事。

冬日,至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

本年张先八十五岁买妾,苏轼赠诗嘲之。

本年朝廷设立“经义局”,由王安石主持修定《诗经》《尚书》《周礼》三经解释,谓之“三经新义”,以为科举经义之标准。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至杭州,搜集苏轼近作,笺注其间讽刺新法的内容,回朝进呈。刘安世、张耒进士及第。

熙宁七年
(1074)甲寅
三十九岁

在杭州通判任。

正月,往润州公干。

四月,离润州归杭,游历无锡、宜兴、苏州等地。

六月,至杭州。杨绘接替陈襄任杭州知州,八月到任。

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途经高邮时,始读秦观诗词,盛赞之。

十二月三日,至密州。

本年,在杭州纳侍妾王朝云,《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出版。

本年大旱,京师涌入大量流民,监门官郑侠绘《流民图》上呈,乞斩王安石,被编管。王安石因此罢相,出知江宁府。韩绛继任宰相,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

熙宁八年
(1075)乙卯
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在居所附近筑超然台。

此年是王弗逝世十年,正月二十日,苏轼作《江城子》怀念亡妻。

四月初,祷雨常山。

五月,复旱,再祷雨常山。

六月,常山庙成,苏轼亲往祭祀,返回途中举行会猎,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自谓虽无柳七风味,然自是一家。

本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参知政事,《三经新义》正式颁行。韩琦卒,苏轼作祭文。

熙宁九年
(1076)丙辰
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

年初,迁祠部员外郎。

寒食后,登超然台。本年友人纷纷寄来诗赋,赋超然台。

四月,快哉亭成。

中秋,作《水调歌头》,兼怀苏辙。

九月,诏移知河中府。

十二月,始离密州。密州士民在城西彭氏园中供苏轼肖像,岁时拜谒。

本年王安石再罢相,王安石长子王雱卒。王安石退居江宁府钟山,宋神宗亲自主持推行新法。

熙宁十年
(1077)丁巳
四十二岁

二月十二日,改知徐州。苏辙自京师来迎,至澶州、濮州间相会,遂同赴京师。然至陈桥驿,接到知徐州之诰,有令不得入国门,乃寓居城外范镇之东园。

四月,与苏辙共沿汴河东下,赴徐州任。

二苏兄弟共度中秋后,苏辙赴南京留守签判任。未几,黄河决堤,水至徐州城下,苏轼率徐州军民筑堤抗灾。十月五日,黄河水渐退。

本年高丽使者过杭州,购买苏轼文集。约在本年出版《眉山集》,次年退居江宁的王安石曾阅读此集。王安国卒。友人柳瑾卒,苏轼为之作祭文。宋哲宗赵煦生。

元丰元年
(1078)戊午
四十三岁

苏轼在徐州知州任。

年初,朝廷准苏轼之奏,拨款修筑堤防,并诏奖苏轼防洪功。

三月,春旱,祷雨城东石潭。得雨,复至石潭谢神。

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上筑黄楼,以纪念去年之抗洪,九月初九落成。

本年黄庭坚始来诗请教。秦观入京应科举,路过徐州,专程拜访苏轼。云门宗禅僧参寥子道潜亦自杭州来访。张先去世,苏轼作《祭张子野文》。

元丰二年
(1079)己未
四十四岁

三月,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临别时,徐州父老夹道相送。赴任途中,至南都,会苏辙。复经高邮,会秦观、道潜,遂共赴湖州。

四月二十日,至湖州,呈《湖州谢上表》。表呈后,御史中丞李定率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文讥讽朝廷、指责皇帝,御史台审阅苏轼《钱塘集》,遣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摄苏轼。此即乌台诗案。

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至湖州,苏轼就逮,与妻子诀别,留书与苏辙,托付后事。长子苏迈随行。此月苏辙亦闻讯,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

八月十八日到京,系于御史台狱。八月二十日开始审讯。狱中一度以为将死,作诗授狱卒梁成,以别苏辙。

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曹氏薨,曾于病中劝说神宗赦免苏轼。

十二月二十六日,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辙亦被牵连,责监筠州盐酒税,王诜被削除所有官职,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陈襄等人被罚铜。

本年表兄文同卒于陈州。晁补之进士及第。

元丰三年
(1080)庚申
四十五岁

正月初一,自京师启程赴黄州,道经陈州,与苏辙相见,议定家事,托付家眷,独自往黄州。

二月初一,抵达黄州,寓居定惠院。

五月,苏辙护送苏轼家眷至黄州,迁居长江边的临皋亭。苏辙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

七月,陈慥来访。

八月,苏轼乳母任氏卒。苏轼与长子苏过第一次夜游赤壁。

冬,借黄州天庆观道堂斋居。此一年间,苏轼生活清苦,日用不足一百五十钱。将每月用度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挑取一份作日用。

本年宋廷始议改革官制,封王安石为荆国公。陈襄卒。

元丰四年
(1081)辛酉
四十六岁

谪居黄州。

三月,次韵章质夫《水龙吟》。

五月,友人马正卿助苏轼请得故营地数十亩,遂躬耕其中,依白居易故事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本年米芾来访,苏轼作画赠跋。始与李廌通信,李廌复来黄州求教。陈师道本年居徐州,其兄陈传道将苏轼于密州、徐州的作品编为《超然集》《黄楼集》,来信请求出版,被苏轼婉拒。为陈慥作《方山子传》。

本年宋神宗决策以五路进攻西夏,又欲召苏轼修国史,被执政所阻,遂改召曾巩。

元丰五年
(1082)壬戌
四十七岁

谪居黄州。

二月,作雪堂于东坡,在四壁绘雪景。白日躬耕东坡,夜间回雪堂读书。

三月初七,前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作《定风波》。

五月,以怪石供赠佛印了元,始与之交往。四川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来访,久住雪堂,次年五月方离开。苏轼向杨道士学习酿造蜜酒。

七月十六日,作赤壁之游,归来作《前赤壁赋》。

十月十五日,又作赤壁之游,撰《后赤壁赋》。

冬,自临皋亭迁居雪堂。

十二月十九日,友人于赤壁摆酒设宴,庆贺苏轼生辰。

年底庐山琴师崔闲前来拜见苏轼,长住雪堂。苏轼为之作《醉翁操》。

本年宋与西夏开战,宋军于永乐城大败,神宗颇受打击。新官制颁行,神宗欲借此机会起用苏轼,被大臣阻止。宋徽宗赵佶生。

元丰六年
(1083)癸亥
四十八岁

谪居黄州。

年初,患眼病。故友巢谷前来投奔。

三月,参寥子到黄州,寓居雪堂。

四月,曾巩去世,苏轼正患眼疾,逾月不出门,遂传言苏轼亦卒,神宗叹息久之。范镇派门客问安,苏轼回信,云:“平生所得毁誉,殆皆类此也。”

九月,朝云生小儿子苏遯(小名幹儿),苏轼《洗儿》诗即为此儿作。

十月十二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本年西夏攻宋,宋军败而求和。筠州知州请苏辙暂监州学教授,因所作策题违反《三经新义》之旨,被国子监官员劾罢。张怀民谪居黄州,寓居承天寺,建快哉亭。

元丰七年
(1084)甲子
四十九岁

正月二十五日,神宗亲出御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可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三月,与参寥子等友人游定惠院,访海棠。作诗求刘唐年家煎饼。

居黄州期间,苏轼发明了东坡羹、东坡肉,作《东坡羹颂》《猪肉颂》。作雪堂义樽,以置邻近郡所送之酒。作雪堂砚。

离开黄州前,将雪堂托付给雪堂邻里潘大临、潘大观居住。

四月,离黄州,陈慥等人送行,参寥子道潜随行。乘舟东下,至九江,宿庐山圆通寺。

五月,至筠州探望苏辙,相聚十日而别。再登庐山,至东林寺参临济宗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师。游毕,与参寥子道潜道别,送苏迈至德兴县尉之任,途中至石钟山。

七月,过江宁,见王安石,二人相谈甚欢,有买田安家、结邻而居之愿。二十八日,子苏遯卒。

八月,至镇江金山寺,访佛印了元禅师。

九月,至常州宜兴县,购置田宅。

十月,至扬州,表请常州居住。至高邮会秦观。

十二月初一,抵泗州,再上表请常州居住。除夕,偶遇亲家黄寔,黄寔赠酥酒。

本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苏辙起知歙州绩溪县。

元丰八年
(1085)乙丑
五十岁

正月初四,离泗州,至南京应天府,谒张方平,后获知朝廷批准其常州居住的申请。

三月初五,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范纯仁等旧党人物。

四月,苏轼启程赴常州。

五月,诏复苏轼官爵,起知登州。

六月,司马光、范纯仁举荐二苏。

七月,苏轼自常州北上。

九月十八日,诏苏轼回朝以朝奉郎任礼部郎中。苏轼本月过密州,再登超然台,海行赴登州。

十月十五日,苏轼至登州,二十日,得礼部郎中诏。

十一月,启程赴京,于青州见李定,相谈甚欢。

十二月,至京,十八日除起居舍人。

本年苏辙以右司谏召还。秦观进士及第。

哲宗元祐元年
(1086)丙寅
五十一岁

在京师。

始与黄庭坚相见。司马光主政,尽废新法,斥逐新党,史称“元祐更化”。

三月十四日,免试除中书舍人,掌管外制,即政府命令、文告。

四月六日,王安石卒,苏轼起草《王安石赠太傅制》,多与褒奖。

九月一日,司马光卒,程颐主持丧事,泥行古礼,苏轼不满,常戏谑之,遂结怨。十二日,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掌管内制,即皇帝诏命。

十一月,主试学士院馆职考试,撰《试馆职策题》,被程颐门生、御史朱光庭弹劾语涉讥讽,遂上书自辩。

本年苏辙任右司谏,激烈弹劾新法新党,十一月升任中书舍人。苏门中人皆受提拔。张耒任太学录,又与晁补之、刘安世等同试学士院,授馆职。刘挚自御史中丞升执政。黄庭坚任秘书省校书郎,检讨《神宗实录》。

元祐二年
(1087)丁卯
五十二岁

在京师。

正月二十三日,执政范纯仁认定苏轼无罪,然御史中丞傅尧俞、御史王岩叟、朱光庭坚持苏轼有罪,并当面斥责太皇太后包庇苏轼。此事后虽平息,然旧党内部分裂不可避免,成“朔党”“蜀党”“洛党”等小群体,迭相攻讦,史称“洛蜀党争”。苏轼即为“蜀党”之首。

六月,兼侍读。

十二月,御史杨康国、赵挺之复就策题一事弹劾苏轼。

本年苏辙升任户部侍郎。程颐被逐回洛阳。

元祐三年
(1088)戊辰
五十三岁

在京师。

正月,主持礼部省试,取章惇之子章援为省元,李廌不幸落第。因台谏攻击,屡上章请求外任。

约在本年,欲见晏几道,晏几道辞之。

本年秦观来京应制科,亦遭台谏攻击,罢归蔡州。

元祐四年
(1089)己巳
五十四岁

二月,再遭御史王彭年弹劾,称其讲读时所进汉唐事迹非道德仁厚之术。

三月十六日,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四月,应范纯仁之请,作《范文正公文集叙》。离京前别文彦博,文彦博劝其少作诗,恐为人诬谤。

七月初三,至杭州。

十月,始筹措西湖疏浚工程。

十一月,浙西七州旱灾,奏请赈济。

本年台谏官梁焘、刘安世等人要求公布王安石与蔡确的亲党姓名,范纯仁反对,吕大防、刘挚赞同。范纯仁罢相,以观文殿学士知颍昌府。苏辙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出使辽国,发现苏轼《眉山集》已传至彼邦。

元祐五年
(1090)庚午
五十五岁

三月,设安乐坊,命医官为疫者治病,施圣散子方。

九月,西湖疏浚工程竣工,筑成苏堤。

本年苏辙任御史中丞。秦观自蔡州奉诏入京,任秘书省校正黄本书籍。

元祐六年
(1091)辛未
五十六岁

正月二十六日,以吏部尚书召还朝廷。

二月初四,苏辙守尚书右丞,因兄弟不得同官尚书省,故苏轼避嫌改任翰林学士承旨。

三月,离杭州。

五月二十六日,至京。又命兼侍读学士。遭洛党贾易弹劾不已,乞补外。

八月十八日,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

闰八月二十二日,至颍州,陈师道、赵令畤时为属下。

本年刘挚拜相,苏辙执政。然左相吕大防与右相刘挚不和,相攻讦不止,苏辙倾向吕大防,未几,刘挚罢相。张方平卒。东林常总禅师圆寂。

元祐七年
(1092)壬申
五十七岁

正月二十四日,由颍州移知郓州,二十八日又改扬州。

三月二十六日,到任扬州,时晁补之为扬州通判。罢扬州花会,以安百姓。

七月,以兵部尚书兼侍读充南郊卤簿使,召回朝,继又兼侍读学士。

九月,至京师。十一月十四日,南郊礼成,除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本年苏辙进官门下侍郎,程颐父丧满,欲入朝,被苏辙所阻,犹闲居洛阳。

元祐八年
(1093)癸酉
五十八岁

在京,复自请外任。

六月二十六日,以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散郎知定州。

八月初一,妻王闰之卒。

九月二十六日,离京赴定州,李之仪随行为幕僚,书童高俅留驸马王诜家。

十月二十三日,至定州。

本年九月初三,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亲政,范纯仁复相。

元祐九年/绍圣元年
(1094)甲戌
五十九岁

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改元绍圣,罢免吕大防、范纯仁、苏辙,召回章惇、曾布、蔡卞。新党掌控政局,元祐党人被大规模罢免,三十多位高级官员被贬到边远地区。

四月十一日,苏轼被剥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以左朝奉郎知和州,又改英州。十三日,降官左承议郎。

闰四月初三,离定州。追随苏轼三十四年的老友马正卿与苏轼告别,留于雍丘米芾处。

六月初五,来之邵等复劾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在金陵完成王闰之的遗愿,舍施财物。后将家属留于宜兴,携侍妾朝云、幼子苏过赴惠州。

九月,过大庾岭。

十月二日,至惠州贬所,寓居嘉祐寺松风亭。写信给苏辙,叙说自己在惠州买无人问津的羊脊骨的清苦生活。

本年三月,苏辙罢执政,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秦观谪监处州茶盐酒税。

绍圣二年
(1095)乙亥
六十岁

谪居惠州。

曾与苏家有怨的程家表兄程之才受命巡按广州。三月与苏轼会面,尽释前嫌。

本年黄庭坚贬黔州。沈括卒。

绍圣三年
(1096)丙子
六十一岁

谪居惠州。

四月八日,营建白鹤峰新居。

七月初五,侍妾朝云卒,临终前诵《金刚经》六如偈。

八月初三,葬朝云于栖禅寺松林中,作墓志铭,寺僧为建六如亭。

本年前后,参寥子道潜遭两浙路转运使吕温卿迫害,剥夺僧籍,勒令还俗,编管兖州。

绍圣四年
(1097)丁丑
六十二岁

谪居惠州。

二月,白鹤峰新居完工,通知常州家人南来。

闰二月十九日,朝廷追贬元祐党人,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四月十九日,将家人暂留惠州,对长子苏迈吩咐后事,在幼子苏过陪同下出发。

五月十一日,与苏辙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

六月初,苏辙送苏轼至海边。苏轼痔病发作,终夜未眠,苏辙陪守在侧,诵陶渊明诗,劝苏轼戒酒。苏轼和诗赠别。十一日,别弟渡海。此后二人再未相见。

七月二日,至昌化军,居桄榔林下。知昌化军张中请苏轼居于官舍。苏轼将儿子苏过所制椰壳冠寄送给苏辙。苏轼与当地黎民交好。

本年苏辙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秦观编管横州。吕大防、刘挚贬死。

元符元年
(1098)戊寅
六十三岁

谪居海南。

三月初七,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一路上帮助过苏轼、苏辙的官员皆受弹劾。二十四日,将苏辙移循州安置,将苏轼逐出官舍。苏轼遂于城南买地,筑室五间,获当地士人襄助。

本年秦观移送雷州编管。佛印了元圆寂。

元符二年
(1099)己卯
六十四岁

谪居海南。

写信给小儿子苏过,提及在海南食蚝之事。

刘庠孙刘沔渡海来访,出所编苏轼诗文集二十卷。

元符三年
(1100)戊辰
六十五岁

正月十二日,宋哲宗崩,弟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向太后听政。章惇一党受批判,元祐党人渐获起用。

二月,诏苏轼量移廉州。

四月二十一日,又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

六月二十日,苏轼离海南,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至雷州,会秦观。

七月四日,至廉州。

八月二十四日,得永州诏令,遂离廉州。

十月,至广州。

十一月初一,诏苏轼复官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遂离广州北上。

本年秦观卒。苏轼闻讯,有“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之叹。苏辙北归至颍昌府。章惇、蔡卞罢免,蔡京落职居杭州,曾布拜相。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辛巳
六十六岁

正月初三,过大庾岭。初五至南安军,遇刘安世,下旬抵虔州。

三月,离虔州,至南昌。

四月,至南康军,登庐山,过湖口、池州、芜湖,抵当涂。

五月初一,舟至金陵,复抵真州。本欲赴颍昌府与苏辙聚,后转念改赴常州。

六月初,病暑,暴下,瘴毒大作。舟赴常州,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

七月,径山维琳禅师到访,二十六日作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二十八日卒。临终前自择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为葬地。